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国是在1480年获得独立的
莫斯科公国
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蚕食、兼并邻邦而逐步
建设、发展起来的国家。
十六世纪中叶,沙俄占据了东北欧大陆内部的一隅。之后的岁月里,历代统治者接连向外扩张,
不断拓宽俄国的疆域。
随着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的大片土地,都纳入沙俄的版图;辽阔的西伯利亚,也成了它的统治区域,沙皇俄国由一个欧洲国家,变成了一个
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庞大国家。
十六世纪末期的沙皇俄国(图示)
地域虽然够大的了,但俄国仍然是一个
没有出海口的、落后的农奴制内陆国家。
为了进一步掠夺土地,为了发展对外贸易,俄国的贵族地主、大商人们强烈要求国家
开辟对外水上通道。
这时的最高统治者彼得一世也强烈地意识到,
俄国需要“水域”,需要入海通道,需要真正的“通向欧洲的门户”。
于是,彼得一世为了亚速海、黑海,
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
;为了里海,
对波斯进行“欺诈性的干涉”(马克思语)。
但是,要想把俄国与欧洲直接连通在一起,
只有夺取波罗的海才能做到
。为此,彼得一世于1700年秋,
发动了对阻碍他掌控波罗的海的瑞典的战争。
当时的
瑞典,是欧洲的强国
之一,社会经济发达,而且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强大军队。
十六世纪的瑞典的繁盛景象(画作)
故而,大战前,彼得一世主动与波罗的海南岸的丹麦、波兰这两个和瑞典存在着领土争执和商业冲突等利益问题的国家,
结成“军事联盟”,共同对阵瑞典。
战争伊始,彼得一世亲自统帅三万五千人的大军,
包围了
位于波罗的海南岸的、瑞典的
纳尔瓦城堡
。
面对俄国、丹麦、波兰的联合进攻,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认为,
俄国、丹麦的进攻算不了什么,
他的
主要对手是南边的波兰。
于是,根本没把彼得一世放在眼里的查理十二世,先发兵打败丹麦军队,然后,
调派一万精兵救援纳尔瓦。
装备差、战斗力弱的俄军无法抵挡瑞典大军的攻势。两军接战不久,俄军就渐渐
难以招架,随之溃败。
这时,
查理十二世
没有命令瑞典大军乘胜追击狼狈逃窜的俄军,而是挥师南下,去
重点对付波兰人
了。
查理十二世这一“仁义之举”,给了彼得一世和他的国家喘息的机会,也为瑞典埋下了祸端。
查理十二世(画作)
纳尔瓦战役的惨败,使得俄军主力部队遭受重创——几乎丧失殆尽,导致国家濒临毁灭的边缘。但是,这并
没有让彼得一世气馁、退缩。
率领残兵败将回国后,彼得一世置瑞典和波兰打得难解难分于不顾,厉兵秣马,
全力以赴地发展、充实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
彼得一世是一位
富有理想、勤奋努力、办事果断而又性情残暴粗野的帝王。
惨败于瑞典的事实,促使他
迅速地、大刀阔斧地改革国政。
为了能让改革按照自己的意志顺利进行,他
实行君主独裁
,不许大贵族杜马(领主会议)干预他的权力。
为了能让改革成功,他
打破世袭旧制,整治官吏队伍
——弃用纨绔无能之辈,提拔、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他还积极兴办学校,强令贵族进校学习等等。
尤其是,他不顾贵族和教士的反对,
多渠道、多方位地提振国家军事。
他命令全国
每二十五户农家出一名终身服役的士兵。
于是,一支比在纳尔瓦战役中被击溃的三万余俄军多五倍的、二十余万人的大军建立起来了。
训练中的俄军(画作)
他诏令全国
每三座教堂提供一口大钟
。一年后,比在纳尔瓦战役中损失的多一倍的三百多门大炮铸造完成了。
他调集全国的工匠,
日夜不停地建造船只
。不久,四十多艘大船和二百多只小船下水了。随之,俄国的第一支海军舰队——波罗的海舰队诞生了。
他为了
鼓励商人们兴办军需工厂,以确保战争的需要
,为他们提供发展商贸的便利条件,并尽量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
为了使军工厂劳动力充足,多产、增产,以满足国家和工厂主的利益需求,彼得一世
允许工厂主整村的整村的买进农奴。
对此,斯大林曾评价说:“彼得为建立并巩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国家是做了许多事情的。同时也应该说,
提高地主阶级、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
”
斯大林(图像)
另外,为了保证持久不断的战争所需的一切费用,彼得一世
把国家赋税增加了四倍
。这对老百姓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不纳税的物品了。
妇女的洗衣服用的
盆子
、人死亡用的
棺椁、
各种各样的房屋上竖立着的
烟囱
等等,都要课税。甚至,当某些人的
眼珠不是蓝色
而是黑色或灰色等其它颜色时,也要缴税。
对于
反对、阻挠他改革的人,不管是谁,一律严惩不贷。
彼得一世的儿子阿列克塞不支持他的改革事业,而且在反对派贵族的煽动下,背叛祖国,逃往奥地利。彼得一世得知后,千方百计地
把自己的儿子阿历克塞引渡回国,然后将其判处死刑。
如此
强劲、暴烈的改革,使得俄国迅速发展、壮大着。
在大力改革,整军参战过程中的1703年,
彼得一世命人在夺占的芬兰湾涅瓦
河口的土地上,
建造了一所小木屋。
之后,这所小木屋成了彼得一世
发布号令、指挥俄军作战的重要场所。
同时,他亲自指导该地的基础建设,使之向着城堡的方向发展。
指挥作战的彼得一世(画作)
后来,小木屋所在地变成了城堡。彼得一世将其命名为“
彼得堡
”,并使之成为了
俄国的首都。
1709年6月,俄军以突袭的方式缴获了瑞典人送往前线的食品、军备等物资,导致正围攻俄国人的波尔塔瓦要塞的瑞典大军乱了阵脚。
当亲临前线的彼得一世了解了双方军情后,果断指挥俄军反击瑞典军队。不久,因军需物资短缺、城池坚固难攻而斗志下降的
瑞典人大败而去。
俄军乘势追击,一路占领了瑞典的多处城镇。1714年8月,俄军又在海战中摧毁了瑞典的舰队。从此,瑞典在陆地和海洋上都失去了绝对的军事优势。
后来的多次交战中,
瑞典军队一再败北
。就在俄军要兵临斯德哥尔摩之际,瑞典决定向沙皇俄国求和。1721年8月,两国
签订了《尼斯塔德条约》
。
俄国、瑞典两军作战场景(画作)
这样,俄国
最终战胜了瑞典,夺得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拥有了自己的入海口,打开了通往欧洲的通道,成了波罗的海沿岸乃至东欧的霸主。
自1700年的纳尔瓦战役,到1721年,经过这二十一年的军政改革、坚持不懈地奋力作战,彼得一世这个俄国霸权主义的鼻祖,
把沙皇俄国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因此,恩格斯说:“
纳尔瓦会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民族所遭到的第一次严重的失败。……它甚至在失败中学习如何取得胜利。”
主要参考文献:《俄国革命史》、《世界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