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十二位皇帝,按照能力和功绩,谁对清朝历史的影响最大
创始人
2025-08-24 03:32:05
0

从以往的情况看,清朝的皇上大都挺不错的。有人老爱把明朝和清朝的皇上放一块比,说明朝的皇上不如清朝的。但其实,这么比不太合适。总的来说,清朝的皇上普遍质量高,还有人说清朝就没出过糊涂皇上呢。

我觉得清朝、西汉和北宋的皇上们大都还不错,其中西汉和清朝的皇上们最为出色。要说清朝到底有多少位皇上,这得看怎么算了。1616年,努尔哈赤建了个后金。到了1636年,皇太极把国号改成了大清。再到1644年,顺治皇上进了中原,开始统治全国。

从努尔哈赤开始后金时代,清朝总共出了十二位皇上。要是从皇太极开始算,那就是十一位皇上。再要是从清军打进关里开始算,那就是十位皇上。不过,大家通常都说清朝有十二位皇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清十二帝。清朝历史挺有意思的,一开始打进关里是皇太后和摄政王带着小皇上,到最后灭亡时也是皇太后、摄政王带着小皇上。

清朝有十二个皇帝,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清太祖)、皇太极(清太宗)、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嘉庆帝颙琰、道光帝旻宁、咸丰帝奕詝、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还有最后的宣统帝溥仪。在这十二个皇帝里,哪个皇帝本事最大,给清朝的帮忙最多呢?

第十二位是宣统皇帝溥仪。溥仪不光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封建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当皇帝时,肯定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中国封建史上的末代君王。他当上皇帝时,还是个两岁的小娃娃,而且总共只当了三年皇帝。溥仪做皇帝时是幼儿,退位时也还是个孩子。所以说,清朝的灭亡其实跟他没啥大关系。

溥仪不光是清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他还有个特别的历史记录。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当过三次皇帝,却又三次被废黜的人。第一次是在清朝晚期当的皇帝,第二次是张勋让他复位当的,第三次则是伪满洲国的皇帝。这三次当皇帝,溥仪手里都没啥实权,都是别人操控的傀儡。溥仪小时候就当了皇帝,那时候国家大事都是他的爸爸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说了算。

溥仪当上皇帝那会儿,清政府已经是摇摇欲坠,眼看就要垮台了。溥仪既没有治国本事,手里也没实权。那时候的溥仪,就像个摆设,清朝是好是坏,跟他没啥大关系。所以说,清朝灭亡不能全怪溥仪。但话说回来,作为末代皇帝,溥仪也得为清朝的灭亡担点责。要是溥仪的政治路就这么断了,他也不会排在最末位了。

1917年,张勋找了个调解“政府和国会矛盾”的理由,带兵进了北京城,把一切都给掌控了。他拉上康有为这些人,想要恢复清朝,还让溥仪重新当上皇帝,这事儿大家叫它张勋复辟。但这出闹剧没多久,也就十来天吧,溥仪就又下台了。其实1912年溥仪第一次退位后,还一直住在紫禁城里,保持着皇帝的称号,过着皇帝的日子。可到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溥仪就被赶出了紫禁城。

1931年9月18日,日本挑起了九一八事变。到了1932年3月1日,日本帮溥仪在东北搞了个假国家叫伪满洲国,溥仪自称“执政”。两年后,溥仪又自称伪满洲国的皇帝,还换了个年号为康德。这样一来,溥仪不光成了个大叛徒,还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帮手,真是民族的耻辱。虽然他爸载沣劝过他,但他还是铁了心要当叛徒。1945年日本投降后,溥仪被苏联军队抓住了。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被送回了国,被关在抚顺的战犯管理所里,接受政府的再教育和劳动培训。到了1959年,溥仪成了最早一批被政府宽恕的战犯。被宽恕后,溥仪开始了新生活,变成了新社会的一员。以前的溥仪啥也不会干,但之后他已经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开始新生活的溥仪还找到了工作,后来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去上班。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去世了。

第十一位是清朝的咸丰帝奕詝。他是清朝最后一个长大的皇帝,也是最后一个真正掌权的皇帝。咸丰帝的运气不怎么好,算是清朝里比较倒霉的一个皇帝。他其实有点本事,能守住祖宗的基业,可惜生在了乱世。咸丰帝当皇帝那会儿,国家已经摇摇欲坠了。他不仅没能挽回局面,反而让国家情况变得更糟了。

咸丰皇上刚坐上龙椅,就摊上大事了——太平天国起义闹得凶。这场起义是清朝最大规模的农民造反,把清朝政府打得够呛。太平天国闹的时间,比咸丰当皇上的时间还长,一直到咸丰去世都没摆平。除了太平天国,其他地方也时不时有农民起义。因为朝廷管不住,只能让地方上的武装力量上,这样一来,汉族地主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咸丰皇上当政那会儿,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响了。咸丰打得不利索,就跑到承德避暑山庄躲了起来,最后还在那儿没了。他跟英国、法国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国家的好多权利都没了。英法军队霸占了北京,还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另外,咸丰还跟俄国签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把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给让出去了,那面积快赶上两个法国大了。

为了对付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帝开始卖官职、收钱,还推出了厘金税。这个厘金税啊,让经济发展受阻,老百姓负担更重了,还方便了外国货往国内倾销。咸丰帝还特爱美女、贪杯、迷鸦片。据说,他抽鸦片都上瘾了。他去世,跟抽鸦片脱不了干系。咸丰帝没有汉武帝那样的胆识,看出慈禧心术不正,却没想办法对付。结果,慈禧掌了大权,害苦了国家和百姓,一害就是五十年。

咸丰年间,清朝其实还没到没法救的地步。要是咸丰皇帝能采取些明智的办法,不光能让清朝多活几年,说不定还能避免被外人欺负。可惜啊,咸丰皇帝本事不够大,改革的胆子也不够足。虽说刚开始他还想干点大事,但后来全被鸦片给害没了。

第十位是同治皇帝载淳,也就是清穆宗。他也是个小皇帝,慈禧太后的独生子,五岁就当上了皇帝。因为太小,所以国家大事先由八位大臣管着。但辛酉政变后,权力就到了两位皇太后手里,特别是慈禧太后,她个性很强,对亲儿子也不例外。慈禧太后爱权力,不想把大权交给儿子。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关系特别僵。

同治皇帝一直到十六岁才开始亲自管理国家事务。虽然他亲政了,但国家的大权还是被慈禧太后紧紧抓着。他一辈子都没能真正管上国家的大事儿。在同治皇帝当皇帝那会儿,清政府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还有了“同治中兴”的说法。不过那时候,西方列强也在一个劲儿地侵略中国。虽然同治皇帝在位时发生了好多大事,但这些事儿跟他没啥大关系。

就算同治皇帝手里攥着国家大权,也不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得多好。有史学家这么说过:“宣宗节俭,穆宗奢侈。”史料上也写着,同治皇帝就爱两样东西:玩乐和奢侈。他既没法从慈禧那儿抢过权力,也管不住自己的欲望。有人说同治皇帝是清朝最荒唐的皇帝,还说他是因为性病死的。要是这话是真的,那同治皇帝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头一个因为性病去世的皇帝了。

第九位是光绪皇帝载湉。他也是个小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个娃娃皇帝。要不是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关系不好,这皇位还真轮不到他。载湉当上皇帝的时候,才三岁呢。光绪既是慈禧太后的侄儿,也是她的外甥,因为他的亲妈是慈禧的亲妹妹,也就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二个儿子。

光绪小的时候就坐上了皇位,一当就是三十多年。在他做皇帝的这些年里,清政府发生了好多大事。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搞了好一阵子,但最后还是没能成功。外国列强一次次地打中国,像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这些。还有啊,光绪在位时,还有戊戌变法、义和团起义、清末的一些新政策、革命党的反抗等等。所以说,光绪那三十多年,是晚清时候变化最大、最动荡的几十年。

光绪这个小皇帝,做了几十年的摆设。虽说也是个摆设,但他可不想一直这样,心里憋着股劲儿想干点大事。光绪亲政后,对日本特别强硬。甲午战争那会儿,他是坚决要打的一方,拼命给前线送支援。打完仗,他又开始重用那些想改革的人,想着通过变法让国家好起来。

在戊戌变法那会儿,光绪帝自个儿领头搞改革。可遗憾的是,这改革才搞了一百多天,就被那些守旧的大臣给拦腰斩断了。戊戌政变后,光绪帝就被慈禧太后给关了起来,他也就没啥实权了。这一关,就是十多年的光景,光绪帝基本就跟被圈养起来了一样。说来也巧,光绪帝就比慈禧太后早走几个小时,他咋死的,让人琢磨不透。光绪帝其实是个挺有抱负的皇上。《清史稿》里头说光绪帝:“刚掌权那会儿,年纪轻轻的,满怀着干大事的雄心,想要雪耻,振兴国家。”

张勋说:“我们的德宗景皇帝,那时候日子不好过,他特别勤奋又忧虑。”庄士敦则认为:“除了天生口吃这点不足,光绪帝在其他方面都远远强过同治帝。”总的来讲,光绪皇帝挺不错的,可就是没能掌握国家大权。他一辈子都被慈禧压着,没法展示自己的本事。光绪虽然愿意接纳新思想,但他骨子里还是个封建皇帝。光绪这个人本身挺好,就是没什么大功绩。

第八位是清宣宗道光帝旻宁。道光帝这位皇帝,咱们可得记住了,他算是“大名鼎鼎”。从某个角度看,道光帝不光是清朝的过错之人,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过错之人。到了1840年6月,鸦片战争打响,道光帝没办法,只好跟英国签了《南京条约》。这《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的头一个不平等条约,从那以后,中国就一步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实,道光皇帝这人挺不错的,就是本事不咋大。他活在清朝走下坡路的时候,也是整个封建社会没落的时候。身为那时的皇上,再用老一套管国家可不行了。道光碰到的是新问题,当然得想新招儿。他虽然有心让清朝振作起来,但就是没那本事让国家中兴。

道光皇上坐上龙椅后,开始整治官员、清查坏规矩、改革军队等。但这些做法效果并不明显。在军事方面,他派人平掉了回部的反叛,保住了国家一统。面对鸦片问题越来越严重,道光皇上让林则徐来管禁烟的事。可在鸦片战争中,道光皇上心思不定、指挥乱了套,最后输给了英国。签完《南京条约》后,道光皇上觉得对不起祖宗,可他却没想过怎么让王朝再兴盛起来。

道光帝虽然才能普通,但他特别节省。一辈子都过着朴素生活,每餐都是简单蔬菜,穿着打补丁的衣裳,连吃几个鸡蛋都觉得太浪费。鸦片战争的失利,道光帝有责任,但也有历史原因。《新华每日电讯》说:“道光面临的最大难关就是鸦片战争,这是他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痛。但清朝在鸦片战争中会输,其实是必然的,因为那时候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于英国。从某种程度上讲,道光是在为他爷爷乾隆和他爸爸收拾烂摊子——清朝开始落后于世界,就是在看似繁荣的乾隆时期。”

第七位是清朝的嘉庆帝颙琰。颙琰能当上皇帝,真的是运气超好,就像一群矮子里挑了个稍微高点的。乾隆帝的儿子特别多,其中不乏有能力的。但遗憾的是,乾隆的儿子们大多早逝,最后只能让才能一般的颙琰来当皇帝。嘉庆帝算是比较普通的皇帝,既没有特别出众的才华,也没给国家惹下什么大乱子。

嘉庆帝赶上了清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时候,整个清朝和封建社会都变得死气沉沉。他做皇帝那会儿,康乾盛世的辉煌早就没了,清朝遇到了大堆麻烦。而且啊,清朝这次的危机跟别的朝代不一样,是整个封建制度都不行了。人口太多、土地不够种、还有外国列强虎视眈眈,问题是一波接一波。嘉庆帝拿这些没办法,其实别的封建皇帝也一样,很难扭转这个局面。

从嘉庆帝那时候起,清朝皇帝的能力就大不如前了。跟老祖宗比起来,嘉庆帝少了那份治理国家的魄力和改革创新的劲头。嘉庆帝和他的儿子道光帝一样,既不敢尝试新办法,也没本事让国家再次兴盛。因此,很多人觉得嘉庆帝就是“平庸”二字。说他是因为接了个烂摊子,也是因为自己能力有限。嘉庆帝算是见证了清朝从最强盛到慢慢衰落的过程,所以他在皇帝里只能排第七。

第六位是清朝的顺治帝福临。顺治帝是清朝的第一个小皇上,而且挺有才能。他是清朝第一个打进中原当皇帝的,也是清朝“三祖”里的一个。虽说清朝的“三祖”都挺厉害,但要真比起来,顺治帝可能是其中最不那么出众的一个。不过顺治帝也算是清朝历史上挺走运的皇上之一了。他五岁就当上了皇帝,是大清的第三位君王,也是第一个统治中原的皇上。

福临能当上皇帝,完全是碰运气。皇太极一走,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这些人都想抢皇位。按那时的情形,皇位怎么也轮不着福临。可多尔衮和豪格他们僵住了,福临这才捡了个便宜。顺治当了皇帝后,多尔衮做了摄政王,大权在握,成了清朝真正的老大。这是顺治皇帝的头一份好运。

没多久,顺治皇帝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在崇祯十七年,也就是顺治元年,李自成带着大军打进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的一棵歪树上吊死了,明朝就这么完了。李自成进了北京后,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就和多尔衮勾结到了一块儿。吴三桂把清军放进关内,打败了李自成,顺治皇帝就这么进了北京城。但其实,说是多尔衮进了北京更准确些。

多尔衮凭着自己的本事和打仗的功劳,把顺治皇帝带到了北京。那时候顺治皇帝才六岁,可能还不明白为啥要从沈阳搬到北京,也不知道搬到北京有啥大意义。清军进了关以后,多尔衮和多铎他们到处打仗,最终打败了李自成、张献忠还有南明这些对手。等多尔衮去世的时候,清朝差不多已经统一了整个天下。

1651年,顺治皇帝在十三岁那年开始亲自管理国家,拿起了大权。这么年轻的顺治皇帝,有的是时间去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他掌权后,靠着聪明才智,确实为国家做了不少好事。他继续派兵攻打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剩下的部队,把中原大部分地区都统一了起来。顺治还改了多尔衮那些太严的政策,用了更宽松的办法,让满人和汉人之间的关系没那么紧张了。他还特别关心边疆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封了五世达赖喇嘛等人。

顺治帝本来有机会做得更好,但他性格上有点小毛病,意志力也不够强。要是放在普通人里,顺治帝绝对是个痴情种,心里只有董鄂妃一个人。董鄂妃走了以后,顺治帝就垮了,没了往前冲的劲儿。因为太过伤心,顺治帝身体也垮了,最后就这么郁郁寡欢地走了。他年纪轻轻就把皇位传给了康熙帝。要不是康熙帝特别有能耐,清朝的前途可真不好说。顺治帝能坐上中原的皇位,多亏了多尔衮的帮忙。

皇太极排在了第五位,算是清朝皇帝里挺不错的一位,但只能屈居这个名次。说起来,皇太极这位皇帝还有点小无奈,因为在清朝初年有“三祖一宗”的说法,他正好是那个“一宗”。虽然“太宗”也挺厉害,但终究没达到“祖”的级别。通常呢,开国算祖,守业算宗。在清朝后代看来,皇太极就是守住了先辈的江山,没有特别大的开创功绩。

皇太极接手时,政权并不怎么强大,但他靠自己的本事,把后金发展成了个强大的国家。他给族群改了名叫满洲,国家也叫了大清,算是跟过去彻底告别了。把家里事安顿好后,皇太极就开始四处征战。他先打了朝鲜,让朝鲜成了自己的藩属国。接着,他又去征服了漠南蒙古。皇太极还不断往南进军,占领了明朝在辽东的大部分地方,就宁远没攻下。他甚至绕过长城,直接去打北京。在皇太极的一连串打击下,明朝变得越来越弱。

政治方面,皇太极提倡满人和汉人团结一致,减轻民族间的冲突;他改进了政府和管理机构,让政权运行更顺畅。经济上,他大力推动农业发展,确保粮食自己够用;还积极发展经济,为清军后来入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军事上,他改进了八旗制度,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壮大了军队,提升了战斗力。文化上,他重视教育文化,还创造了满文。

皇太极那时候,清军已经准备好打进关内,给统一天下铺好了路。只要有个好时机,他们就能过山海关。那时候的明朝,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可惜啊,皇太极没等到这个机会,他在1643年9月21日,突然在盛京后宫去世了。没过多久,李自成的农民军就攻占了北京,明朝就这么完了。后来吴三桂把清军带进关内,清朝就慢慢统一了整个国家。

要是皇太极能再多活一年,他就能第一个打进关内,当上清朝的“祖”。可因为他没能入关,所以只能是“太宗”。皇太极确实扩大了地盘,也为后来入关做了准备,但他终究没当上中原的皇上,所以在清朝皇帝里只能排第五。

我把乾隆皇帝,也就是清高宗弘历,排在了第四位。这个排名可能让好多读者心里犯嘀咕,觉得皇太极怎么着也得排在他前面。乾隆这位皇帝啊,争议确实不小。他当政那会儿,清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了乾隆晚年,各种社会问题都冒了出来,对外还搞起了闭关锁国。他自己呢,也变得讲究排场、挥霍无度,把国家的底子都给掏空了。还有啊,乾隆时期文字狱盛行,禁书、烧书的事儿没少干。那时候的清朝军队啊,也越来越不像话,八旗子弟彻底成了游手好闲的代名词。

要是只看这些方面,乾隆皇帝的排名似乎是高了些。但如果乾隆皇帝仅仅是这样,那他也不可能开创康乾盛世。乾隆在政治上有不少作为,他改进了军机处,取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加强了皇权,整治了官场,改进了官员的选拔和管理。经济上,他提倡农业发展,扩大了农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尽管乾隆重视农业,但他也给工商业留出了发展空间。正因为乾隆采取了比较得当的政策,清朝社会经济才得以持续发展,这才有了著名的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繁荣时期,乾隆帝是这个好时光的打造者之一。要是乾隆帝真的很糟糕,那康乾盛世也不可能再多延续六十几年。在某种意义上,乾隆帝凭借自己的本事,让清朝和封建制度晚些衰败。要是说康乾盛世里头有不少问题,那哪个盛世又能没有问题呢?汉武帝时的盛世、唐玄宗时的盛世,不也都藏着不少问题吗?

乾隆皇上接着派军队去打准噶尔,最后成功地把准噶尔摆平了。搞定准噶尔后,他又解决了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把西北的大片地方收了回来,还在新疆设了个伊犁将军,让清朝的地盘更大了,国家也更统一了。在乾隆皇上那会儿,清朝的地盘就差不多定下来了,一直保持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乾隆皇上还通过打清越、廓尔喀和缅甸这些仗,让周边的小国都清楚谁是老大。同时,他也挡住了西方那些想占便宜的国家,保住了咱国家的主权。

乾隆皇上虽然搞过文字狱,但也搞了些对文化发展有好处的事儿,像是编了《四库全书》这些。乾隆皇上这个人,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但单论他的本事和功劳,谁也不能不承认。说他是十全老人,虽然有点夸大,但也不是全没道理。

第三位是清朝的雍正帝胤禛。雍正帝有点像汉明帝和汉景帝,也有点像秦始皇。说起来雍正帝也挺无奈的,他老爸做了六十多年皇上,他儿子也坐了六十多年皇位,而他自己只坐了十多年。尽管雍正帝在位时间不长,但他的功劳可不比乾隆帝小。其实,“康乾盛世”应该叫做“康雍乾盛世”,因为雍正帝在中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连接作用。

雍正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卖力的皇帝,他一年到头只休息一天,天天都忙上十多个小时,真是个工作狂。他批的奏章加起来有一千多万字呢。雍正一当上皇帝,就开始搞改革,人们管这叫清世宗改革。在政治上,他改进了密折制度,让更多人通过密折向他汇报;还设了军机处,让皇权变得更大;他定了秘密选太子的规矩,这样一来,皇子们就不大会为了争皇位而闹矛盾了;他还严禁大臣们拉帮结派,让朝廷更加团结。

经济上,雍正皇帝查清了国库的亏空,让国库变得更充实,收入也多了。他推行了摊丁入亩的新政策,废除了贱籍制度,改了赋税规矩,不再收人头税,这些改变影响特别大。他还搞了个火耗归公,建了个养廉银制度,这样一来,国家钱袋子鼓了,老百姓负担也轻了,贪官污吏也少了。雍正还让当官的和平民一样服劳役、交粮食税,这既让国家更有钱,也稳住了江山。另外,他还下令不让用铜器,这对稳定钱币市场很有好处。

在民族关系上,雍正帝在西南地区搞了个“改土归流”,就是把土司给撤了,换上了朝廷可以随时换掉的流官,这样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就强多了。为了管好西藏,他还专门派了驻藏大臣过去,和达赖、班禅一起管西藏的事儿。雍正在位那十几年,搞了好多新花样,给清朝以后的发展铺好了路。其实康熙那时候忙别的,没太多心思搞经济,真正让康乾盛世站稳脚跟的,还得算雍正帝。

第二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他有个称号叫天命皇帝。努尔哈赤对清朝来说至关重要,没有他就不会有后来的大清。开创一个王朝,这功劳可比什么都大。就凭这一点,努尔哈赤的功劳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他靠着祖先传下来的十三副铠甲起兵,还列出了和明朝的十大仇恨。起兵后,努尔哈赤把女真各个部落都统一了起来,这才有了建立政权的基础。

1616年,努尔哈赤建起了后金,清朝的影子就这么出现了。明朝大军压过来时,努尔哈赤在萨尔浒用少数兵力打败了多数敌人。萨尔浒一仗后,明朝在辽东从进攻转为了防守,而努尔哈赤开始主动攻打明朝。他接连打下了辽东的几十座城,明朝在辽东的防线差不多垮了。努尔哈赤还把都城搬到了沈阳,给以后打进关内铺好了路。但是,努尔哈赤遇到了他这辈子最大的对手,最后遗憾地死在了辽东。

努尔哈赤不仅帮国家打下基础,还有很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建立了八旗制度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这个八旗制度,把军事、行政、生产、司法、宗族都管了起来。可以说,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并进入中原的关键。没有它,大清王朝可能就不会出现。努尔哈赤一辈子都没能跨过长城,但他的这些成就已经非常了不起。尽管他最后遗憾地在西北离世,但就凭这些立国和开创的功劳,排第二也是当之无愧的。

排在最前面的是清圣祖康熙帝玄烨。清朝的皇帝们大都挺不错,但康熙帝绝对是顶尖儿的。要说清朝哪个皇帝能称得上千古一帝,那肯定是康熙帝。康熙帝年纪轻轻就当了皇帝,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本事的小皇帝了。因为顺治帝早早去世,七岁的玄烨就坐上了皇位,成了康熙帝。康熙七岁就当了皇帝,到了十三岁,他就把大权臣鳌拜给收拾了,自己牢牢握住了国家大权。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年纪轻轻的皇帝,但能像汉和帝和康熙帝那样,迅速把国家大权牢牢抓在手里的,真没几个。康熙皇帝一当上皇帝,就开始了他辉煌的一生,足足做了六十一年皇上,这在中国古代皇帝里可是头一号。为了让自己的权力更大,他搞了个南书房,这样一来,内阁和那些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就被削弱了。在康熙统治的时候,皇上的权力变得特别大,给以后的政治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康熙皇帝不仅政治上有本事,军事和经济上也是一把好手。他的军事才能,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比起来,一点也不差。康熙继承皇位时,国家还没完全统一,边疆地区还很不稳定。他接手顺治皇帝留下的难题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军事征途。康熙皇帝是清朝少有的重视火器的皇上,在他的治理下,清朝的火器装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康熙用了八年,摆平了三藩之乱,保住了国家不分裂。他派施琅为主将,打败了占领台湾的郑家。清军进关时,沙俄偷偷占了我国东北。康熙亲自带兵,在雅克萨两次打败沙俄,逼他们签了《尼布楚条约》,划清了中俄东边的界线。康熙还亲自去打准噶尔部,赢了葛尔丹,收回了漠北蒙古,把准噶尔的人马赶出了西藏。在康熙那时候,清朝管的地方扩大了一倍。

康熙帝下了道旨意,说“盛世里人口增多,税就不再加了”,这样就把人头税给定死了,为以后取消人口税做了准备。他相信让百姓手里有钱才是硬道理,所以好多次都免了大家的田赋和税钱。治理黄河、管好漕运,还有废掉匠人的身份户籍,都是他干的几件大事。黄河在他的治理下,好长时间都没决堤过。废匠籍这事儿,也让工商业得到了发展。到了乾隆帝时,他还热心引进西方的技术,想让咱们国家的科技更上一层楼。

康熙皇帝也并非全无缺点。他多次发起文字狱,晚年对朝政不太上心,还发生了九个儿子争夺皇位的事。尽管康熙有不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但他仍然被看作是历史上少有的伟大皇帝。康熙既不是开国皇帝,也不是打进中原的第一任皇帝,但他却得到了“祖”这样尊贵的庙号。这说明,后人对康熙的评价是很高的。

我们就用毛主席对康熙的评价,来给这次讨论画上句号吧。毛主席是这样看待康熙皇帝的:

康熙皇帝的第一个大功劳就是为我们国家打下了现在的这片土地。他三次出征噶尔丹,联合众多蒙古部落,确保了新疆的稳定。他又派兵去西藏,支持黄教,尊敬达赖喇嘛,还亲自护送六世达赖进入西藏,并打败准噶尔人,这对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至关重要。他还平定台湾,在澎湖大战一场,完成了统一台湾的任务。在东北,他收复了雅克萨,组织当地人民抵抗沙俄,并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保证了我们能永远守卫黑龙江,这是他外交上的大胜利,也为巩固东北边疆立下了大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都是耳熟能详,当中有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
原创 罗... 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而在《三国演义》当中,孙刘联军大获...
夏禹治水:治水定九州的华夏传奇 洪灾肆虐,英雄降世 在远古时代,一场仿佛永不停歇的洪水,将天地间变成了一片泽国。浑浊的浪涛如凶猛的巨...
原创 唐... 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859年9月7日/10日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46年4月...
原创 曾... 通货膨胀是一个经济名词,通俗起来说就是物价太高,钱的购买力太弱,"钱"不值钱了。尽管是个经济学名词,...
原创 如... 永生,这个话题无论古今都经久不衰。高高在上的秦始皇也好,普通的求道之人也罢,永生都是他们的终极话题,...
七夕限定!小米 MIX Fli... 小米为了迎接下周的七夕节推出了一款定制版手机—小米 MIX Flip2 钻石限定版,目前该机已经上架...
年羹尧巅峰时期到底有多少兵力,... 年羹尧巅峰时期到底有多少兵力,连雍正都不敢动他? 先说结论,巅峰时期的年羹尧手下掌握着20万大军,而...
原创 李... 世人皆知唐太宗李世民的赫赫功绩,却鲜有人提及其兄长李建成的才能。常言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难道...
原创 徐...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世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插曲。当时,李世民正准备处决曾经的瓦岗军将领单雄信。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