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司马懿是三国中最能隐忍的人?其实这三人比司马懿还要能忍
创始人
2025-08-24 01:32:20
0

一提到隐忍,估计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的就是司马懿

他的名字,常常与“隐忍”二字紧密相连,在大众的认知里,他堪称隐忍的代名词。

殊不知,三国中还有三个人与司马懿相比,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比他还能忍!

被封神的司马懿之忍

司马懿出身世家大族,自幼聪慧,心怀大志 。然而,初入仕途时,他便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以 “唯才是举” 广纳贤才,听闻司马懿之才后,多次征召他。

但司马懿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且自己身为士族之后,若过早展露锋芒,恐遭猜忌。于是,他以中风为由婉拒。

曹操不信,便派人夜间窥探,他竟能躺在床上面无表情,伪装得如同真的中风一般,骗过了曹操的耳目。

而这一躺便是七年,可后来曹操屡屡试探,司马懿没办法,只能装作痊愈,被迫就职于曹操麾下。

他深知曹操对自己的提防,所以在曹操面前小心翼翼,从不轻易展露锋芒。

曹操怀疑他有“狼顾之相”,他就表现得特别恭敬,光出谋划策,从不居功自傲。

在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司马懿建议曹操乘胜进攻益州,认为刘备根基未稳,此时进攻可一举拿下。

曹操虽未采纳,但也看到了司马懿的军事眼光。

然而,司马懿并未因自己的建议未被采纳而心生不满,依旧尽职尽责,这种隐忍和识大体,让他在曹操的猜忌下得以保全。

曹操去世后,曹丕上位,司马懿凭借自己的忠诚和才能,得到了曹丕的信任和重用。

但就算身处权力中心,他还是很谨慎,不随便掺和宫廷斗争,就默默积累声望和实力。

曹丕走了,曹叡即位,司马懿的地位更稳了,可他还是选择低调,暗中观察局势,就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终于,曹芳登基后,曹爽那些曹魏宗亲势力起来了,处处排挤司马懿,把他明升暗降,夺了军权。

司马懿又开始装病,在家不问政事,曹爽派人来试探,他就装得病得连话都说不利索,喝粥都洒一身,成功骗过了曹爽。

而在暗中,他却在等待时机,积蓄力量,豢养三千死士。

终于,在公元 249 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出城谒陵之际,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铲除了曹爽势力,掌控了朝政大权,为司马氏代魏立晋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他始终压抑着自己的野心,以惊人的忍耐力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周旋,

从一个被曹操猜忌的小官,一步步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他的隐忍和谋略令人惊叹。

不过,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可不是只有司马懿能忍。

刘备:织席贩履到蜀汉帝王的逆袭

刘备,蜀汉政权的大boss,他的人生简直就是一部逆袭大剧。

跟司马懿出身世家大族不同,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到他这一代,家道早就中落了,只能和母亲靠织席贩履过日子。

在那个看重出身的时代,刘备没少遭人白眼和嘲笑,被人叫“织席贩履之辈”。

可刘备心里一直揣着复兴汉室的大志向,从来没被生活的苦打倒过。

黄巾起义爆发,他就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毅然投身其中,在乱世里开始崭露头角。

但创业哪有那么容易,刘备早期实力弱,只能是到处投靠人,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这些诸侯,他都投奔过。

在公孙瓒处,刘备虽受到一定的赏识,也立下了一些战功,但始终无法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负。

后来,他转投陶谦,陶谦对他颇为看重,甚至在临终前将徐州托付给了他。

可徐州乃四战之地,各方势力觊觎已久,刘备刚得到徐州不久,就被吕布偷袭,不仅丢了徐州,还连累妻儿被俘虏。

无奈之下,只得反过来投靠吕布。在吕布麾下,刘备小心翼翼,时刻提防着吕布的猜忌。

然而,即便如此,他还是因势力的逐渐壮大而引起了吕布的不安,再次遭到吕布的攻打,被迫离开。

接着,刘备投靠曹操。曹操对刘备的才能十分赏识,“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但同时也对他心存忌惮。

“煮酒论英雄”那场戏,把曹操对刘备的猜忌展现得淋漓尽致。

刘备深知曹操的疑心,为了不被曹操杀害,他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锋芒,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

后来,刘备抓住机会,逃离曹操,重新回到徐州。

但曹操怎会轻易放过他,很快便发兵攻打,刘备再次战败,无奈之下只能投奔袁绍。

在袁绍处,刘备虽受到礼遇,但他深知袁绍难成大事,于是在官渡之战前夕,找借口离开袁绍,投奔刘表。

刘表对刘备也很客气,给了个职位,让他驻扎在新野。在新野,刘备开始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同时也招揽了诸葛亮等一批人才。

然而,刘表对刘备始终心存疑虑,不敢给予他太大的权力。

刘备就这么寄人篱下,四处奔波,二十多年里,军队被打败,地盘得而复失,妻儿也多次陷入危险。

可他从来没放弃自己的理想,不管处境多艰难,都能默默忍受,积蓄力量。

他知道,自己实力不够的时候,冲动就是找死,只有忍耐,等时机到了,才能实现抱负。

就是这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超乎常人的隐忍,让刘备在困境里不断成长。

赤壁之战后,他抓住机会,占荆州,取益州、汉中,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小人物,摇身一变成了开国帝王。

孙权:夹缝中崛起的江东之主

还有孙权,东吴的开国皇帝,也是个超级能忍的主儿。

18岁的时候,兄长孙策遇刺身亡,他临危受命,接过了江东的大旗。那时候的江东,看着风光,实则内忧外患。

内部,江东豪族势力盘根错节,在当地根基深、势力大,对孙氏政权是个潜在威胁。

这些豪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很有影响力,拥兵自重,不听孙权的话。

像庐江太守李术,孙策一死就公然反叛,拒不服从孙权的调遣,还收留了许多孙权的叛将。

孙权多次派人劝降,李术却不为所动,甚至还写信挑衅孙权,称 “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 。

孙权知道这些豪族不好惹,不能轻易动武,不然内乱更严重。

于是,他就选择隐忍,表面上对豪族们很客气,给他们权力和地位,换取支持。

同时,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提拔周瑜、鲁肃、吕蒙这些年轻将领,慢慢掌控了军权。

外部,曹操和刘备两大势力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吞并江东。

曹操统一北方后,势力如日中天,野心勃勃地想要统一天下。

赤壁之战前,他亲率大军南下,给孙权写了一封极具威胁性的信,称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这信一到,东吴朝堂就炸了锅,好多大臣被曹操的气势吓倒,主张投降。

孙权心里也纠结,跟曹操正面刚,胜负难料;投降吧,父兄的基业就没了。

关键时刻,他听取鲁肃和周瑜的建议,坚定抗曹。

但他也明白,仅凭东吴的力量,很难与曹操抗衡,于是他选择与刘备联合,共同对抗曹操。

在赤壁之战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破曹军,这才暂时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

赤壁之战后,孙权与刘备的联盟关系也并非一帆风顺。

为了共同对抗曹操,孙权曾将荆州借给刘备,可刘备在占据益州后,却迟迟不肯归还荆州。

荆州乃战略要地,对于东吴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东吴的西大门,更是孙权实现 “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 战略目标的关键。

为了夺回荆州,孙权与刘备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但孙权清楚,此时若与刘备彻底决裂,必然会给曹操可乘之机。

于是,他再次选择了隐忍,通过外交手段与刘备进行周旋,试图和平解决荆州问题。

在刘备关羽北伐襄樊时,孙权看到了夺回荆州的机会。但他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先向曹操称臣,以避免两面受敌 。

在得到曹操的默许后,他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成功斩杀关羽,夺回了荆州。

可这也彻底激怒了刘备,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夷陵之战爆发。

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陆逊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等蜀军疲惫。

刘备求战不得,士气低落,陆逊抓住时机,发动火攻,大败蜀军。

夷陵之战后,孙权知道吴蜀长期对抗,曹魏肯定得利,就主动向刘备求和,修复联盟关系。

之后,孙权在曹魏和蜀汉之间巧妙周旋,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外交策略,时而和曹魏联盟,时而和蜀汉联合,一直保持东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立吴国,完成了从诸侯到皇帝的华丽转身。

曹操:霸业背后的隐忍王者

曹操,三国里的风云人物,常被人叫“奸雄”,他的智谋、胆略和政治手段令人敬畏。然而,在他成就霸业的背后,同样有着非凡的隐忍。

曹操出身不高贵,祖父曹腾是宦官,父亲曹嵩是养子,还靠贿赂买官。

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没少被人诟病和轻视。但曹操没自卑抱怨,知道乱世里得靠自己努力。

早期,曹操在仕途上也不顺利,得罪权贵被降职,还赋闲过一段时间。

但他没消沉,暗中积蓄力量,黄巾起义爆发,他就抓住机会,招募兵马,镇压起义,靠着出色的军事和领导能力,逐渐出人头地。

曹操崛起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和压力,各方势力猜忌攻击他。

比如,他迎奉汉献帝迁都许昌,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可也成了众矢之的,遭到了袁绍、袁术等诸侯的嫉妒和讨伐 。

面对压力,曹操选择隐忍。他表面对汉献帝恭敬,维护自己“忠臣”形象,避免被讨伐;同时,积极发展势力,扩充军队,招揽人才。

曹操用人也很有隐忍和智慧。他知道人才对成就大业的重要性,就广纳贤才,不管出身。

但这过程中,他也遭了不少羞辱和批评。最有名的就是祢衡“击鼓骂曹”,

祢衡是名士,才华横溢,可性格狂傲,在宴会上借击鼓脱光衣服,当众辱骂曹操,言辞之激烈,让在场的人都为之震惊。

面对这样的羞辱,曹操本可以立刻将祢衡斩杀,但他却忍住了。

他知道祢衡有名气,杀了他会损害自己爱才的名声,还可能引起其他名士反感,就把祢衡送到刘表那儿,借刘表之手除掉了他。

还有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官渡之战前,他为袁绍写檄文,把曹操的罪行全列出来,还把曹操祖宗三代都骂了。

曹操读这檄文的时候正头疼,结果被惊出一身冷汗,头疼病都好了。

后来曹操打败袁绍,俘虏陈琳,大家都以为陈琳必死,可曹操爱惜他的才华,不仅没杀,还重用他。

曹操这隐忍和用人智慧,让陈琳感动,从此死心塌地为他效力。

曹操的隐忍不是软弱,是智慧和谋略。他知道乱世里,只有懂得隐忍,才能生存、崛起。

他的隐忍,让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里周旋,壮大自己的势力,成为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原... 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我国古代的兼并战争当中,以弱胜强的例子数不胜数,由强变弱的事例...
原创 苏...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以后,世界上最强大的两国强国是美苏两国,美国靠二战发了战争财,而苏联因为二战把其战...
原创 李... 李定国在大西军余部的后期,作为最主要的领导人,正确地坚持符合形势需要的扶明政策,影响很大,值得肯定。...
原创 刘... 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
原创 苏... 在二战期间一共有超过60个国家被卷入其间,其中美国由于损失不算太过严重,因此它在战后仅仅耗费数年时间...
原创 民... 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David·Gamble,1890年-1968年)是美国社会经济学...
原创 他... 他是天皇的弟弟,人称“红色亲王”,坚信“日本必败,中国必胜”。怎么回事呢?这人叫三笠宫崇仁亲王,19...
原创 最... 16岁还是未成年人的年龄,但是雨花英烈中年龄最小的就是16岁,在敌人的屠刀面前,他仰天大笑,英勇就义...
原创 印... 熟读历史的朋友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长期霸占着世界霸主位置的国家。别看现在美国很强大,美国也才只...
原创 八... #精品长文创作季#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一方面试图镇压义和团,另一方面却又对外宣战,试图通过战争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