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807年,涅曼河上旌旗飘扬,法、俄两国在一片祥和中成功签署
《提尔西特条约》,拿破仑大喜,以为能彻底封锁英国的商路,征服它指日可待。亚历山大则一脸坏笑,开始盘算起来。
然而,五年后,法、俄军队不宣而战,双方战况惨烈,最终俄国惨胜,拿破仑被迫流放厄尔巴岛。
无独有偶,130多年后,希特勒称霸欧洲,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推迟后,他将矛头指向俄国,结果还是惨败而归,下场凄惨。
那么,从拿破仑到希特勒,几乎称霸欧洲后,为何非要攻打俄国?英国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军事狂魔”横空出世,差点统一欧洲大陆
在历史长河中,欧洲大陆上屡次出现企图统一或称霸全欧的势力。特别是罗马帝国早期,曾达到过全盛,实力不容小觑,但他们从来没有征服过北方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凯尔特人。
还将他们人划为蛮族。
更不可思议的是,曾被罗马人看作蛮族的日耳曼人,在取代罗马帝国当家做主以后,反而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他们也看不起和自己当年一样的斯拉夫人和凯尔特人,把他们往北和东两个方向赶。结果斯拉夫人被迫前往东欧高原,凯尔特人去了北欧芬兰、挪威等地。
也正是因为统治者的偏见,导致欧洲大陆各种民族离心离德,完全没有大一统的概念。加上宗教信仰的不同,致使他们的文化也存在巨大差异。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希望统一的欧洲人也有,特别著名的例子非拿破仑和希特勒莫属。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两位非凡的军事天才,人们有目共睹,差点统一整个欧洲。
但令人费解的是,
当他们成功控制了欧洲大部分国家之后,没有直接出兵灭了英国,而是将矛头指向了遥远的东欧强国——俄国。
想要搞清楚这一点,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拿破仑和希特勒。
拿破仑,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间,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一连串的战争奇谋,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他的大军横扫意大利、奥地利,所到之处所向披靡,甚至迫使罗马教皇俯首称臣,他的法典(拿破仑法典)至今对世界法律体系都还能产生影响。
然而,在他的称霸之路上,如果英国没有臣服他,欧洲大陆就算不上真正的统一。
而且沙皇蚕食他国土地的野心从未消失,如果他全力以赴去攻打英国,沙皇是否会背后捅刀子,成为他难以抉择的难题。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他采取与沙皇交好,断了与英国的贸易往来,再徐徐图之,成为征服英国的上上之策。
1807年,拿破仑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涅曼河上会面,签订了《提尔西特条约》,双方达成了封锁英国的共识,形成了短暂的联盟。
但不久,沙皇背信弃义,偷偷摸摸与英国做起了海上生意,双方的矛盾再次浮现。
1812年,拿破仑挥军东征,不料,这次征服之旅却成为了他一生的噩梦,莫斯科之行不但没能让沙皇臣服,反而成为了拿破仑帝国衰落的开始。
再看希特勒,在二战初期,纳粹德国之威震慑欧洲,他的军队迅速侵占了波兰,击败了法国,使得整个欧洲大陆或多或少都处于其控制之下。但面对英吉利海峡,希特勒只能望海兴叹,多次远程轰炸,也没有让英国屈服。
为了夺取战争资源,加强军事实力,他也重蹈了拿破仑的覆辙,悍然发动了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试图彻底击溃苏联。
结果同样是灾难性的,苏军的顽强抵抗加上严酷的冬季环境,使得德军陷入了泥潭,最终导致战争失败。
这两次东征失败的原因众多,但为何在初步完成欧洲统一后,他们都执着地想要将战火延伸至俄国?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国家角色——英国。
二、国家利益至上,英俄有自己的考虑
英国,虽然是个岛国,但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一条英吉利海峡,让它与欧洲大陆隔开,使其成为保护自己国土的天然屏障。
而且从十六世纪开始,英国不断的海外殖民,到了十九世纪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海军实力远远强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这对于只注重陆地称霸的拿破仑来说,虽然也建立了自己的海军,但要携带军事物资远征英国,首先要渡过狭窄的英吉利海峡这一关就过不了。因为他冒然出击,迎接他的将是训练有素,身经百战的英国海军,如果海战失败,将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后患。
这一点,拿破仑早就看得很清楚了,所以才与亚力山大一世签订协议,想通过经济手段打败英国,实现大一统的梦想。
想不到沙皇不遵守契约精神,将拿破仑的怒火引向自己。那么,亚历山大一世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英、俄两国都有自己的考虑,因为欧洲强大起来,这与他们两国的国家利益不符。一旦法国征服了英国,接下来要对付的就是俄国,同理,俄国倒下,英国就会孤立无援,任人宰割,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算是弄明白了。
因此,只要欧洲大陆有统一的实力出现,他们就会遥相呼应,想方设法加以破坏,来维持自己的利益。
所以,国家之间
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二战期间,希特勒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用闪电战在很短时间内几乎统一了欧洲。下一个目标就是征服英国,夺取海外殖民地,争霸世界。然而,战争机器一转动,所消耗的战略物资可是相当惊人的,空袭英国需要武器资源,维持占领区需要资源。
为了得到苏联的资源,
希特勒不顾《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趁
苏联不备,主动进攻苏联,苏德之间发生的几大战役,导致苏联损失
2700万人,可谓损失惨重。
当年拿破仑亲率57万大军远征俄国,沙俄吃尽了苦头,甚至亚历山大一把火烧掉首都莫斯科;一
战期间,俄国也是损失了330万人的代价。
说明俄国男儿个个铮铮铁骨,永不服输的性格,让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只不过,战争消耗确实太大了一点,人口至今都还没有恢复元气。
由此可见,无论是亚历山大时期,还是二战时期的俄国,其军事实力是远远不如对手,拿破仑和希特勒选择入侵俄国,从军事实力对比上来看,说得过去。但是,
他们地理、气候的理论知识没有学好,忘记了俄国所处的寒冷环境,远比他们所想象的要困难得多,结果不约而同的败给俄国热血男儿的血性和寒冷天气,教训十分深刻。
然而,俄国军队既然如此勇猛,不怕死的精神让人胆寒,为何欧洲大陆一旦有统一的迹象,便会把矛头指向他们。即使失败了也要从头再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惨烈,难道同一肤色的他们,就没有一点同情之心吗?
又或许在欧洲人眼里,俄国人根本不是他们的同胞,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呢?
三、俄国领土扩张过大,欧洲各国心有余悸
众所周知,俄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基辅罗斯公国,也就是今天乌克兰,当时的民族是东斯拉夫人。
他们也曾辉煌过,曾称霸东欧400余年。
然而,在1240年,当成吉思汗之孙拔都率领的蒙古铁骑一到,基辅罗斯不堪一击迅速败亡,拔都为了统治该地区,将乌克兰一分为二,在东边成立了莫斯科公国。
当时的莫斯科公国只有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湖南省衡阳市那么大一点,是专门为拔都建立的金帐汗国收税的仆人,没有一点话语权。
在此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蒙古鞑靼人与东斯拉夫人不断民族融合,以至于在欧洲人眼里,俄罗斯人的身体里流淌着蒙古鞑靼人的血液,不是纯正的欧洲人。
而且沙俄当时没有文字和语言,直到14世纪,也就是中国的宋朝时期,才有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在多民族大融合下,他们的宗教信仰与欧洲的基督教大相径庭,导致文化差异极大。
15世纪中后期,金帐汗国内部斗争加剧,汗国加速分裂。莫斯科公国趁此机会,四处征战,开疆扩土,通过多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全盘接受了金帐汗国的疆域,并于公元1721年建立了俄罗斯帝国,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宪兵。
面对沙皇咄咄逼人的要求,欧洲人也是憋足一口气,于1853年,英法意联合奥斯曼一起,在克里米亚把沙皇军队暴打一顿,迫使沙皇尼古拉一世愤恨自尽,并接受了盟国提出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亚历山大二世接手后,发现想动欧洲再无可能,便将目光投向了东方。这些在中学课本里都有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
至此,沙俄发展达到巅峰,国土面积更是前所未有的高达2288万平方公里,是整个欧洲国家面积的两倍还多。
后来,欧洲各国迅速崛起,超越了东方,俄国便想靠近欧洲,称自己是欧洲国家。
可是俄国的国土横跨亚欧大陆,虽然人口和城市重点分布在欧洲,但欧洲人从骨子里就看不起,一有机会便想新仇旧恨一起算。拿破仑如此,希特勒也不例外。
所以,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想试图通过向东扩张来迂回围剿英国,削弱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他们认为俄国巨大的物资资源和地理位置,如果能够被征服,将极大地增强自身对抗英国的能力。
同时,征服强大的俄国,也被视作证明自己不可战胜地位的象征。
然而,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战略的盲目自大是有代价的。
俄国辽阔的土地、严酷的气候、坚韧的国民性格,以及其庞大的人口资源,成为了侵略者的噩梦。
加之当时的物流补给线过长,使得任何想要征服俄国的野心都显得异常艰难。
所以,英国的关键作用,在于其对欧洲大陆各国的力量平衡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拿破仑时代,英国参与组织了反法同盟;在希特勒时代,英国又是反轴心国联盟的核心成员。英国的坚持和抵抗,为欧洲其他国家抗击侵略者提供了帮助,并最终成为了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总结来看,拿破仑和希特勒不得不去打俄国,一方面是出于对整个欧洲战略格局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英国的存在,使得他们不能安心享受已有的成果。
他们的失败告诉我们,任何轻视了复杂国际关系和地缘现实的野心,都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付出沉重的代价。而英国,则是这场欧洲权力游戏中不可忽视的关键棋手。
参考资料:
1.
《拿破仑》,马良,蓝天出版社。
2.
《希特勒》,池昕鸿,延边人民出版社。
3.
《俄国简史》,玛丽·普拉特·帕米利所,南海出版社。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