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错过三个绝好机会,最后不得不灭亡。
顺带者最终使中华沉沦近百年!全都是这一伙人干的!
第一次机会,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最后功败垂成。
同治年间,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合力剿灭太平天国之后联合中央的奕昕开展洋务运动,先后和地方实业家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化工厂,经过20年的发展,基本上有了初级的生产体系。
尴尬的是在朝廷中枢的奕昕曾经作为皇位继承人失败者,始终受到猜忌,慈禧辛酉后,掌握大权,也怕这个亲王有异动,仅仅见他当中联系皇族的棋子。
同意洋务运动的原因在于图强,而不愿意汉人强大。
作为满洲贵族阶级,他们无法容忍汉人官僚的持续壮大,于是就百般变相阻挠,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第二次,康梁维新运动被顽固派阻挠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传统读书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深感危机,于是萌生变法图强的思想,当时皇帝光绪也有相同想法。
于是,光绪,主导戊戌维新康梁一拍即合。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开始,结果这一次各种措施都急于求成,又盲目激进的打压顽固派。
结果可想而知,保守派于是联合起来囚禁光绪,诛杀戊戌六君子,康梁两人流亡海外。
第三次,预备虚君立宪被顽固派阻挠
庚子事件以后,内忧外患的清王朝权威损失殆尽,汉人士绅不在全心全意效忠,满人权贵权力被大量削弱,地方上汉人士绅大面积掌权。
在这个背景之下。
随后废除科举制度,派遣留学生,导致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失去未来。
慈禧等人接受了虚君立宪的主张,但是没多久就驾鹤西去,附带光绪帝一起死亡。
年仅三岁的溥仪几位,其父作为摄政王,满以为权力在手中,于是搞出了一个皇族内阁,这使得汉人士绅义愤填膺。
早先殷切期望的立宪宣告死于梦中。于是全部对满清不再抱有希望。
至此,清廷浪费了他们所有的救命机会,得罪了所有能够得罪的人。不灭亡都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