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南京游玩的人最熟悉的景点大概就是秦淮河、夫子庙了,如果说到“骂架桥”这个地方,相信有一大部分人并不了解。
本次故事便是和这座名字有趣的“桥”相关,为何它被唤作“骂架”?其中有何深意典故呢?
据说此地曾有一老妇人当众大骂出来巡查的朱元璋,而朱元璋得知她儿子是韩成后不怒反而以礼相待。
我们不妨坐上历史的时光机,来到明朝朱元璋时期一探究竟。
幼年朱元璋历经坎坷,加入红巾军苦尽甘来
话说朱元璋此人,大众再熟悉不过,多是谈论他的“布衣出身”、“生得奇相”,不管怎样,他从放牛娃逆袭成明朝开国皇帝的经历都够人聊上个把时辰的。
幼年的朱元璋是个地地道道的“穷苦儿”,曾饿到和老鼠争食吃,年岁渐长后便去了别人家里放牛。
不过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穷困的他,家乡紧接着被一场灾荒给侵袭而使其亲人皆亡。
朱元璋为求温饱不得不去寺庙做了和尚,但寺庙也无法幸免于难,饥荒令和尚们只能外出化缘。
游僧朱元璋就这么居无定所地四处游荡,直到他加入了起义队伍“红巾军”,成为其首领郭子兴手下的一名亲兵。
自小坎坷的经历加上社会摸爬滚打积累下的强大社交能力,使得朱元璋在军营中挺“吃得开”,更获得郭子兴的赏识而升官晋职。
最后,郭子兴甚至还为朱元璋做起了媒,让自己的义女马氏嫁给了他,自此,朱元璋便过起了开挂的人生。
而本文中的重要主角之一也在此时出现,他便是“贵人”韩成,此人算是朱元璋的“迷弟”了,非常崇拜智慧且英勇的老朱。
巧合的是韩成长得和朱元璋还有七八分相像,乍一看还挺像兄弟俩,而这一点,在日后的鄱阳湖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鄱阳湖之战暂失利,韩成替朱元璋赴死
韩成追随朱元璋时,后者因红巾军的内部矛盾而独立出来,这时候另立山头的朱元璋凭借着出众的能力带着好兄弟韩成等部下走南闯北的征战,已然攻占下不少领土,成为一方霸主。
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的经历使朱元璋与韩成的感情愈发深厚,韩成更是对朱元璋忠贞不二。
此时此刻,有一个强悍的敌人正虎视眈眈注视着他们,这人便是老朱最头疼的角色陈友谅。
在之前的作战中,陈友谅被朱元璋军队打得节节败退,让他心生不满且伺机报复,于是,著名的鄱阳湖之战就此展开,这场战役于朱元璋而言既危险又是机会。
1363年,陈友谅出其不意在鄱阳湖将朱元璋一方打得措手不及,正当后者打算撤退时,船只却搁浅了。
陈友谅的部队得意洋洋地将朱元璋军队包围,陈友谅部将为邀功就逼朱元璋自尽,好提其项上人头回去禀报。
无奈之下,义气的朱元璋为保剩余的残军做出了舍身取义的决定,可关键时刻韩成却拦住了他。
“眼瞧着主公即将灭元定天下,岂可群龙无首功亏一篑?我愿替将军而亡。”韩成说出这番感人肺腑之言,并告知朱元璋可利用自己相似的样貌,骗过敌军赢得撤退的时间。
未等朱元璋反应过来,他迅速替换上其衣帽盔甲等且对敌军大喊:“我朱元璋来了!”由于韩成和朱元璋容貌的相似,对方部将并未有所怀疑,兴致昂扬地眼瞧着“朱元璋”投湖自尽。
定国之初微服私访,朱元璋遭韩成之母拦骂
在陈友谅部将他们意图打捞韩成尸体之际,朱元璋等趁机脱离敌军包围,其后重组军队重创陈友谅一方,取得鄱阳湖战役的最终胜利。
这场名垂青史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朱元璋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68年,朱元璋称帝而建立明朝,自此四分五裂的天下维稳了很长一段时间。
反过来想想,假如没有韩成的忠心献身,或许大明朝也不会存在于历史上了,韩成的贡献不亚于任何一个开国功臣。
明朝成立后,朱元璋对那些功臣都进行了封赏,可奇怪的是唯独没封赏当年替自己而死的韩成。
其中原因不得而知,许是建朝初期忙于政务而疏忽了这个早已不存在之人,但死去之人不介意,可尚活之人有所介怀,此人便是韩成母亲!
儿子死后,无依靠的母亲只能乞讨度日,心中更是恨透了“忘恩负义”的当朝皇帝。
所以,当她得知朱元璋即将前往自己所在之地巡查时,做好了“开骂”的准备。
当朱元璋微服私访路过如今的南京秦淮一带时,被一个沧桑的老妇人乞丐拦住,她一见他就破口大骂:“你这忘恩负义的皇帝,身居高位享尽荣华富贵,我儿子却在地下受尽苦楚……”
性格暴躁的朱元璋本想发火,细瞧了老妇的容貌后竟觉得有几分熟悉,遂问:“敢问您儿子是?”
“我儿子就是在鄱阳湖替你死掉的韩成!”老妇人皱巴巴的脸上布满泪水。
厚待韩母而追封韩成,一代帝王弥补遗憾
一听到这个名字,朱元璋所有的回忆涌上心头,再瞧眼前这位衣衫褴褛的可怜老妇更是生起悲悯之心,原来,他就是救命恩人韩成的老母亲。
为报答恩人,朱元璋遂将老妇人接入宫中,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并让其过着锦衣玉食的晚年生活,竭尽所能厚待之直到她安然逝世;
而韩成亦被追封为高阳郡侯,得到了本该有的荣誉职位,那座韩老妇骂皇帝朱元璋的桥也自此被命名为“骂架桥”,伫立在原地,静静诉说着这尘封已久的历史往事。
都说“自古帝王最无情”,尤其是在平民皇帝朱元璋身上亦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被他封赏为开国功臣之人没有几个能善终的,可以说世人常用“残忍绝情”来形容他。
但想必对待舍身救己命的韩成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残忍帝王即使他不杀顶撞的韩老妇,亦可忽视她的言论,可朱元璋没有这么做,他深刻了解到“没有韩成就没有今日的大明”之理。
韩老妇的出现和大骂唤醒了朱元璋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正是他把韩成的恩情看得很重才备受良心谴责而加以弥补“遗忘之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