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年年塞下丁,长作出塞兵。自从冒顿强,官筑遮虏城。——《古筑城曲五解》
城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建筑,其实最主要的作用是保卫古代的城池不会被攻破。最有名的城墙非长城莫属,我们看到的长城是明代的长城,距今600年的历史。
每当看到这些城墙建筑,人们都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古代,将城墙修建得坚忍不拔,牢不可破,不得不说,中国的基建基因是代代相传。感慨的同时人们也会很疑惑,古人究竟用怎样的方法,修建出这样百年屹立不倒的城墙的?
古时候为了保证修建城墙的质量,有一套专门的程序。城墙与普通老百姓的房屋并不一样,所用的材料与建筑方式也和民用建筑所不同。这是因为古时候的城墙除了衬托宽宏大气,还具备军事功能。明朝的时候已经有大炮,因此对于修建的城墙要求非常的严格。
修建城墙之前需要聚集大量的劳动力,第一件事并不是急于拿转头堆积,而要用土夯实地基。不要小看了古时候的夯土结构,其强度完全不输于砖石。这边人们在夯土,那边同时在进行砖的烧制。砖采用粘土,塑性之后放入模子里烧制,待温度退却后坚硬无比。
为了保证砖出品的质量,明朝的时候规定,工匠必须把自己的名字烧制在砖上。一旦砖出现问题,就可以迅速找到制作砖的人问责。夯实的土和烧制的砖都必须要满足硬度,因此在完成后必须先检验,才能开始砌墙。至于如何验证,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
拿剑对着夯土墙戳,如果剑能入土一寸,则将修墙的工人们斩首;如果剑不能刺入夯土墙里面,则杀掉铸件的工匠。这个方法历史上的确存在,但并没有发生在明朝。明朝没有这种残忍的检验方法,因为夯土只是打地基,真正起到防御作用呢还是外围的那一层砖。
现代人们修建房屋,砖与砖之间采用水泥粘合,纵观遗留下来的古城墙,每块砖之间的确存在着粘合剂,可明显并不是我们熟知的水泥。明朝没有水泥,城墙是如何将砖粘连起来屹立不倒的呢?专家解释道,那种材料很昂贵,舍不得用。
在明朝发挥水泥作用的,是糯米。将糯米熬制胶状,它会十分具有粘性。有人会说这不就是浆糊吗?拿来糊个窗户窗纸不成问题,但拿来修墙未免太夸张了吧?事实上,这种粘稠状的糯米,刚出锅的时候粘性非常好,干了之后其硬度也和水泥没有什么区别。于是明朝的时候将这些糯米糊与石灰等混合,成为了明代“水泥”。
然而糯米作为砖的粘合剂并非起源于明朝,早在1500多年前,这套方法就已经出现。宋代的《天工开物》中有详细的记载,比如如何熬制糯米浆,参杂的石灰数量,你砌墙的时候用量的多少。可以说明朝在前人的智慧下,修建城墙并不是什么难事。
既然明朝的建筑水平如此的厉害,为什么没有大肆的修建很高的房屋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修建城墙时的成本问题了。我们都知道糯米是一种粮食,它是带有粘性基因的水稻出产,其产量本就远低于普通水稻,因此糯米在古代还不是人人都能吃得起的食物,比如贵族的糕点什么的就喜欢用糯米来制作。
修建城墙动辄得咎要使用上万匹砖,同时也需要非常多的糯米作为粘合剂,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出产的糯米很有可能不够修城墙。而且由于糯米太过名贵,负责物资监督的监工还会干出偷换材料的事情,用普通的大米来换下糯米,他再将糯米转手卖给市场,从中获取利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朝的时候有一套严格的生产规定,每一个流程都有人来负责,从夯土到烧制砖窑,再到使用糯米作为“水泥”,最后成品验收。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依法追究这个环节的负责人,再追到工人身上。轻则免职,重则直接遭受皮肉之苦。在这样的严格规定下,明朝的监工和工人们不敢有任何怠慢。
结语:
修建城墙在古代是一件很劳民伤财的事情,属于大兴土木的范畴,因此古代的君王对于修建城墙,都是十分谨慎的。既要修建坚固的城墙以庇护后世子孙,又要平衡在城墙上的财政支出。在如此严格的要求之下修建出来的城墙也难怪能够经历百年的风雨。
城墙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里面所蕴含的工艺是当时世界的最先进方式。同时城墙也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毕竟时光流逝朝代更迭,人已经换了好几茬了。但城墙,永远地屹立在那里,不卑不亢,不屈不挠,见证一段又一段的历史。
参考文献:
《古筑城曲五解》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