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才华的人,不会轻易向他人炫耀自己所具备的才华,因为修养极高的他们会自重身份,爱惜自己的名声。但有才华的人一旦出手,就会技压四方。在清朝就有这样一位大才子存在,这位才子姓马名世俊。
根据清史资料记载,马大才子祖籍江苏省,溧阳县。马世俊自幼聪慧异常,长大后的他更是满腹经纶,诗词歌赋俱佳,马大才子尤其擅长写八股文。清世祖顺治帝执政的第十五年,马世俊前往南京,参加清廷在江南举办的乡试。该次乡试,是以渊渊其渊为论点,让诸考生写一篇八股文。
这一题目出自四书五经里面的中庸篇。意思是形容圣人的智慧,像潭水一样深邃宽广。刻苦读书多年的马世俊,对这一题目自然了若指掌。但他却认为乡试的考题不会出得如此简单,其中必有深意。
《诗经》中的一段话也有提到渊渊二字。在其中渊渊二字的意思,是形容清脆的小鼓声。当时的马大才子一时间有些拿不准,题目考的具体方向,随即他便陷入了沉思中。
参加这次乡试,马大才子本来是准备一举夺下,乡试第一名{解元}的,随之他就想写出最棒的文章。如今在面对考题时,马大才子却琢磨不透其中的内涵。沉思良久的马大才子,最终产生了一个念头:既然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那索性就不如不写。
直到临近交卷的时候,马世俊都没有在考卷上落笔。就在诸考生纷纷交卷时,马大才子才终于随性地在考卷上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渊渊其渊实难题,闷煞江南马世俊,一纸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
马大才子所作的打油诗意思为:这次乡试的考题太难了,连我这个具备状元之才的人都给难住了,我只好交上白卷,等待下次一雪前耻的机会。当时的马世俊才名远播,人人都以为此次乡试,他必然会高中解元,但没想到马大才子居然交了白卷。
一时之间考生们纷纷议论,并嘲笑起马大才子。从大才子到被人所耻笑的对象,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志向高远的马世俊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回到家后马世俊更加刻苦读书,学业随之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三年后也就是顺治帝执政的第十八年{1661年},马大才子再赴南京参加乡试,这一次如有神助的他,挥洒自如的写出了文章,并一举考中了乡试解元。之后的府试、殿试马世俊一路势如破竹,最终考中了状元。
顺治帝十分欣赏新科状元的才华,更喜欢马大才子精妙的书法、绘画技艺。随即顺治帝便将马世俊招为自己的翰林侍读。直到康熙执政的第五年,马世俊才因病去世。
在马世俊做官期间,曾多次成为科举的主考官,他为清廷选拔出了无数人才。在做侍读期间,马世俊曾向顺治帝提出:君主要以天下为家,不应区别对待满汉各族。君主应致力于团结国内各族,这样才能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由这段话便可知,马世俊对顺治帝促进满汉融合的执政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马世俊所在的家族,是溧阳当地的名门望族。马家曾先后出过五位进士,两代曾出过四位魁元(解元)。溧阳当地的叔侄解元牌坊,说的就是马家在科举场上获得的风光。
马世俊的叔伯祖马性鲁是正德六年的进士,马性鲁的族弟马从谦以及侄子马一龙、马震章都从曾先后考中过明朝的进士。后来马世俊的族伯马成名,也曾考中过崇祯时期的进士。其中马世俊的祖父马从谦还担任过掌管皇帝玉玺符牌的官员:尚宝司卿。因马世俊的父母英年早逝,马世俊的兄长便将精力放在了培养弟弟上。
马世俊死后其子扶灵柩返回溧阳故里。乡人们发现,马世俊儿子所携带的行李,仅有几卷图书,并没有什么金银遗物。乡人们均不敢相信堂堂状元公竟然如此穷困。
虽然做官时马世俊没有给家族留下什么钱财,但他所作的诗,画却在清初时期被文人墨客赞誉为双绝。
马世俊死后其长子马宥,将父亲多年所作的诗,编成了一本叫做《匡庵诗集》的书。其次子马容则成为了溧阳当地的乡绅,马容还曾先后两次参与编纂了溧阳当地的县志。
清朝大儒曾赞誉:纵观清朝历任状元公,前后当首推刘韩二人,而中间承上启下的状元公便是马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