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街头,罪名是“叛国谋逆”。李斯是法家思想的继承者,在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兵出函谷关到统一六国时期,李斯曾经担任嬴政亲信长达30年,一度是仅次于嬴政的二号人物,但是在嬴政死后不久,李斯也被诛杀。
直到死,李斯才明白了“兔死狗烹”的道理。因此,才说出了“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样悲壮的话。
然而,他却不明白,他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也正是因为他的死,让秦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遇,泱泱大国,轰然倒塌。可以说,他是辅佐秦始皇开创伟业的千古良相,也是摧毁大秦的“罪魁祸首”。
那么,李斯为何会被以“叛国谋逆”的罪名腰斩呢?他在秦始皇去世后,都做了些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嬴政的左膀右臂
李斯是楚国人,他出身低微,胆子很小。年少时,曾经在郡县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官。
有一次,他在官府粮仓中看到一只又大又肥的老鼠,趴在谷堆上安心地吃着粮食,一点儿也不怕人。后来他又看到厕所里的老鼠,不但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见到人以后还会吓得“抱头鼠窜”。
李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他觉得人生苦短,就像老鼠一样,能否出人头地,完全是由他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一个人将来过得好不好,取决于能否把握住机会,能否选择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为了改变命运,李斯来到齐国,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考虑到秦王嬴政十分贤能,实力最强,有鲸吞天下之志,而他只有在秦国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识和智略,于是就决定进入秦国。
李斯向荀子告辞的时候说:“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该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应有的作为。”
由此,可见李斯一生的价值观念。而这,也是导致他的人生悲剧和家庭悲剧的根源。
入秦初期,李斯成了吕不韦的舍人,被任命为郎。后来,李斯终于等到了拜见嬴政的机会,他知道嬴政正谋划着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事。于是,李斯对嬴政说:
“成大事者,必抓住机遇,昔秦穆公国强,却未能吞并各国,乃时机未到也。自秦孝公始,周室衰落,列国征战不休,秦国得以强大。今秦国国力强大,大王贤德,灭六国如扫灶尘一般,正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之良机,切勿失。”
李斯的话激起了嬴政的雄心壮志,让嬴政很受听。不久后,李斯又建议采取离间各国君臣之计。他根据秦国当前的状况,派谋士带着黄金去六国游说,收买那些诸侯国里的谋士。
其他六国的谋士愿意接受贿赂,暗中为秦国效力的,就以重金收买。如果不肯接受贿赂,便暗中派刺客将他们刺死。
而在攻击各国的顺序中,李斯又主张“先灭韩,以恐他国”。在他看来,韩国仍有一定实力,秦国若能尽快把韩国灭了,其他五国就会受惊吓,不敢与秦为敌,很容易被吞并。
因此,李斯赢得了秦王的赏识,他被提拔为长史,很快又被封为客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事业上升期的李斯,莫名其妙的卷入一场与自己无关的案件,这场案件就是“郑国间谍案”。
当时,韩国正处于秦国东出的大门上,秦国要东出,韩国肯定不能够幸免。而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重农重兵,韩王想到了一个办法消耗秦国的国力,那就是建议秦国搞水利建设,修水渠。
韩国虽然居心叵测,但是秦国却采取了韩国的建议,因为修水渠的利益是明摆着的,一旦修成,关中的四百多万亩土地都能够得到灌溉。
最重要的是,这一条水渠还含有大量的泥沙,用泥沙来灌溉关中的盐碱地,可以大大的增加关中的耕地面积。这条水渠就是著名的“郑国渠”,现如今还依旧存在。
虽然郑国渠有利于秦国,但是却改变不了一个本质,那就是郑国渠的修建目的并不单纯。
这些事情一暴露,秦国朝中群臣对外来客卿发生了很大的议论,质疑之意顿起。有一些保守的大臣上奏秦王,说:“各国入秦之人,多是为母国利益,入秦乃是起事端,或祸害秦国而来的,请大王下令,对外来诸客,尽皆逐出。”
当时的嬴政年仅二十岁左右,如同当年的秦惠文王当太子的时候一样,受不了贵族的蛊惑,下了一道驱逐六国之人的“逐客令”,李斯是外来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
然而,李斯却上疏劝谏,列举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5人助秦并20国霸西戎,商鞅变法强秦,张仪破六国之纵,扩疆千里等经验,说服了嬴政废掉逐客令,复客卿制度。
从李斯上奏折的第二天起,逐客令就宣布废除,李斯也因祸得福,晋升为廷尉,成为七国权力最大,领土最广的君王手下最亲近的大臣之一,实现了完美的逆袭。
“背叛”嬴政的李斯
公元前221年,嬴政成功灭了六国,开始推行秦国的新政策。李斯作为廷尉,奉命与王绾、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并制定统一后的政策措施。
当时,王倌、淳于越在秦统一天下后,劝谏嬴政效仿西周,分封诸王而治。然而,李斯却极力反对分封,主张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保持统一大势。
因此,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
与此同时,他还以丞相的身份,主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等,为秦国以及后世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李斯也并非是良善之辈。他嫉贤妒能、贪婪无度,私心极重又阴毒无比。当初,嬴政对法家代表韩非极为看重。李斯担心韩非抢占了他官位,就向嬴政讲了一些污蔑韩非的坏话。
而嬴政不辨是非,竟相信了李斯的说法,将韩非打入大牢。之后,李斯和姚贾串通,使韩非吃了毒药,自杀身亡。
另一方面,李斯还建议嬴政下令焚书。在他看来,以古非今,乃搅乱民心,不利于统一天下,必须禁止,以免影响政局稳定,有损皇帝权威。
因此,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非博士所藏的诗、书、百家语皆应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而在这之后,焚书的扩大化,李斯更是有大过的。
公元前210年,年仅50岁的嬴政,在最后一次东巡时,病死在了沙丘宫。当时,嬴政死的时候非常仓促。史书记载,嬴政临终前,只留下了一道册立长子扶苏为太子的遗诏,交给了贴身太监赵高。
然而,赵高和扶苏的关系并不好,他跟公子胡亥的关系不错。而胡亥又是嬴政最宠爱的小儿子,就连这次出巡,嬴政也只带了胡亥。
因此,赵高打算把胡亥立为天子。然而,要想实现拥立之功,必须要依靠一个人,那就是李斯。李斯是天下宰辅,在郡县制的年代,地位仅次于秦始皇。只要李斯不点头,赵高的篡位计策,就不可能实现。
事实上,李斯没有理由答应赵高,毕竟嬴政对他是有知遇之恩的,他的一切都是嬴政给的。然而,就像他与荀子诀别时的“高谈阔论”。遇到危机时,李斯只会考虑到他的利益。
当然,李斯与扶苏的关系也并不亲近。相反的是,扶苏与李斯还有政见上的分歧,扶苏主张以仁德治天下,但是李斯却支持嬴政以残暴的手段治天下。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于李斯,作为边境统帅的蒙恬与扶苏的关系更好。
而且,蒙恬还有一个弟弟蒙毅,虽然不是丞相,但也是秦始皇的重臣之一。
因此,为了保住自己这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李斯选择了妥协。而这一妥协,不但改变了他的个人命运,也改变了秦国的命运。
不久后,李斯按照赵高的谋划,设计了一份假遗诏,将胡亥立为天子。同时又派人以嬴政的口吻下诏书给扶苏,逼迫扶苏和蒙恬自杀。
可以说,沙丘事变中,李斯和赵高不是敌人而是盟友,但李斯完全是被赵高利用,因此李斯可以说是很失败。
全家被杀
胡亥登基以后,李斯如愿继续担任丞相。可胡亥这个时候终于暴露了本性,他开始吃喝玩乐,大兴土木,怎么费钱费事,他就怎么玩。
当时,天下义军蜂起。因此,大臣们都纷纷劝谏胡亥,希望他能够体恤民情,收敛一点。
结果胡亥大怒,将李斯叫过来,当众训斥一顿。在他看来,天下爆发起义军,都是李斯管不好国家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赵高也觊觎李斯的丞相宝座,想方设法置李斯于胡亥的对立面。当时,赵高知道胡亥沉溺酒色、无法自拔,肯定厌恶别人打扰。他故意对李斯说:“天下局势未稳,陛下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丞相为什么不向陛下进谏呢?”
于是,在李斯走进赵高的圈套以后。每当胡亥醉心歌舞、厮混姬妾时,赵高就会告诉李斯:“陛下无事,可以进谏。”
李斯兴冲冲赶去,却正好打扰了胡亥的兴致,接连几次都是这样,胡亥非常恼火,质问李斯是不是与他作对。
等李斯走后,赵高对胡亥说:“李斯参与了沙丘之谋,是不是想居功自傲啊?且丞相与陈胜是同乡,丞相长子李由暗通陈贼。”
在胡亥看来,李斯经常故意打扰他寻欢作乐,又安排儿子帮助陈胜造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敌人。
故而,当李斯与右丞相联名上疏胡亥,请求停止阿房宫建设,缓解百姓的怨恨时,赵高将李斯置之于死地的时机来临了。
当时,胡亥非常愤怒,指责李斯镇压不力,而且对皇上不忠。他不顾朝臣劝阻,当即命令赵高审讯李斯。
而在狱中,赵高对李斯严刑拷问,逼迫他供认谋反通贼。赵高让亲信假装成不同的官员,轮流审讯李斯。李斯不承认谋反,就重刑拷打。直到李斯承认谋反、不改口供才停止。
受不了身心折磨的李斯屈打成招,幻想上书胡亥,以求赦免,因此承认自己谋反通贼。只是,李斯的进谏、上书全部落到赵高手中。
公元前208年7月,经过精心谋划,赵高把李斯谋“反通贼”的罪行作成铁证。
胡亥命令将李斯腰斩,同时李斯儿子李由还在为秦朝战斗。
76岁李斯被腰斩后,赵高顺理成章坐上了丞相的宝座。从此以后,秦朝大小事务,都由他定夺。
赵高借用胡亥这把大刀,成功杀死了李斯。而李斯的死,也让领兵在外的章邯,放弃了忠心秦王朝的最后希望。
他本就是李斯在外的“盟友”,将相和,方保全动乱的秦朝江山,苟延残喘。可李斯一死,赵高接替丞相大位,章邯、司马欣等人担心受诛,纷纷向项羽投降。于是,刘邦很顺利的进入咸阳,灭亡了秦朝。可以说,李斯若不死,大秦不会早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