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大同”成为,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我们也不妨换一个视角,跳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代,以当下视角重新探讨,我们在历史上是如何走向“大一统”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又有何当下意义?
探讨“大一统”,首先应该明确历史上是因何而“分裂”的。武王克商以后,周朝的统治,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疆域;在没有汽车与电话的时代,像侯王喜还在班师还都的途中,纣王已城破身亡的事,再正常不过了。这种形势下,如《左传》所载:“分封诸侯,以藩屏周。”无疑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像极了互联网兴起之前,传统行业里通过设置分公司或者办事处,来实现地域性拓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建立起的驿站系统与当今背靠阿里系发展起来的快递行业又是何其的相似!如果商业领域也向着“大一统”的发展,恐怕就是垄断了,就像我们随处可见的庞大复杂的阿里也曾在小范围系企业。
在西周建国初期,这种分封诸侯的做法,虽然也曾造成了管蔡武庚的三监之乱;在稳定周朝对于殷商遗民的统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上,仍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分封出去的诸侯,对偏远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19世纪初美国的西进运动,何其相似!促使美国经济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
同时,这种做法很容易打破西周各地域发展的平衡;进入春秋以后,周王室迅速衰微。列国开始进孔子称为,“礼崩乐坏”、“礼乐征伐由诸侯出”的历史时期。各诸侯国经济、文化的多样性也开始发展起来(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考古发掘中所见的,西周及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铭文对比中来发现);他们不再把自己看作“以藩屏周”的臣子,而是视为所在诸侯国的国君。这使得列国之间的纷争日趋激烈,并最终形成几大诸侯国鼎立的局面。
这种分裂趋势的发展,给华夏民族的影响也是两面性的。一方面使得铁质农具及牛耕得以推广,农耕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同时,它也迫使各诸侯国实现变法改革;他们迫不及待的通过以上改革措施,提升诸侯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使其免遭瓜分及灭国的命运。另一方面灾难性的后果,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西周时期,原本由周王室凝聚起来,共同抵御周边戎狄侵扰的强大力量被瓦解;暴露在戎狄势力之下的中小诸侯国,时刻面临戎狄侵袭的灾难;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所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其二,则是各诸侯国间因自然资源的争夺所引发的战乱。这一点比较显著的是秦晋之间,以及秦朝与分晋的赵魏韩三家,因争夺黄河水的灌溉之利而引发的无止息地争战。
基于以上战乱的频发,给各诸侯国及人民造成的灾难,使“统一”的愿望日益强烈起来。首先,齐桓公的霸业使各诸侯国开始意识到,只有统一才能更有效地抵御戎狄的入侵;其次,只有统一才能实现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避免不必要的战争;这种统一的愿望是日趋强烈起来的。而各诸侯在相互竞争中所实行的改革,又孕育出“统一”所需要的社会深层次的巨大动力;此时只待一国独强,统一便可水到渠成。
于此,钱君关于“秦灭六国,楚国最冤”又有一种新解;西周中期,楚国于各诸侯国中第一个崛起;至楚武王、楚文王、楚庄王时期,政治、经济、国力均已达到空前的强盛;只不过,此时“统一”的历史环境尚未形成;不得不在盛极而衰的宿命中日趋没落。
通过商鞅变法积攒了巨大实力的秦国,接过了命运的接力棒,实现了天下的“大一统”。这不仅于形式上再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也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变革;秦的“大一统”,将商鞅变法的成果,推广到了原六国以及更大的疆域范围里,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秦统一后摧毁了原六国间的藩篱,同时实行了包括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的措施,其实与我们今天看到的WTO,国际通用语言等等,具有高度相似的意义。
文末,突然忆起今天偶然看到的一篇关于看衰美国经济的网文。钱君不妨絮言几句:美国自建国以来,基于丰富的自然资源所推动的爆炸式增长的经济早已是强弩之末;其文化上的薄弱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更何况,相对独立的各州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所形成的藩篱,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必将日趋显著。所以,钱君不妨大胆设想,在未来的百年中,如秦统一六国般的“大一统”的变革,摧毁美国各州之间的藩篱。当然,这是题外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