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一组珍贵的民国彩色老照片悄然浮出水面,它们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历史之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时代。
在北京的街头巷尾,一位木匠正背着工具箱外出劳作。这位木匠的坚毅身影,被摄影师甘博的镜头捕捉下来,大约拍摄于1917年至1919年之间。
在“五卅惨案”的悲痛余波中,上海街头的学生们挺身而出,向聚集的民众进行了一场激昂的反帝国主义演讲宣传。他们心中满是对不公不义的愤怒,用坚定的声音和有力的言辞,向民众传达了反帝国主义的强烈呼声。
在“五卅惨案”中,有众多爱国的青年学生因积极参与示威游行而被逮捕。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勇敢地走上街头,向当局表达他们的诉求。然而,这些爱国青年的行动却遭到了帝国主义的镇压和屠杀。
随着抗日局势的日益严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1938年2月中旬做出了重大决定,开始组织师生们进行往云南昆明的搬迁。为了这一历史性的迁移,共有336名师生集结成一支特殊的队伍——“湘黔滇旅行团”。他们肩负着传承学术火种、延续教育使命的重任,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征途。照片为湘黔滇旅行团的教师(从左至右)李嘉言、李海峰、李继侗、许伟橘、黄钰生、闻一多、曾昭抡、吴征镒、毛应斗。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云南丽江,玉湖村成为了纳西族东巴舞蹈的生动展示地。照片中,纳西族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在庄重的氛围中翩翩起舞,展示着东巴舞蹈的独特魅力。
1922年2月的北京,阳光明媚。从左至右依次站着的是:载涛的贤淑妻子,毓朗的掌上明珠——爱新觉罗·恒馥,温婉端庄的毓朗妻子,以及载涛那活泼可爱的女儿。
1922年2月,阳光照耀下的北京,一场丰盛的午宴刚刚结束。爱新觉罗·毓朗家的五格格爱新觉罗·恒馥与载涛的千金,在载涛家宁静而雅致的花园中悠然漫步。
1915年,地坛公园的门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座历史悠久的公园,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痕迹。
1915年,北洋军士兵们开始忙碌地拆除皇城巍峨的城墙。他们使用马车将拆下的砖石一一运走,这些砖石甚至被当作商品在市场上贩卖。
1912年12月10日,孙中山在杭州西泠桥凭吊秋瑾烈士墓后,与众人合影。
1943年,甘肃敦煌古城的传统城墙,城墙上写着“服从蒋委员长,复兴中华民族”的字样
这组民国彩色老照片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貌,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它们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这些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