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也有人说,朱元璋是为了集权,是为了独揽大权。
说实话,有点小看朱元璋了,他还真不是为了集权,朱元璋本人处理朝政,所有事都一个人管,本人累的半死。这并不是朱元璋天生就愿意这么累,而是有不得已的原因。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宰相制已经流传千年,是已经比较成熟的管理结构,没有特殊原因,朱元璋是不会轻易废除宰相制的,
对于他而言,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并且他也不是一上来就废除宰相,也是经过多次预料之外的事件影响,才迫使朱元璋彻底废弃宰相制。
我们先了解,是什么人在坚持宰相制度,除了历朝历代的制度延续的惯性作用,还有个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元末地主士绅加入朱元璋集团的利益诉求。
朱元璋创业初期的文人最初并不是朱元璋的附庸,而是士绅集团和地方军阀的合作才让朱元璋有了建立大明的潜力。
明面上,朱元璋是农民起义的成功者,其实这只是因为朱元璋曾经的乞丐身份给了一种错觉。
实际上,朱元璋能成功是站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节点,也就是元朝等级制度下不尊重士绅文人的节点。江南读书人在元朝的地位并不高,以前的王朝有科举,但元朝的科举制时有时无。
并且还得随时被元朝的地方管理者欺压。
士绅集团的文人优越性被压到最低,是这个集团主动在寻找改变的机会。
也就是说,朱元璋正是因为有了士绅阶层的精英加入才改变农民起义的特性,转变为有战略决策,有稳定的管理制度,形成一个成熟的创业团队。
李善长更大的作用就是中间人的角色,初期李善长并没有选择朱元璋,而是经过多方考察,综合张士诚等各地枭雄的优劣才最终选择的朱元璋。
李善长的加入带动了更多的江南文人选择朱元璋。
所以江南的文人士绅是主动选择了朱元璋。他们追随朱元璋的目的就是恢复宋朝文人士绅的特权和地位。本身就是一种各取所需的合作模式。
明朝建国初期,双方的合作还算圆满,但朱元璋一直在限制文臣的权势,比如设立军卫制度,把军队和正常行政剥离。
但这时期还没有废弃宰相制的想法,因为这是古制。改制的风险大于秩序的稳定。但随后的历史走向暴露了宰相制的弊端。这个弊端仅是针对朱元璋时期的大明初期。
第一个就是丞相专权,宋朝的宰相制是一套班子,宰辅之间本身就有制衡,元朝的宰相专权只是一种表象,那是因为想干事的皇帝都有专门的亲近贵族组成核心班底,
丞相本身就是这个权力核心的代言人。丞相这个职务本身就是身份的象征。换个别的名义还是一样的干活。
还有就是元朝的皇帝大多不想管太多的繁杂事务,推出来的丞相就是个高级打工仔。就像脱脱一样,身为丞相。被赐死也只需要皇帝一封口诏书信就可以办到。
换以往的丞相根本不可能这么被随意处置。元朝掌握权力的是背后的贵族。
明初的宰相制表面是在延续元朝的制度。其实有本质的区别。
李善长是明朝第一任丞相,明初没搞成宋朝宰相制是因为习惯成自然。朱元璋打天下时,本人更多是在前线,后方的事务大多由李善长专权。李善长也善于处理这些繁杂的政务。
时间长了,除了武将,其他方面的官员任免等事都由李善长一个人处理。这就是典型的合作关系。战争时这种管理制度给朱元璋省了不少精力。
但建国后,这种专权就成了弊政,朱元璋身为大明朝的开创者肯定不会容忍丞相专权。李善长被免掉丞相也是因为他独断专权。
接着就是汪广洋,汪广洋的作风和李善长相反,所有的事都推给朱元璋,并且和李善长保持距离。这样也有反作用,朱元璋被大小事搞的头疼。汪广样的罪名就是毫无建树。
然后朱元璋甚至有点怀念李善长,李善长推荐了胡惟庸,汪广样干活不利索,朱元璋就让汪广样去监督胡惟庸干活。
但胡惟庸能力出众,竟然把汪广样架空成了摆设。并且私下结党。非淮西人士不用。
这就是明朝初期宰相制最大的坏处。能力不行的就是摆设,能力好的肯定要结党。并且淮西党是包括文臣武将综合体的一个大型团队。
时间长了,不用说架空其它人,就是朱元璋也有可能被架空。为什么不实行宋朝的宰相班子制度,让宰相之间制衡,因为没有用。朝中主流都是淮西党,外地文臣肯定被架空。
宰相制的第二个弊端就是威胁皇权。
胡惟庸事件之后,朱元璋才有意废除宰相制度。突破口就是刘伯温的死亡事件。
刘伯温是属于江浙士绅,和淮西党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一派。胡惟庸擅自毒杀刘伯温。表明了,宰相制度在朱元璋时期根本不是正常的制度。身为淮西党连曾经的盟友都容不下,怎么肯容忍更多的政敌进入核心管理层。
大明朝并不是只有江淮一小片天下。要容纳更多的,不同区域的人才。这是朱元璋最想要的结果。但这种想法肯定得不到出身淮西大臣的支持,他们的想法是,淮西士绅是大明朝的创业合伙人,本应该享受超出其他人更高一等的地位。
其实这就是创业初期合伙人崩盘的事情,朱元璋要职业化,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但合伙人把持着高位不肯让。胡惟庸的背后是李善长。
李善长的背后是一大票江淮士绅。身旁还有出自淮西的勋贵。他们的结党已经影响到明朝的政治稳定。就算朱元璋强行任免外地人担任丞相,结果依然是沦为摆设。也就是说,宰相制度并不是不能用,但对于朱元璋来说,不适合。
朱元璋的办法就是,废掉淮西大臣的优越地位。强行委派的后果就是引来淮西党的反弹,之后胡惟庸谋逆案爆发。朱元璋开始大肆株连以胡惟庸为代表的江淮文臣。后期诛杀李善长,蓝玉都是为了消除淮西群党对皇权的威慑。
第三点,除了废除宰相制,朱元璋没得选。有人说,朱元璋搞不了宋朝的宰相制度,为什么不搞类似后期的内阁制,或者类似清朝雍正军机处那样的制度。
说实话,朱元璋搞不成,朱棣,包括后期的明宣宗朱瞻基可以搞内阁秘书制,是因为在他们当皇帝时期,文武已经分立,淮西集团名存实亡,后期崛起的勋贵集团拥有和文臣制衡的权势。
仅靠文臣掌握的内阁威胁不了皇帝的执政权利。明英宗土木堡之后,勋贵集团衰败,明朝就成为皇帝和文臣直接打擂台。或者依靠宦官势力制衡内阁。
这就是朱元璋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权利稳定一定来自于制衡和竞争。有制衡,皇帝不至于被架空。有竞争,大臣不至于看不到一点上进的希望。
雍正能搞军机处是因为清朝和元朝类似,自有一套可以制衡内阁大臣的势力,清朝皇帝统治的核心是满蒙亲贵,这个基本盘不变,无论怎样强势的内阁也改变不了皇帝集权的本质。
所以说,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就是没办法才选择的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