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陈友谅两个人其实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朱元璋投奔的是郭子兴的队伍,陈友谅则投奔的是了徐寿辉的队伍。两个人本来都算是一个战壕的同志,但是一山不能容二虎,在两个人都成了起义的领袖之后,在元朝倒塌的时候,两个人的矛盾就出来了,他们也分别称王了,也自然要争夺权势了,权势总是让人疯狂。
朱元璋靠的是行仁义之举,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军纪严明,加之战略指挥得当,朱元璋克州覆县,占据了安徽、江苏大部,还有江西部分地域。而陈友谅靠得却是心狠手辣,陈友谅杀了直接领导倪文俊,架空了徐寿辉。后来则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干掉了徐寿辉,陈友谅坐上了头把交椅,成为了义军领袖。陈友谅自封汉王,野心极大的他,占据湖广大片土地后,屡屡骚扰朱元璋地盘。一山不容二虎,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必定有一位要退出历史舞台。
朱元璋之所以不愿杀死陈友谅的后代,我认为既可能是因为朱元璋尊重陈友谅这个对手,不愿意让他断子绝孙,当然最重要的可能是因为朱元璋认为陈友谅的后代压根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所以与其杀死他,不如把他打发远远的。俗话说“胜者王侯败者寇”,陈友谅只是在和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斗争中失败了,但这并不就意味着他是一个坏人、是一个无能的人,不管是陈友谅还是朱元璋都对反元事业做出了贡献,就像项羽虽然失败了,但秦朝的灭亡他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为了避免功臣自恃功高危害江山,开始利用莫须有的罪名大肆屠杀功臣。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变本加厉,为年轻的皇长孙朱允文肃清朝堂。但是陈理的身份不同,陈理身边已经没有了陈友谅昔日忠心耿耿的部下,就算被封了个侯,但也是空有虚名,没有什么实力,其他人更加不会依附于他,故而陈理的影响力为零。陈理不识数,当了明朝的归德候之后小,仗着朱元璋对他的忌惮与宠幸,多次喝醉酒之后辱骂朱元璋,甚至怀念家国。可是陈理又没犯大错,朱元璋也抓不到现行,自然没法顶嘴。干脆眼不见心不烦,朱元璋命令明升将其送到了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