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因长期存在的“氐彝之分”而受到后人的诟病。对清代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如此,带着有色眼镜,无法客观评价。 “文可平天下,武可上马定天下”这样的高度评价,几乎是不可能找到的。
曾国藩是清末“以群英才伐大寇”的重臣,被《清史稿》评价为“中兴以来仅此一人”,但后人也说“用将则胜,用将则败”,他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残暴滥杀无辜,受到负面评价,甚至被绰号“曾绍”。这样的人或许能够“定天下”,但永远不可能“平天下”!
在如此混乱的局势下,曾国藩、李鸿章等大力延续晚清寿命的“中兴名臣”,不能说是“有文能平天下,武力有能”。解决世界问题。”那么,在清朝历史上,真的没有这样的人吗?
当然不是!
笔者认为,文武全才,能够实现“平天下、安天下”的人,清朝历史上只有一人。他就是乾隆王朝的著名名将、重臣——富察傅恒。
傅恒等人
雍正五年,雍正皇帝安排马齐的侄女、察哈尔总管李荣宝的女儿富察氏嫁给当时的皇四子弘历,即后来的皇帝。乾隆。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去世。四子弘历即位为皇帝,封富察氏为皇后。从此,富察家族走上了飞升之路。
富察氏傅恒是富察皇后的弟弟,也是乾隆皇帝的妹夫。
乾隆五年,18岁的傅恒担任兰陵侍卫,成为六品武官,基本相当于今天的团级干部。不到一年的时间,傅恒就晋升一级侍卫,成为三品武官,基本相当于三品武官。相当于今天的军级干部。
武能上马决胜负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东巡途中去世。此时,大学士讷讷的监事金川在叛乱中不幸被乾隆帝所杀。失去皇后保护的富察傅恒自告奋勇前去。金川之战。
《清史稿傅恒列传》记载了傅恒指挥金川前线的战绩:
十四年正月,傅恒和提督岳钟琪决定更进一步。沙罗本派首领乞降,傅恒命令自己投降军。傅恒被沙罗本父子投降。
金川之战持续了两年之久,让当时的朝臣们深深恐惧,也让乾隆皇帝非常头疼。一代名将张广泗和“最深爱”的大学士讷钦,都因这场战斗表现不佳而被处决。傅恒亲自前去督师,很快平定了叛乱。人们想知道他的武术策略和他的成就的重要性。
乾隆三十年,缅军多次侵犯西南边疆云南。由于战斗不力,云南、贵州历任三任总督都自杀了。朝中大臣更是心惊胆战,甚至一致认为清军征服缅甸“毫无胜算”。在朝臣缺乏支持、战争屡败屡战的不利情况下,是富察傅恒临危受命,执剑上马,奔赴征伐缅甸的前线。
他两次奉命直面危险,两次力挽狂澜。这样的举动,绝对可以称为“上马定胜负”!
文能用笔为世界带来和平
乾隆十九年,准噶尔叛乱。乾隆皇帝欲出兵平叛,但全朝“恐辛亥军败,不愿出兵”。他们甚至认为,平叛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局面是上帝旨意的自然结果。乾隆皇帝虽然能够独断专行,但也不得不面对满朝文武的一致反对。
此时,已升任保和宫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富察傅恒,支持乾隆皇帝用兵,主动要求准噶尔战役一切军事事务独立处理。
接下来的时间里,富察傅恒带领军机大臣制定平叛策略,调集军需粮饷,调配士兵和枪械。准噶尔之战胜利后,乾隆皇帝曾高度评价他:“凡与我共事军事之人,唯有大学士傅恒与我同在,日夜不倦。”
清朝时期虽然没有“宰相”,但同时获得学士和军机大臣头衔的宫廷重要大臣基本上相当于以前的宰相职位。保和宫大学士为“宫大学士”之首,工头军机大臣为军机大臣之首。也就是说,此时的富察傅恒就相当于朝廷最高领导人,国务院总理。昔日能在战争前线施展威力、运筹帷幄的傅恒,用他的“笔”又赢得了一场艰苦的战斗,有力地证明了他“文才平天下”的特殊天赋。用笔”。
后记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迹,必定属于“文能以笔平天下,武能上马定天下”的范畴。
参考文献:《清史稿傅恒传》、《清史记高宗实录》、《晓亭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