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备分封了五虎上将,但真正掌握兵权的大将只有三人,没有赵云、马超、黄忠
创始人
2025-08-23 07:32:14
0

公元219年,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最后胜利,占据益州、荆州、汉中,势力达到巅峰时期。他于是自封为汉中王,又大肆分封了手下文武百官,其中刘靖被封为太傅,法正被封为尚书令,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人被封为五虎上将,魏延被封为汉中太守。虽然刘备分封了五虎上将及其他武将,但真正掌握兵权的大将只有三人,其中没有赵云、马超、黄忠。

第一位:关羽,镇守荆州(南郡)

荆州(南郡)是刘备取得的第一块稳定的地盘,他将荆州看得非常重要,如刘备入川时,只带着军师庞统,大将黄忠、魏延等人,而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在荆州,便是为了打造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根据地。

后来,军师庞统战死,刘备不得不下令让另一位军师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不是一个人入川的,张飞、赵云两员大将也在同一时期入川,荆州只留下关羽一个人坐镇。一直到公元219年,关羽都未离开荆州半步,他一直是荆州的主将,打造了数万擅长水陆两栖作战的大军,发动襄樊之战。在襄樊之战前期,关羽屡战屡胜,围困曹仁于樊城之中,又水淹于禁的七军,生擒不可一世的庞德。可知关羽的军队很多,而且非常精锐。

第二位:张飞,镇守阆中

许多人为张飞打抱不平,认为汉中太守之职非张飞莫属,最后汉中太守职位却被刘备给了魏延。实则不然,张飞入川,立下汗马功劳,刘备怎么可能亏待他呢?刘备平定益州后,赏赐了张飞五百斤黄金,一千斤银子,还任命张飞为巴西太守,坐镇阆中。

巴西郡,顾名思义意为“巴郡以西”,在巴郡西边。公元201年,益州牧刘璋刘璋分巴郡置巴西郡和巴东郡,其中巴西郡的治所说阆中县,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8县。由此可知张飞的巴西郡地盘并不是太小。

公元215年,曹操派张郃攻打巴西郡,迁走巴西郡的老百姓。张飞带领大军和张郃交战,二张相拒五十多天,不分胜负。最后,张飞带领一万精兵从山路绕到张郃背后突然袭击,山路狭窄,张郃首尾不能相顾,遭受惨败,仅仅带着十几个随从逃回南郑。如果张飞没有兵权,他能击败张郃吗?因此张飞是真正拥有兵权的。

第三位:魏延,镇守汉中

第三个真正拥有兵权的是后起之秀魏延。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取益州后不久,曹操便拿下汉中。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刘备只有将汉中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高枕无忧。刘璋就是因为汉中不在他的统治下,每天吃不好,睡不好,但是刘璋懦弱,打不过汉中的张鲁,只能把自己关屋子里生闷气。刘备是一代枭雄,比同宗的刘璋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因此,刘备刚刚稳定益州,便着手攻打汉中,他亲自带领大军和曹营大将夏侯渊大战三百回合,最后黄忠阵斩夏侯渊,才占据汉中。汉中对于刘备来说,太重要了,因此他对于汉中太守的人选,慎之又慎,最后选中了后起之秀魏延。魏延虽然资历不如五虎上将之中的任意一人,但他胜在年轻,胜在有才能,他刚上任便向刘备提出了镇守汉中的策略,向刘备保证一定能够守住汉中。魏延在汉中,他肯定得有军队,才能和曹魏军队对峙,确保汉中万无一失。

结语

蜀汉大将之中,真正掌握兵权的只有关羽、张飞和魏延三人,其中关羽和张飞两人是五虎上将,魏延是后起之秀,得到刘备的青睐。另外三位五虎上将赵云、马超、黄忠三人虽然作战勇猛,但是并没有兵权,他们在打完仗之后只能乖乖将军队交还给刘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对于一个人成大事而言,智商和情商哪个更重要?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而言,有能力和会混人脉哪个更重要? 能游...
原创 三... #头条中国史# 风云跌宕的三国历史,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精彩绝伦的故事,也留下各种阴谋论,马超在蜀汉不受...
原创 一... “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自古以来,那些为官清廉的人都在史书上留下了好声名,而那些酷爱敛财...
原创 慈... 有一深夜,她召一名男子入宫,事后还对男子许诺高官厚禄,但是被男子义正严词的拒绝,男子还发誓永不入宫。...
原创 中... 我们一直被称为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是在历史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元素被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比...
原创 6... 如果把花花公子、军事家、政治家放在民国时期,那完全不是事,但是把这三个身份放在一起,那就完全不一样,...
从九龙九凤冠看明代顶级高奢 如果你在逛国家博物馆时,发现人群突然排起了长队,那一定是在围观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以此为设计灵感的...
原创 三...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三国可以说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个诸侯都是在力求人才,武将就不用说了,多得数不胜数,...
原创 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民族融合不断进行着,汉人“胡化”和胡人“汉化”的现象都时有发生,但由于中原文明...
孙中山先生与江门五邑人的交往 今天,3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先生逝世100周年。孙中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