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能够登上皇位,主要由三方面决定的,第一,社会氛围。第二,个人能力。第三,历史时机。
先说社会氛围,唐朝的社会风气是相当开放的,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当高的,这点从唐朝女性服饰就可见一斑。这种社会氛围和文化背景,给了女性掌权足够的社会基础。
其次是个人能力,武则天在高宗朝就有20多年的参政议政的基础,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积累了足够的口碑。而这也是武氏能够代李而立重要的舆论和政治基础。武则天掌权后的一系列决策也的确对太宗一朝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和调整,这让他能够平稳地造成从李唐到武周的过度。
最后就是历史时机,武则天从高宗当政开始,就有意打压李唐宗室的势力,再加上自身子嗣众多,皇权不存在旁支觊觎的情况和可能。而强势武则天培养出来的儿子,整体上都相对软弱,这给了武则天掌权的可能和土壤。
武则天之后,后世的女强人往往难于像她一样,主要也是条件和环境没她好。典型的就是慈禧。
第一,清朝女性地位远无法和唐朝相比,牝鸡司晨与理学影响下的传统礼法有天然矛盾,纵使慈禧母壮子幼,她也难于逾越。第二,满清皇室实力强大,顶着垂帘听政之名的慈禧尚且有违背祖制的名,再进一步,必然遭受皇室和朝堂的强烈反弹。第三,说实话,慈禧的能力虽然不弱,但是恰逢清晚期的历史背景,但也确实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施政,这点是不如武则天的。虽然慈禧也有一堆忠臣党羽,但是历史背景不允许她做出大的成就,也就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威望和民意基础。
即使再往前看吕后和芈八子。吕后时代,汉室有一堆忠臣拥趸更有刘氏诸侯王的势力,吕氏注定无法取代刘氏。芈八子问题也类似,秦公室势力强大,同时商鞅建立的酷法社会根深蒂固,非一人一族所能改变,这也注定她再强势,也无法改变整个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位女皇帝,那就是周武则天是由皇帝改组而成的。武则天可以说是一个传奇的女人。她是唐朝皇帝的妃子。她成了王子的情人,在皇帝死后成为皇后。由于皇帝的软弱无能,国家的权力几乎掌握在武则天手中。皇帝死后,她成功继承了李朝,建立了周朝,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后。皇帝。所以,我们不知道的是,事实上,历史上有一个女人比武则天更有权力。她几乎成了历史上的第二位皇帝。她是谁?让我们今天和边肖一起了解一下。
这个奇怪的女人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出生于665年。她出生时,国家仍处于李治的地位。李治死后,武则天成了皇帝。可以说,太平公主的大部分记忆是在武则天被称为皇帝之后,所以它对她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母亲的力量、地位和性格,让太平公主从小就以母亲为榜样,性格也很恶毒、傲慢和霸道。后来,武则天成年后嫁给了薛绍。婚后,原夫妇相爱、和睦,她也抛开了自己的边缘,每天在薛家做一个好妻子。
然而,没过多久,薛绍就因涉嫌叛乱而被捕。太平公主恳求母亲放他走。但武则天不会放过任何试图反抗自己并杀害薛绍的人。这让太平公主很难过,也改变了她的性情。她的和平生活愿望被母亲摧毁了,她开始计划自己的政治权力。她先是娶了武则天的侄子,后来为朝廷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使武则天更加重视她。
武则天经常与她就朝鲜和中国的重大事件进行磋商。这也使太平公主更加傲慢和野心勃勃。然而,由于缺乏武则天的手段,他仍未能独自建立霸权。据相关记载,太平公主从周武则天统治后期开始介入王朝,从神龙政变后期和唐钟瑞时期皇妃对峙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来看,太平公主的政治表现是正义的力量,缺乏武则天的高超手段和勇猛技巧。
吴周末年,在摆脱韦氏一方的斗争中,太平公主增添了许多力量,后来李隆基成功了。这也导致太平公主认为她是一个聪明的人,不可能永远活着,她的傲慢变得更加傲慢。当时,长安城旁边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她的不动产,食物和衣服的费用与皇帝没有什么不同。极其奢侈的东西,珍贵的海鲜、丝绸和绸缎,只要是好奢侈品,就浪费了很多。全国都知道的另一件事是太平公主是个好人。太平公主的宅邸里都是年轻英俊的男人。后来,很多时候,他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几乎献身于政府,他们将成为第二个皇帝。但不幸的是,她仍然缺乏她母亲的手段和风度,最终没能得到她想要的结果。如果太平公主能像她母亲一样,隐藏自己的优势,秘密策划,聪明行事,结果就会不同。
在所有史料里,都记载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里应外合,发动政变,消灭了韦氏集团,推李旦做了皇帝,但从上官婉儿的墓志铭看,这里边可能有蹊跷。
太平公主确实参加了李隆基的政变,但很显然,太平公主被侄子摆了一道。中宗李显死后,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拥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但是韦氏专权,李重茂形同傀儡,为了阻止韦氏集团立安乐公主的阴谋,太平公主、上官婉儿联合李隆基发动政变,但等政变发生了,局面已经不是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能够控制的了,李隆基可不是简单的想除掉韦氏集团,他的目标是皇帝宝座。所以旗帜鲜明反对韦氏集团的上官婉儿被李隆基以韦氏集团同党为由处死,原因很简单,上官婉儿作为中宗李显的昭容,亲手拥立的李显儿子李重茂做皇帝才是利益最大化,她不可能同意李旦取代李重茂做皇帝。李隆基杀她就是除篡位的一道障碍。这个在上官婉儿墓志铭出土之前就有历史学家就开始怀疑了,墓志铭的出土使这个猜想成为事实。
太平公主的情况就比较微妙了,在这种情况下,她不得不妥协,实际上李重茂做皇帝最符合太平公主的利益,李重茂是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拥立的,如果李重茂做皇帝,太平公主资格老又有拥立之功,朝中地位无可动摇,但是哥哥李旦做了皇帝,有个如狼似虎的李隆基辅佐,基本没太平公主多大的事了,很明显,这并不符合太平公主的利益。但是皇宫被李隆基控制,太平公主被裹挟,不得不被李隆基牵着鼻子走。但太平公主心里肯定是不服的。
李隆基以韦氏同党的名义处死了上官婉儿,削掉了封号。而太平公主偏偏要给上官婉儿风光大葬,并在墓志铭中刻意强调了上官婉儿反对韦氏专权的事迹。在墓志铭盖上大书【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很显然,太平公主虽然被裹挟,但并没有从心里认输,姑侄斗法从政变开始就已经剑拔弩张。
很快这场斗法以太平公主失败告终,首先李隆基逼父亲退位,自己登上皇帝宝座,掌握实权的李隆基很快除掉了自己的姑姑,至此李隆基从政变一开始就策划好的计划彻底实现了,整个计划历时仅三年,李隆基完成计划后还不忘消灭证据,篡改历史,给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扣了不少帽子,甚至派人破坏了上官婉儿墓,但是上官婉儿的墓志铭幸存下来,使这一历时迷案最终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