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蜀汉的顶梁柱是丞相诸葛亮,曹魏这边的顶梁柱一直都是来回换人,但笑到最后的却是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前任曹魏都督都是灰头土脸的被诸葛亮戏耍,但唯独只有司马懿可以与之抗衡。其实在某种层面上来讲,也不是说司马懿就一定很厉害,主要是他头脑清醒,懂得隐忍的道理。面对诸葛亮的诸多挑衅,司马懿就是以静制动,即便是在受到诸葛亮送来的妇人衣裳的羞辱下,司马懿也能强忍心中怒火。
正是靠着“忍”的品质,司马懿硬是活活的熬死了诸葛亮,也有人说诸葛亮是被司马懿气死的,但不管哪种说法,历史是无法改变的。那么,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孰强孰弱呢?其实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尤其现在已经过去了千年。如果非要将二者定一个高低的话,那么在个人成就上,司马懿似乎更胜一筹,毕竟他熬死了曹魏三代君王,况且其子孙还开国立业,一统天下。
但若要论目光和境界来说,似乎司马懿要逊色许多,和诸葛亮的差距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论,这要从二者的两次千里平叛说起。
诸葛亮挥师南下、平定南蛮,让西南彻底认同中国
公元221年7月,为报关羽之仇,刘备亲自带兵讨伐东吴。但一心只想报仇的刘备,却被东吴陆逊火烧百里,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刘备也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让他好好辅佐刘禅,深受刘备恩德的诸葛亮自然是担负了这沉重的担子。在经过数年的修整后,蜀国慢慢的恢复了元气,此时诸葛亮也准备挥师北伐,以完成先帝遗愿。但此时的蜀国南境却出了问题,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叛变,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参与其中。
为了稳定蜀汉后方,为出兵北伐创造一个稳定的时局,诸葛亮于公元225年率军南征,深入西南不毛,镇压这场叛乱。在此之前,无论是西汉的汉武帝还是东汉的光武帝,都是以强硬的手段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反叛的问题。但蜀汉丞相诸葛亮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方法,想彻底的解决南中问题。225年3月,诸葛亮亲率大军从成都出发开始南征。一路上兵分三路,分别讨伐三个地区的叛乱。由于蜀军英勇作战,很快便斩杀了首恶朱褒、高定等人,只剩少数民族头领孟获还在坚持。
此时的诸葛亮心意在北方,但他知道南人叛乱问题如果不彻底的解决,将会给蜀汉造成很大的困扰。为此,诸葛亮采用了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每次击败孟获后,再将他放走。如此七次,孟获及其他夷人终于醒悟,彻底的臣服了诸葛亮。
南中的平定,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同时,诸葛亮也在南中实施了“和彝”政策,先是撤兵,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之后是任用当地有影响的人物入朝为官,笼络人心;最后是从内地迁移汉人到西南当地,传播汉人先进的农耕文化、农耕技术,改变了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诸葛亮的这三种做法,在西南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后来的历朝历代在西南的统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近代英国人曾从缅甸入侵云南,但遭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强烈反抗。英国人看着这些手持原始武器的少数民族不解,便派人问他们:为何要反抗?这些少数民族回答:诸葛阿公说,要让我们世代为汉朝防守汉朝的南大门。
司马懿屠辽东,遗祸千年
公元237年,原曹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并遣使南通孙权,对曹魏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公元238年,时任皇帝的魏明帝派司马懿率军平叛,司马懿率四万铁骑,从京师出发,经孤竹,越碣石,到六月的时候大兵进至辽水。到达辽东后,司马懿不急于攻城,而是将公孙渊所在的城池围困起来。历经数月,粮草不继的公孙渊向司马懿求和,但没有得到司马懿首肯。无奈之下,公孙渊率军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梁水边上。
公孙渊战死后,辽东诸地尽降。然而胜利的司马懿此时却做了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入城后,司马懿下令屠戮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而后他又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之后,司马懿上书朝廷,以辽东偏远不利于朝廷控制为由,将辽东百姓四万户迁于内地。岂不知,司马懿这一做法,将中原王朝在辽东的控制降为冰点。
随着中原王朝的撤军、撤民,辽东出现了真空地带。此时雄踞北边的鲜卑和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却为了此地打得不开开交。到了南北朝时期,辽东彻底被高句丽占领。为了收复这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隋朝两代皇帝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皇帝,先后耗费百万大军,仍然没有夺回辽东。直到唐朝,唐高宗趁高句丽内乱,才发兵重新将辽东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版图之下。
虽然收复了辽东,但唐朝的统治一直不稳固,此时的汉族人很少,契丹等少数民族却稳坐人口的头把交椅。唐灭后,辽东直接沦为了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的领地,600年间,中原王朝都不曾在辽东有过统治,这种现象直到满清统治中原才结束。司马懿将辽东汉人尽迁回内地,导致了辽东防卫的空虚。在其死后,他的子孙为了争夺皇位,发生了西晋有名的八王之乱,正是在此时代,鲜卑、羯人、匈奴人纷纷屠杀汉人百姓,最终酿成了惨烈的五胡乱华。
同样是平定边境,诸葛亮深谋远虑、攻心为上让中华受益千年;反观司马懿,却目光短浅、放弃辽东基业,致使辽东脱离中原王朝控制达六百余年。如此看来,二人孰高孰低可谓是另一番结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