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记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鲧是禹的父亲,同时也是城郭的开创者,城以保卫君王为目标,郭以守护百民为使命,于是就有了“城郭”出现。鲧和禹同为善于治理水患之人,鲧以筑河堤的障水法治水,在这之后鲧又筑城郭以保护人们的生活。城郭出现不仅对当时人们的生活起到保障作用,也让人们开始逐渐摆脱原始的部落生活。
城郭最重要的莫过于城墙,我国古代的城墙整体基本都以方形布局为主,城墙作为护城墙它的最大作用就是防御。城墙的整体布局对于一个城有着很大的影响,除了基本的安全性外,还时刻影响着城后期的规划和布局,包括城市后期的整体扩建。因此城墙除了能驻兵防御,作为军事防御性质的存在之外,有时候还会为了扩建城池而服务。
在我国古代历史王朝中,明朝作为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一直是历史爱好者热衷谈论的话题之一。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将都城定在应天,也就是南京,都城是一个王朝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定都应天后,朱元璋对应天的整个城池布局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包括皇城和外廓等都进行了修建,其中的重点就是整个城池的城墙部分。
如今很多著名古都所能看到的城墙大多都是建国后进行翻新重建的,而朱元璋在应天修筑的城墙除了战争原因有些许损毁,大体上仍保留至今。如今水泥和混凝土是建筑时必用的建筑材料,但古代并没有如今这些材料,那么这些古老的城墙为何仍能矗立着?这就要提到古代常用的一种建筑材料,那就是糯米砂浆,它在古代是修筑大型建筑的必备神器。
现代的大型建筑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加以高强度砖和水泥浇筑,但古代的防御工事包括一些庞大的建筑,其多为石砖石制工程。石砖石头之间的堆砌必然会产生空隙,于是就需要一种强度高耐久高的粘合剂来对缝隙进行填充,普通的粘合剂自然达不到。因此古人就创造出了糯米砂浆,这种粘合剂不仅具有高强度特性,还极为适合用于大型石制建筑。
糯米砂浆有着不同于一般的石灰砂浆具有更好的强度抗性和耐水性,同时还具有高韧性和高防渗性以及高粘结强度的特点。不过它也有一个不足之处,从名字就能够看出来,它需要将糯米这一粮食作为原材料,这就意味大量的使用糯米砂浆会消耗大量的粮食。古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口,而人口需要粮食去供养,但为了加强城墙防御性,它在很长时间内都是首选。
糯米砂浆虽是明城墙至今矗立的最大助力,但如果仅是因为有它的存在,那也着实有些欠妥。强度再高的金属也有可能产生金属疲劳,再优秀的粘合剂亦是如此,因此明城墙至今仍能屹立,还离不开朱元璋建立的工程管理制度和排水系统。城墙作为保护城墙的存在,其建筑时所用到的每一块石头和砖头的质量都很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是渣滓工程。
为此朱元璋命令修筑城墙所用到的每一块材料,其产地,产地的主管官员,烧制工人三大信息都要以铭文记于材料之上。通过这种方式,若日后城墙出现了问题,就可以很便捷地追查到问题源头,以及到底是哪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因此明城墙仍能保存至今,除了古人强大的创造力外,还有古人对于自身工作的态度,正是有了上好的原料才能体现糯米砂浆的好处。
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强大的排水系统,平常下雨时的雨水呈弱酸性,虽是弱酸性可一旦不断遇上连续大雨,久而久之就会城墙造成影响。因此明城墙有专为排雨设计的地下排水孔道涵洞,同时在城墙内部各处均设有排水槽,并连接着城墙间的缝隙。正是这些因素的结合,才能让明城墙屹立至今,如今糯米砂浆已是现存的修复古代大型建筑物的最好材料。
我国的不少古建筑其实都曾有过损坏,尤其到了清末和近代以及我国成立后为了满足城市扩建和发展,有不少古建筑都是在这一漫长河中因人为因素而被破坏的。而如今我国已经取得了大规模的发展,因此对于古建筑的修缮重建和保护逐渐成为国家重点关心的方向。国家也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原方面不断地投入大量精力,尽最大能力保留这些中华历史的印记。
参考资料:
《吴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