曾国藩是晚清时期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出身普通却勤奋好学,27岁时中了进士,接着十年里七次迁升,连跃十级,位居二品,虽不是苏轼那样的旷世奇才,也绝对算得上是文人中的佼佼者。直到现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依旧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捧和踩的两个极端,这种分歧的出现,无非是身处的立场与视角不同。
清朝忠臣
最早捧曾国藩就是清朝的皇帝和大臣,主要就是因为一件事,平定了为祸多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朝虽然提倡“满汉一家”,实际上依然以满人优先,自嘉庆之后才有所好转,也仅仅只是好转。但口号还是要喊,同时吸收大批的汉人作为文官、将士,实现“以汉治汉”的策略,维护清朝满族的实际统治权。
在这种思想的洗脑之下,曾国藩身为清朝臣子,自然是要尽忠于自己的朝廷。在其死后,清朝皇帝便大肆表彰曾国藩,无论是个人品格,还是立下的功绩,都被最高统治者定为是其余臣子的楷模:“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深资倚任,东南底定,厥功最多。”至于曾国藩的同僚,也都对其加以颂扬之词,无一例外都是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功绩,总结起来就是两个要点,“鞠躬尽瘁”、“力挽狂澜”。
至于曾国藩的洗白,同太平天国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次的农民起义和以往不尽相同,反而和现代的传销组织极为相似,以“天下一家,同享太平”为宣传口号,拉拢人们进入组织,然后对其进行洗脑为组织做事,最终却只能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行为上还要受到极大的限制。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地上天国”终究是乌托邦式的梦幻国度,太平天国实际受益者永远只有上层的洪秀全等人。
杀民如贼
至于踩曾国藩的人,无外乎是因为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当中,为了自己的事业残杀那些无辜百姓。确实,曾国藩屠杀汉人同胞的行径令人发指,杀人如儿戏,其更是丝毫没有悔意,甚至以此为荣。
而他的理由很简单,贼寇平民“难以分别”因而错杀,实际却并非如此。在他的心中,只要一个地方有太平贼存在,其余人全都会被他视为“贼”。曾国藩还对他的朋友说过:“吾纵不能剿贼,必先剿洗此辈。”只因为有些百姓接济太平贼,他还放言要让百姓畏惧他远过畏惧贼人。
湘军的将领李元度在进攻抚州时,曾国藩得到消息说城内之贼只有两千多人,最后统计时发现实际击杀人数上万,贼人气势比之前更甚,对此还有点不可理解。实在是可笑,湘军如此滥杀无辜民众,难不成这些人还要坐以待毙不成?“贼”越杀越多,曾国藩却不知道正是他肆意杀戮所导致的结果。
上面所述还可以勉强归之为立场不同、民贼一心,最令人愤恨的是曾国藩以杀人为乐,满嘴仁义道德却尽斩降兵俘虏。其围攻南京的时候“万室焚烧,百物荡尽”、“三日之间,毙贼十余万,其自焚自溺之贼不在此数”。
曾国藩当时五万人如何轻松击败这十余万贼人?太平天国的人又不是一点战斗力没有,之后向上禀报时,还说剿灭完贼寇没有发现一点财物,实在意外。这明显就是为了掩饰自己带兵纵火私掠百姓的说辞,朝堂之上竟然没有一个人怀疑钱财哪去了,除了视若无睹之外还对曾国藩和湘军大加封赏。
罪不可赦
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蒋介石
文正就是曾国藩死后的谥号,主席佩服的也只是其人格中高尚的那一部分,曾国藩靠着勤勉、坚持,从一介庸人到晚清名臣之首,其中付出的努力必然数倍于常人。
曾国藩在三十岁之后,每天便开始写日记监督自己的言行,并加以反省改正,若是没能改正,第二天在日记里还要进行自我批评。写日记不难,难的是能够持之以恒,直到去世前一天依然曾国藩依然在坚持。
不过曾国藩最终也没能挽救清朝的灭亡,反而还有着推进作用,洋务运动为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的忠臣,但他带领着湘军大肆屠杀无辜汉族人民,这罪过纵然有千般理由也无法被饶恕。
参考文献: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袁伟时
《手握屠刀不能成佛——读曾国藩的自供》——方志钦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