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孟达的水平不高,但他却有一个天大的机缘,能帮蜀汉赢得一统天下的机会。可惜的是,由于他的愚蠢,白白浪费了机会,并且还因此丢失了荆州,让关羽送掉了性命。
在高手如林的三国,像孟达这样的货色,原本就是露一次面,然后就消失不见了。但孟达却没有消失,命运对他非常照顾,还让他成为时代的暗子,在曹魏和蜀汉之间搅动风云。
不过孟达是真没有杀死过徐晃,根据《三国志·魏书·徐晃传》记载:“病笃,遗令敛以时服。性俭约畏慎.……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也就是说,徐晃是于公元227年病死的。因此徐晃的死和孟达没有任何关系。
孟达没有杀死过名将,更没有出色的战功。本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三国过客。但孟达的一生颇具标本意义。我们通过孟达的一生,看看当一个人的才华不那么出众时,如何才能利用平台,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因为即使再普通的人,命运也会给一次发达的机会!
1)孟达的朋友很厉害。
孟达自己水平不高,但他会交朋友。他的朋友的名字就是法正。和孟达不同的是,法正因为才华高,很早就成为名士。而孟达基本上没有什么知名度。公元196年,由于天下饥荒,法正就和孟达一起到蜀国讨口饭吃。顺便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可惜的是,刘璋这个人没有什么才华,也没有什么志向。因此对法正这样的人才不怎么重视。法正也很快有了不满。因此和张松这样同样怀才不遇的就动了小心思。他们准备把刘备迎进西川。孟达虽然才华不高,不知道怎么操作,但他对法正还是非常信任的。如果自己没有主意,就相信自己聪明的朋友,这是孟达的一个显著特点。
按常理来说,孟达和法正是朋友,后来和刘封一起能取下上庸。也就是说孟达还是有一定的才华。但这恰好暴露出来孟达的短板,也就是说,孟达有才,但却没有大局观,不能准确的分析出当前的形势。
这样孟达很容易就陷入一个误区,如果有法正这样的朋友,能给他分析形势,启发引导他怎么才能正确的选择的话,孟达也没问题,他肯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如果没有法正的话,他就自以为是的做出自己的决定。当然由于没有分析时局的能力,因此孟达总是错误。
所以,孟达的水平就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遇到运气了,他也能顺水顺风的成就不小的事业,如果情况起了变化,他也能凭能力亏光他靠运气赚的所有的钱。
因此,法正这种人是自己能带来财富,孟达却是靠别人给自己带来财富。由于法正的水平高,对刘备帮助特别大。而孟达表现还比较中规中矩。因此刘备对孟达还是比较看中,让孟达守江陵,也就是现在的荆州。刘备拿下西川之后,孟达也称为宜都太守。
2)孟达迎来他的高光时刻!
公元219年,刘备拿下汉中后,由于关羽在荆州,这时候襄阳的位置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从地图上来看,如果从汉中到襄阳,无疑从上庸是一条捷径。因此要想把荆州和益州紧密的联系起来,必须拿下上庸。
所以,就在这一年,在刘备每一路都是好消息的情况下,刘备也对孟达给予厚望。让孟达率军从秭归出发,北攻房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房县。孟达果然延续了刘备军团的运气,房陵很快被孟达拿下。
刘备大喜过望,因此鼓励孟达再接再厉,顺便攻下上庸和西城。但刘备考虑到孟达的能力,很有点不放心。因此这时候刘备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派去帮助孟达。当然刘封一去,孟达很自然的就降为刘封的手下。
刘封的能力刘备还是非常相信的。公元211年,刘备进入西川。在和刘璋闹翻了之后,刘备就火速召诸葛亮入川。这时候年仅二十岁的刘封就在诸葛亮麾下作战。刘封当年已经非常勇猛了,所过之处,一路旗开得胜,没有战败过。等到西川平定,刘封被封为副军中郎将。
刘封最出彩的是在汉中。当年在汉中之战的时候,刘封的勇猛善战非常显眼。让曹操非常气愤,曹操大骂刘备:“卖鞋的小子,只会叫你的假儿子来挡你家太公么!等我叫我家长黄胡子的真儿子来打你。”
曹操还真的派人召曹彰来与刘封对敌,可惜的是曹彰还没有到汉中,曹操已经由于撑不住就撤军。刘封和曹彰的火星撞地球没有发生。因此刘封还是非常有水平和能力的。
因此,刘备由于对孟达的水平担心,派能力更强的刘封来领导是没有错的。并且刘封一到,的确和孟达一起拿下上庸。
我们看刘封的进军路线:刘封当时在汉中,因此从汉中顺沔水(今天的汉水)南下和孟达合兵一处。由于刘封的到来,上庸太守申耽很痛快就投降了。刘备的战略目标实现。
孟达也到了人生的巅峰!
3)孟达误导了刘封!
公元219年对刘备集团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年份。这一年刘备拿下了汉中,称汉中王。离关中平原只有一山之隔。这边刘封和孟达占领了上庸,打通了汉中和荆州的联系通道。而关羽在进攻襄阳,只有拿下襄阳,刘备集团就可以连成一体。
而这时候,包围襄阳的关羽派人让刘封带人从西面进攻襄阳。应该说,此时关羽的策略非常正确,襄阳已经被关羽打的岌岌可危了,如果再加上刘封孟达的军队,关羽很快就可以拿下襄阳和樊城,直接威胁到南阳的宛城。如果拿下宛城,这就是刘邦入秦的线路图。光想想都让人兴奋。
但可惜的是,这时候孟达开始出昏招,而刘封也脑子进水了。刘备打下上庸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能和荆州连成一片。而襄阳樊城不拿下来,根本过不了汉水,所以根本没有实现战略目标。
这时候孟达认为刚拿下上庸,要稳定一下,免得上庸又反水。而刘封竟然认同了。说白了两个人根本不想帮助关羽。
刘封本来就不想帮助关羽。因为当年刘备准备收刘封为义子的时候,关羽是持反对态度的。关羽提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刘备当年没有儿子,刘封很可能就变成继承人了,但如果后来刘备又有了自己的儿子,刘封会怎么想。因此关羽认为刘备在给自己找事。因此刘封恨关羽。
但孟达此时就有点脑子短路了。关羽根本和他没有任何瓜葛。他完全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完全没有大局观。也就是如果襄阳樊城拿下,你就是给上庸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为什么,就因为上庸恰好被汉中和襄阳夹在中间。有襄阳在手,曹魏根本无法救上庸。但如果没有襄阳,曹魏随时可以增兵上庸。因此,这时候孟达的智商短板就暴露出来了。他努力劝说刘封不帮助关羽,导致关羽没有办法,把荆州最后的力量调到前线,给了东吴机会。
孟达此举就是自私自利。完全是损人不利己,白开心。
而这样的结局就是,关羽战败被杀,荆州失手。上庸的出路被人为封死。也许这个时候孟达和刘封才看明白。可惜已经晚了。
天堂和地狱通常只有一线之隔。刘封这时候非常恨孟达,就欺凌孟达。他把所有的罪过都安在孟达身上。孟达一看这种情况,他选择了投降曹魏。
孟达这时候耍了一个小聪明,他给刘备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投降的原因,把这一切归罪到刘封身上。因此,孟达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
蜀奸孟达带着徐晃和夏侯尚袭取了上庸三郡。这时候孟达写信劝刘封投降,遭刘封拒绝。刘封跑回西川,被刘备杀死。可惜了。而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孟达,却是享尽尊荣。
孟达投降后,曹丕为了让孟达起到示范作用,就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让孟达做新城太守。
可惜好景不长,曹丕去世。孟达心中不安,就又写信给诸葛亮,想重新回到西蜀。可见当蜀奸的日子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好,一旦跪下,就再也直不起腰。
公元228年,孟达想叛乱的消息被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写信安抚他。然后率大军昼夜兼程,八天到上庸城下。孟达的外甥偷偷投降,孟达被杀。
综上所述:孟达一生最大的缺陷就是能力有限,看不清大局。因此他这样的人,如果跟着法正和刘备,也能做出一番成绩。这也能侧面说明,孟达是一个普通人的才华。必须在合适的平台才能有较大的发展。
但孟达看不清自己的局限。在关键时刻荒唐的劝说刘封不帮关羽,导致关羽抽调了荆州的备用兵力,让吕蒙有机会偷袭荆州。如果孟达劝说刘封日夜兼程,如洪水一样闪电出兵襄阳,无疑三国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可惜上天给刘备集团一个天大的机会。但可惜被孟达错过了。而他后来投降后也因不如意,又想回归蜀汉,被司马懿用闪电战灭杀。
当年他错过什么,最后他就死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