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魏国钟会兵临剑阁,此时的姜维集合大军在剑阁抵御钟会的大军,但是没曾想邓艾绕道剑阁走了七百多里的小路阴平,直插蜀汉腹地,而此时的蜀汉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领兵御敌。但是诸葛瞻显然不如诸葛亮,放着绵竹险地不守偏要和邓艾野战,结果被邓艾全歼。而此时的刘禅不等各地勤王的援兵,就像邓艾投降了。
而当刘禅想要投降的时候,刘禅的儿子刘谌撞死在宗庙前希望能改变刘禅的主意,希望刘禅可以带领成都的军民抵抗住邓艾的攻击,等待各地的勤王之师或者姜维的大军,届时前后夹击将邓艾一网打尽。然而刘谌的殉国并没有让刘禅改变主意,刘禅还是投降了,于是就有了姜维的“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而相比于纣王自焚于摘星楼,崇祯上吊煤山,刘禅的做法就显得太过怂。而相比于刘谌的壮烈殉国,父亲刘禅更是显得败家。非但没有悲伤,反而为了苟且说出了乐不思蜀的话。而我们看一下刘禅的所作所为,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投降。
诸葛亮在位的时候,刘禅无所作为。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废除了丞相位置,军政权利分家。而之后蒋琬死后,费祎听说国都无宰相,于是就领兵出成都屯汉寿,而之后的费祎就遭遇了离奇的刺杀,而此时的鹰牌姜维开始掌权,立即发动了十一次的北伐,而在这其中刘禅也没有什么作为。当到刘禅后期的时候,因为连年的北伐蜀地不堪重负,百姓纷纷背离蜀汉,刘禅也失去蜀地百姓的人心。
而之后大军压境的时候刘禅竟然还听信黄皓去请方士退敌,当邓艾入蜀的时候刘谌请求背水一战的时候刘禅竟然听了谯周的建议投降,而当霍弋希望能入成都抵抗的时候,刘禅还是不同意。刘禅的一生就是放手,基本上就是一个甩手掌柜,什么都不做,唯一做的决定就是投降。可能是刘禅看到了自己无力再战,于是为了避免百姓再受兵戈之苦,所以才投降的魏国。但是相对于刘禅的苟且,刘谌的以身殉国显然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