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清军虽然持有洋枪和大型火炮,但其火力却与英军没有丝毫区别。为什么清军和英军的武器差距这么大?
鲜为人知的是,古人曾经发明了四项令人惊讶的科技发明。甚至有一件就连慈禧都放不下,但最终全部都丢失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四项发明。
永不落地“金雁飞”
这第一件宝物是一只金制的大雁。也许有人会问,这在古代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吗?毕竟,我们的祖先从商周时期就开始冶炼金属了。别说是大雁,就是万马奔腾的景象也不是问题。
确实如此,但这只大雁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品,而是一只隐藏着秘密的大雁。据记载,秦始皇陵墓中,珍藏着上千件稀有陪葬品,其中就有一只神奇的“金飞雁”。
它是由当时最顶尖的工匠制作的。它不需要外力的帮助,就能摆动翅膀飞翔,而且永远不会掉落在地上。秦始皇生前非常喜爱它,死后将它收入陵墓。
《三辅记》中,有金飞燕的记载:项羽进入咸阳后,曾为盗取秦始皇陵而盗取宝物。在挖掘过程中,士兵们突然发现,一只金鹅从地宫中飞出,一飞冲天,然后向南飞去。
最令人惊奇的是,数百年后,东汉末年,一位地方督军看到了这只金鹅。而且《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汉书》的作者班固都曾记载“金为雁”,证明金雁可能确实存在。
如果金飞燕确实存在,那么它的科技水平绝对是超前的。虽然不可能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但如果它能飞行数百年,它的内部机械结构一定非常精密。
乘“比翼车”借风飞翔
第二个装置就更神奇了,但它的存在却备受争议,因为它记载在《山海经》中。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本奇书,堪称“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但由于记录的内容十分遥远,其内容的真实性受到了很多人的怀疑。
书中内容既有现实的记载,也有虚幻的神话。书中记载了一个神奇的国度,名叫气功国,“其人一臂三眼,阴阳相间,骑文明马,其旁有红黄二头鸟”。
如果与现在的机器相比,它很可能是一种类似于滑翔机的装置,有学者认为它是风车的原型。无论如何,这样的想法和设计都是非常先进的。
在木雕艺术家面前跳舞
这第三件,也是一件机械装置,名为“木家伊灵”。据《列子》记载,周穆王遇见了一位技艺高超的机械魔法师,名叫偃师——。这一天,周穆王到昆仑山打猎。途中,他遇到了正在路上的偃师。偃师身边站着一道奇异的身影,全身布满了木纹色彩。
偃师告诉周穆王,这就是他制作的木甲夷陵。周穆王非常惊讶,因为木人的四肢、动作、外貌都非常像活人。偃师还请穆家夷陵为周穆王唱歌跳舞,与真人无异。
表演过程中,木甲艺人突然对周穆王的妃子使了个眼色。周穆王大怒:“我还以为她真是木甲人呢!原来只是一个穿着木甲的活人。”说完,她拔出了木甲。剑欲杀偃师。
偃师无奈,只好当场将木家夷陵拆除。周穆王看着地上的零件,发现刚才那栩栩如生的木家夷陵,竟然是一件手工制作的机关。周穆王感叹道:“原来技师的技术真的可以和创世神相媲美啊!”
从古典记载来看,这个“木甲师”是一种类似于傀儡的装置,又有些类似于今天的机器人。然而,古代没有电力驱动。由此看来,古人的智慧确实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王太后象牙的最爱
最后这件作品不是机器制作的,而是精美的工艺品——象牙垫。垫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避暑,古人常以坚韧的植物为材料,将植物纤维编织成席子。
盛夏时节,身下铺上席子,手捧蒲扇,端上一碗茶解暑,光是想想就让人心旷神怡。不仅普通人用席子,王公贵族也用席子,但材质肯定比普通人好。他们用细竹、藤蔓、棉麻,有的甚至用真皮来制作席子。
不过,说到最贵的席子,那一定是象牙席子了。它是汉代能工巧匠制作的,但因为价格昂贵,又是正宗的奢侈品,所以很少有人见过。
清朝时期,官员曾送给慈禧一张象牙席子。这种象牙丝制成的凉席,质地细腻均匀,表面平整光滑,柔软舒适,还具有理疗作用。
慈禧收到象牙席后爱不释手,每年夏天都让宫女们拿出来纳凉解暑。清朝灭亡后,象牙席被太监带出了宫廷。几经易手后,落入一位农民手中。
这就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奇葩绝招”,每一项都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但由于古代长期以农业为主,尊崇四书五经,看不起这样的机器制造和手工业。再加上战争造成的破坏,很多技术都流失了。
遗憾的是,今天的人们只能从古籍或修复的作品中体验数十万年前的震撼。你怎么看待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