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由盛转衰的关键是汉武帝,刘彻把西汉推向了巅峰,但西汉衰落的关键原因也是刘彻造成的,甚至秦汉(含东汉)为代表的中华第一帝国衰落的根本原因,也是刘彻造成的。
寻找根源的话,还得从刘彻武功巅峰的漠北之战说起。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大军远征漠北,大破单于和左贤王部,歼敌9万余人,汉军损失不到匈奴的一半,是汉匈战争史无前例的大胜仗。
但为汉军提供后勤的50万头耕牛全部损失,50万民夫损失40多万。这些民夫和耕牛都是从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等黄淮海平原地区征集的,当时被称作关东。要知道在农耕社会,男性是第一劳动力,耕牛的重要性几乎与男性相等,这个损失意味着50万户农民破产了,家里两三百万老弱妇幼生活没有了保障。
其实前期的多次对匈作战已经让民力枯竭,这次漠北大战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大铁棒,注意我是用大铁棒形容,而不是稻草,因为这次的损失本身就是最大的一次。
在这个时候,刘彻没有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集中资源去保障这些老百姓的生活;反而继续大肆犒赏、大搞巫术、求仙问药,继续挥霍老百姓的血汗,甚至后来还干出了亲率18万大军,在汉匈边境武装游行的荒唐之举。
可想而知,第二年关东就爆发了大饥荒,饿殍遍野,流民数百万,盗贼横起。无法生活的农民要么饿死,要么成为流民到处乞讨,还有的被逼上梁山成了强盗。
但是乞讨死亡率极高,即便当时活下来也不是长远之计,上山当强盗也只是极少数人才能有的选择。
在这个情况下,流民和大家族进行了双向互选,大家族救济了流民,流民给大家族干活,成为大家族的奴婢,这样豪强地主就形成了。
即便在汉武帝发出罪己诏之后,包括霍光主政期间恢复经济,有一些流民回到了故土,但依然有大量流民害怕朝廷的暴政,或者在大家族家里生活的还可以,所以选择继续留在豪强地主家里为奴婢。
这个阶段是豪强地主的兴起之时,虽然还不足以对朝廷形成威胁,但已经有了跟朝廷对抗的资本。这些豪强地主又本身是贵族或者官员,有一定程度免税免劳役的特权,是汉朝统治的支撑力量。
在汉朝最荣耀的事儿莫过于封侯了,这些豪强地主家里有1000户奴婢,实际上就相当于千户侯的经济实力了,所以豪强地主形成之后他们都不遗余力的扩大自己的实力。
豪强地主在这个时候就有多重面目了,第一他们是贵族拥有免税特权,第二他们是官员替朝廷执行政令,第三他们自身又是大地主。
豪强地主与朝廷争夺的核心就是人口与土地,因为这是财富的来源。
朝廷想争夺只能发出政令让官员执行,但这些官员中很多人本身就是豪强地主,不可能自己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无论朝廷的政策看起来有多好,经过官员的执行都成了迫害百姓。
即便不是豪强地主的官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自己也会成为豪强地主,从朝廷的支持者走向了反面。
西汉后期的君臣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很清楚,皇帝派非豪强的官员去清查户口和赋税,这些官员前期努力,过了一段时间自己也成了豪强地主之后就不再努力了,开始跟其他豪强一样破坏朝廷的政策。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民发现去豪强地主家里做奴婢比做朝廷的编户齐民舒服,所以去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朝廷总是要有相当大的开支,这些负担就压在越来越少的编户齐民头上,这些百姓的负担更重了,于是带着土地投奔豪强地主。
朝廷去治理,但是越治理越严重,那怕是坚决反对豪强地主的官员,只要治理一段时间,成为豪强地主后就开始摸鱼了。毕竟千户侯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才能有的,但一个郡守几年时间就能吸引上千户农民成为自己的奴婢,过上千户侯甚至万户侯的日子,谁还会给朝廷卖力?
西汉其实就是死在这个问题上,通俗的说法是土地与奴婢问题,实际上就是朝廷与豪强地主争夺土地和人口失败了,无力支撑局面。东汉成立后,刘秀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不断派官员进行度田清查户口和土地,但面临的问题跟西汉一样,这些官员干不了多久就摸鱼了,所以刘秀不得不停止了度田行为。
而东汉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不得不承认豪强地主的存在,给予他们合法的地位和权力。所以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并多以外戚面目出现掌握实权,而东汉的朝廷也远没有西汉强大,皇帝动不动就成为了傀儡,只能靠宦官进行反击。
这些豪强地主实际上就是魏晋世家大族的前身,也是中华第一帝国的掘墓人,这些家族的问题,是到武则天时期才最终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