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来自湖南乡村的一位小脚女人,却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枷锁,积极投身于解放事业。
她年过半百,仍旧求知若渴远赴法兰西留学。
她虽然一生未加入共产党,却培养出了四位中央委员。
可以说,这位老人几乎用一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那么,这位伟大的妇人究竟是谁?她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
【(一)生逢乱世,自强不息】
这位传奇的女性名叫葛健豪,1865年,葛健豪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桂林堂,家族是当地三大望族之一,另外两家分别是晚清重臣曾国藩家族、“辛亥女杰”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
葛健豪原名葛兰英,父亲葛葆吾在咸丰年间加入湘军,曾官至道员,同治二年,葛葆吾已经成为湘军重要将领,同治六年,葛葆吾战死,这时葛健豪才一岁多。
葛健豪从小便十分聪慧,并显现出了勇于抗争的特点,因为是个女孩子,原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在葛健豪的不断争取下,最终得到了和哥哥一起进私塾读书的机会。
16岁那年,葛健豪嫁给了自幼定亲的蔡蓉峰。
婚后,家道中落的蔡蓉峰凭借岳父在湘军中的影响力,得以在上海机器局谋得一个小职位,葛健豪夫唱妇随也一道去了上海,并在上海生下了三子蔡和森。
初到大城市,蔡蓉峰很快被花花世界迷了眼,不仅抽鸦片,还找了一个小老婆。
虽然出生于旧社会,但葛健豪并不是逆来顺受的小女人,相反,她十分有主见,一气之下,葛健豪直接带着孩子回了老家。
1906年,秋瑾革命一事在荷叶镇闹得沸沸扬扬,为了不牵连家族,秋瑾宣布与家人断绝关系。
1907年,秋瑾英勇就义,这件事对葛健豪的影响很大,自小她便目睹列强肆虐,国势愈下,又被教育女子要温驯守礼以夫为天,秋瑾的出现,让葛健豪明白原来女子也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当乡里亲友指责秋瑾“疯癫”、“惊世骇俗”时,葛健豪却认为她是一个智勇兼备的女子,并经常以此勉励自己和儿女,秋瑾牺牲后,人人避之不及,葛健豪却带着孩子悄悄前去拜祭。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蔡和森向母亲表达了上学读书的意愿,葛健豪欣然同意,在她看来,读书就是开蒙启智最好的方法。
为此,在蔡家已经破产的情况下,葛健豪变卖了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嫁妆,为儿子凑够了去省城长沙的旅费和学费。
除了支持儿子读书,葛健豪对女儿同样为之计深远,当时仍有裹小脚的陋习,葛健豪自己就是这个陋习的受害者,在葛健豪的坚持下,她的女儿都是一双健全的天足。
1913年,蔡蓉峰为了500银元聘礼,执意要把13岁的蔡畅卖到地主家里做童养媳,葛健豪十分气愤,劝说不成赶紧给女儿打点好行装让她去长沙投奔亲戚,继续学业。
经此一事,葛健豪对丈夫已经失望透顶,次年春天,年近50岁的葛健豪带着儿女和四岁的外孙女一起来到长沙,由此开启了她全新的人生。
【(二)“其志可嘉”】
1914年春天,葛健豪一家三代一同进了省城,当时长沙开办了一家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专门培养女子师资力量,有高中或是小学文化基础就可以报考,而且免收学费和膳食费,两年毕业后就能成为女教师。
葛健豪迈着小脚,欢天喜地来到了报名处,但是学校的老师见她年纪大说什么也不同意她报名。
于是葛健豪再一次发挥出了勇于抗争的性格特点,她让儿子帮她写下一纸状书,直接告到县官那里。
县官读过呈文后,感叹葛健豪“其志可嘉”,并让学校破格录取了她。
1915年,葛健豪学成回乡,立志要帮助更多处于水深火热的女性同胞,在县政府的帮助下,葛健豪办成了县立第二女子职业学校,并出任校长和国文课教员。
第二女校开设有文科、缝纫、织业三个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贫苦家庭的中青年妇女。
葛健豪主张因材施教,对于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学生,葛健豪将她们编入以国文为主的文科班。
如果是文盲或者文化基础较薄弱的中年妇女,学校则以授业为主,教她们缝纫、织布等技能,而且学校还为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发放一定的生活津贴,免除了她们的后顾之忧。
在葛健豪的国文课上,女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到“男女平等”的思想,而且葛健豪深信想要打破男尊女卑的错误观念,首先就要保证女人能够受到和男人同等的社会教育。
当时蔡和森已经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转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所学的知识更加广泛和新潮,蔡和森便用书信将新思想新知识传授于母亲,葛健豪再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
葛健豪办学对于当地女性来说,无异于为她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但对于封建势力而言,却是伤风败俗的行为,毕竟他们最怕最厌恶的事情就是女子走出家门。
这些顽固分子恶毒地咒骂葛健豪“不男不女”、“败坏社会风气”,多方阻挠下,第二女校仅办了三个学期便遗憾关门了。
教育事业的失败并没有打击到葛健豪的斗志,在救国救民这条道路上,轰轰烈烈是干,迂回支持有识之士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1917年夏天,葛健豪带着女儿和外孙女第二次来到长沙,当时蔡和森刚好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决定暂不谋生,跟毛泽东、罗学瓒等同学继续探索社会革命的真理,葛健豪十分支持儿子的决定,但这也意味着她将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当时蔡畅在女校担任教员一个月只有8元薪水,根本无力负担一大家子的开支,为了生计,葛健豪向房东借了半亩菜地,每天勤勤恳恳种菜,家里粮食不够,但又要招待蔡和森的同学,葛健豪便从自己的口粮里省下来粮食。
葛健豪和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处得十分融洽,毛泽东每每见了她,总要恭敬地打声招呼,再到菜地里帮她干会活,毛泽东和蔡和森讨论问题时,葛健豪也时常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期间,葛健豪亲眼见证了新民学会的成立。
新民学会成立后,蔡和森准备到法国留学,并动员葛健豪和蔡畅、向警予同去,就这样,已经年过半百的葛健豪踏上了前往法兰西的邮轮,在那里,她又有怎样的奇遇呢?
【(三)远赴重洋,心系革命】
1919年12月25日,葛健豪等人乘坐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启程的法国邮轮,在30多天的航行后顺利抵达法国蒙达尼市,正式开启四年勤工俭学生活。
在蒙达尼女校,年龄最大的葛健豪是最勤奋的学生,由于没有法文基础,葛健豪只能像个小学生一样逐字逐句学起,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艰难啃下字典和报纸上晦涩难懂的法文,在这样刻苦的学习下,不久后葛健豪便能用较为流利的法语进行沟通了。
留法第二年,葛健豪见证了儿女自由婚姻的结合,首先是蔡和森和向警予从同志关系走入婚姻的大门,这时蔡畅也同李富春结成了伴侣。
到法国的第三年,诸多中国留学生联合起来,在蔡和森和周恩来、赵世炎的领导下,对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馆发起了斗争。
1921年2月的一次请愿行动中,葛健豪走在400多名留法学生组成的队列前头,高举旗帜冲进了公使馆,这次行动最终迫使公使馆发放了三个月生活维持费。
1923年葛健豪回到上海,此时早她一年回国的蔡和森向警予夫妇已经成为党组织的领导人物,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因为怕成为孩子们的累赘,葛健豪带着几个孙辈回到了长沙。
直到1928年春天,蔡和森蔡畅兄妹两将母亲接回上海,一家人才短暂地团聚了一次,这一年葛健豪63岁,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葛健豪为了党的革命事业尽心尽力,一边带孙子还不忘做掩护工作。
同年年底,葛健豪告别儿女回到长沙乡下,度过了她平静的晚年生活,头几年因为经济困窘,一家人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直到1932年在女儿蔡庆熙的帮助下,葛健豪才购置了几间破旧房子。
1938年,周恩来和叶剑英专门派人想把葛健豪接出农村,葛健豪生怕给组织造成负担,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党组织只好每月给她寄些生活费。
1943年,78岁葛健豪离世,临终前,她交代长女写信给多年未见的儿子儿媳,信中交代:革命终有一日定会胜利,要他们努力工作,不用挂心家里。
病床前的人们泣不成声,他们谁也不敢告这位老人,她的二儿子蔡麓仙早在于1927年牺牲,三儿子蔡和森和妻子向警予也分别于1931年和1928年牺牲了。
葛健豪去世的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亲自为她写下了挽联,上书: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毛主席的挽联是对葛健豪最好的褒奖,她心系革命,培养出了四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她的儿子蔡和森,儿媳向警予,女儿蔡畅,女婿李富春都是中央委员,这位“革命母亲”的斗志和胸襟,值得后世铭记。
本文由“青花岁月少年郎”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