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蜀国丞相诸葛亮在西城城墙上,用一口古琴、一把羽扇巧步疑阵,智退司马懿数万大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空城计”。有趣的是在解放战争中,我华东野战军在陈老总、粟裕的部署下,也巧用此计扭转山东战局,不但打退了敌人的重兵围攻,还一举歼灭近6万敌军。
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莱芜战役。
1947年1月中旬,鲁南战役结束后,我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和山东野战军会师,组成华东野战军,下辖11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其中两个纵队留守陇海路以南的苏皖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战。老蒋认为我军刚在鲁南打了一场硬仗,人员战备消耗极大,急需休整,并断定我军将固守临沂。因此他立即调集53个旅近31万大军组织鲁南会战计划,想要趁这个空窗期在临沂消灭华野。
老蒋为何断定我军将固守临沂呢?因为临沂在当时战略和军事地位极其重要。其一它是华野的根据地,其二临沂是华东局、山东省政府、华东军区所在地。从某种程度来说,临沂是华东地区的“小延安”。
在徐州坐镇指挥的国军参谋总长陈诚,制定了南北开炮,两路夹击的计划。在南线是欧震兵团,以第19军作为主攻集团,下辖8个整编师,进攻临沂。北线是李仙洲兵团,以3个军为助攻集团,隶属第二绥靖区王耀武节制,下辖9个师,进攻莱芜、新泰。目标是在南北夹击之下,驱使我军在临沂决战。
战役之前,陈诚这位老蒋面前的第一红人曾夸下海口:“即使我的部队全部是豆腐渣,也能胀死华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国军嚣张的气焰。
而此刻远在南京的老蒋也时刻关注着山东的战局,他指示:国军成败,全看鲁南一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1月31日,南线欧震兵团率先向华野进攻,此次欧震吸取了苏北战役、鲁南战役分兵冒进的教训,采取了“集中兵力,稳扎稳打”的战法。由于欧震兵团大多装备美式装备,战斗力强劲,再加上敌军战术稳健,我军“诱敌分兵,逐个歼灭”的战术始终未能凑效
一边是敌人重兵集团向临沂滚筒式逼近,一边是我军临沂兵力不足以形成对敌压倒优势。此刻如果硬打,很难打败敌军,且正好中了敌人在临沂决战的圈套。
这个时候上级给华野指出锦囊,大意是:敌军越是急着逼迫我军在临沂决战,我军偏偏反其道而行,必要时放弃临沂,以空间换时间,争取回旋余地。
在此启发下,华野上演了一出“空城调虎离山”之计。华野临沂主力撤出临沂,只留一部分兵力拖住南线欧震兵团,主力则昼伏夜出急行军迅速北上,目标直指孤军冒进的李仙洲兵团。
为了进一步刺激北线李仙洲兵团冒进,我军留守临沂的一个纵队大放烟雾弹,在运河上来回行军,摆出了一副在南线大决战的态势,殊不知临沂此刻相当于一座“空城”,华野主力早就北上盯着李仙洲兵团这块肥肉。
2月15日南线欧震兵团经过一番“苦战”开进临沂城,此刻国军上下一片兴奋,坐镇指挥此次会战的国军参谋总长陈诚见到国军拿下“华东小延安”临沂后,据此判断华野遭受重大损失战斗力减半,因此他立即下令北线李仙洲加速向南推进,对华野“残余势力”进行南北夹击合围。
然而此刻远在济南的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却洞若观火,他和华野打交道多年深知其战斗力极其顽强,而此次华野“兵败临沂”显得很是从容,这完全不是华野的风格,再加上沂蒙山区的情报真空区在逐步北移。
因此他判断南线欧震占据的临沂是一座“空城”,而华野主力已经北上,因此他要求李仙洲兵团北撤。
然而王耀武虽然判断出华野的意图,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屈从于陈诚的命令,就这样李仙洲兵团最终进入了华野的包围圈。2月22日,华野3个纵队将李仙洲兵团下属的73军、46军一部堵在了莱芜城。
面对华野大军的围城,北线兵团司令李仙洲下令立即放弃莱芜向突丝口突围,与那里的12军会合,撤回济南。然而他虽然贵为北线兵团老大,但是却指挥不动城内的46军。
为何?因为46军是白崇禧桂系嫡系,装备精良,是临时交给李仙洲指挥的,李仙洲对该军控制力较弱。李仙洲召开的突围会议上,该军军长竟然迟到了!此人就是韩练成,突围会议上李仙洲下令立即突围,而韩练成却持反对意见并陈述理由:自己的部队需要补充弹药,同时需要时间集结。
这一拖就是一天,结果华野抓住这一天的时间,迅速切断了莱芜敌军前往吐丝口的退路,更要命的是突围前,韩练成竟然神秘失踪,李仙洲苦苦等了近一个小时,也不见韩军长,两个军慌忙之中仓皇突围先后垮掉,最终近6万大军被华野全歼。而韩将军为何会在关键时刻拖延一天并躲起来失踪呢?原来,他是很早前就潜伏于国军的“隐形红色将军”,有了韩将军的“神助攻”,敌军焉有不灭之理?至此,山东战局一举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