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7年领导南昌起义到1949年夺取全国政权,解放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形成了一整套战略战术思想。
比如: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兵民是胜利之本等等。
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都是经过长期战争实践创造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可行的战争指导思想。
抗美援朝战争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解放军在国内革命战争形成的战争经验。志愿军入朝作战和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作战有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是“地利”的局限。
中国大陆的特点是四周封闭,内部广阔,作战自古以来就有大迂回、大跃进的传统,春秋时期的围魏救赵、楚汉争霸中的暗渡陈仓、明末张献忠声东击西巧取襄阳,都是大迂回、大跃进的典范。
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在追歼残敌时,为在国内消灭敌人,采取大迂回大穿插战术,在短短几个月时间一举消灭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和胡宗南集团,解放华南和西南大片国土。
然而朝鲜半岛整体地形是一个南北狭长,东西狭窄的长条形半岛,南北号称“三千里江山”,实际上不足1500公里,东西蜂腰部最窄处仅200公里,北面靠山,其余三面临海。
志愿军从北面山地入朝作战,无法在地面采取战略意义上的迂回作战,极大限制了自身的机动能力,而美军就可以借助海空军在人民军侧后登陆,实现战略迂回。
半岛东西狭窄,近海岸作战,美军有海空军直接支援,其中,海军舰上火炮可以直接轰击中朝近岸目标,海军航空兵可以直接从航空母舰起飞支援地面部队。
朝鲜半岛整体地形对志愿军是一个不利因素。
朝鲜的北部是由连绵的山地组成的盖马高原,山脉向东南延伸,中东部是丘陵山地,西南部是平原丘陵地区。
解放军有优良的山地作战传统,而群山绵延,能够有效分割依赖机械化装备的美军,这是一个有利条件,但山地严重限制了志愿军本就非常薄弱的后勤供应系统,这是一个不利条件。
其次,双方实力尤其是装备和技术的巨大差距。
我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中,其武装力量在装备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到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陆军在炮兵方面才勉强达到同国民党军相当的水平。
这里引用一组对比数据”,
从中美两军陆军师的装备水平来看中美两军的装备差距。即使在中国获得苏联成建制装备援助后,双方的装备和技术差距仍然很大。
抗美援朝战争中对志愿军威胁最大的是敌人的空军。空中力量的极端劣势迫使志愿军基本上只能在夜间离开掩体活动,极大限制了自身的作战能力。
这也是毛主席在获悉斯大林不肯派空军直接支援志愿军作战,便命令志愿军暂缓入朝的原因。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虽然缴获了许多美援装备,但并没有形成多兵种合同战斗力。抗美援朝战争中许多战斗,志愿军兵力占绝对优势但却不能围歼兵力绝对劣势的敌人,就是因为对方实施空地一体化作战,甚至海陆空一体化作战,用装备优势抵消了志愿军的兵力优势。
双方后勤保障的巨大差距。
这一点也严重制约了志愿军的作战能力。解放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基本没有军方自己成体系的后勤机构。后勤主要通过军队和地方政工部门动员当地群众,展开筹粮运动,随后由地方部门按照军队要求,解决部队给养和供应问题。解决的方式基本上是原始的手抬肩扛。
志愿军后勤的劣势主要体现在后勤观念落后、后勤缺乏系统、后勤装备原始、后勤人才缺乏。
举一个例子,志愿军入朝初期,从全军征集来几千辆汽车,从苏联管理的旅顺基地借来一些汽车,但部队没有足够的司机,因此只好征募地方司机参与作战运输和后勤保障。这就是专业人才缺乏的写照。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作战中,发动的几乎所有战役进攻行动,最终都是因为粮弹耗尽而被迫主动停止。
有限战争使志愿军特长难以全面发挥。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有限的局部战争,战争范围和规模有限,并且受诸多政治因素牵制,不能有效发挥志愿军游击战、运动战、积极防御作战等作战长处。
比如说解放军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大步进退调动敌人的作战特点就不能够发挥,因为朝鲜半岛面积太小,且志愿军作战要充分顾及朝鲜政府和人民的意愿。
因此,志愿军将后退的底线定在朝鲜半岛北部平壤一元山一线,从“三八线”附近到平壤一元山线的平均距离也就百十公里左右,用作百万人的大兵团大步进退是不现实的。
解放军擅长山地游击战,志愿军实际上也组织了游击战部队准备深入敌后,但由于停战谈判的开始,游击战没有发动。
抗美援朝战争对我党领导的这支久经考验的军队来说,基本上是一场全新的战争。以上所述的这些特点要求志愿军从作战观念、战略指导、战役指挥、战术安排、武器装备、协同作战、后勤保障等方面都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有所变革、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