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数人而言,孟珙这个名字可能比较生疏,然而在南宋末年的纷飞战火里,他一度是令蒙古铁骑胆寒的存在 。
在那个被称作“蒙古世纪”的时期,摇摇欲坠的南宋半壁江山全靠他一人之力艰难支撑,他甚至成功扭转了战场上的局势。
遗憾的是,历史向来冷酷,英雄即便能够扭转局势,却难以抵御内部忧患与命运的安排 。
南宋末年时,局势早就处于危急万分的状态。
辽、金以及西夏逐一被蒙古人征服,就连往昔威风凛凛的女真族,也在蒙古铁骑的利刃之下消逝殆尽 。
蒙古人一路锐不可当,席卷欧亚,所经之地满目疮痍、横尸遍地 。
在欧洲人眼中,他们被称作“上帝之鞭”,而中亚的伊斯兰世界更是直接因他们而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 。
在这一时期,被讥讽为“最弱的大一统王朝”的南宋,居然成了蒙古扩张进程中的最后一道阻碍。
可不要觉得南宋是主动发起战争请求的。
起初,宋朝曾尝试与蒙古人缔结同盟,共同对抗金国。
最终,金国确实被灭掉了,然而盟友却摇身一变成了敌人。
蒙古人旋即就将利刃抵在了南宋的脖颈处。
首次交锋,南宋被打得一败涂地,就连皇帝都产生了投降的想法 。
然而恰在这样的情形之中,孟珙崭露头角,将蒙古人“战无不胜”的神话彻底打破。
孟珙生于将门世家,其祖辈曾追随岳飞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自幼受环境熏陶,他练就了精湛过人的武艺,并且传承了岳飞那矢志不渝保卫家国的坚定信念 。
首次遭遇蒙古人之际,他并未采取直接对抗的方式,而是施展出“借力打力”这一策略 。
蒙古人长于骑兵突击,孟珙则精心构筑了防御设施。在江陵这一战役里,成功令蒙古的精锐骑兵未能取得战果而退回。
此次获胜使得蒙古统帅塔查儿内心充满忌惮之情,以至于都不敢同孟珙进行正面较量。
塔查儿绝非一般将领。
他乃忽必烈的得力臂膀,于蒙古内部的权力角逐中建立了卓著功勋。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当听闻孟珙之名后,居然选择了退兵。
孟珙抓住时机展开追击,接连攻破蒙古的二十四座军营,致使蒙古人慌慌张张地败逃而去 。
这一场战役,不但为南宋争取到了短暂的休养生息时间,更为关键的是打破了蒙古人战无不胜的神话。
然而,这仅仅是孟珙传奇历程的开端。
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将江陵守住,相反,他提出了一套涵盖三层的防御策略。
南宋的地形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态势,其北方区域为广袤平原,这种地形有利于骑兵开展作战行动;而南方地区山峦起伏、河网密布,构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 。
孟珙提议于北方部署重兵构建防线,与此同时在四川打造山城防御体系,将地形方面的优势充分施展出来 。
实践表明,这一策略不但成功抵御了蒙古的攻势,而且在后续的钓鱼城战役里,直接致使蒙哥大汗身亡。
然而孟珙的功劳并非仅体现在军事作战方面。
他十分明白,南宋朝廷内部的衰败才是最为关键的隐患所在。
为使军心重新振作起来,他对军纪展开严格整肃,选拔有能力的人才。
在其引领之下,宋军的士气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竟使得蒙古军队一时间对南宋萌生了忌惮之意 。
遗憾的是,英雄常常难以摆脱“功绩显赫令君主产生忌惮”的宿命。
孟珙屡战屡胜,这一情况令南宋朝廷察觉到危机,进而对他萌生猜忌之意。
宋理宗曾经有一段时间对孟珙极为信赖,乃至将前线的军事事务全部托付于他。
然而,伴随孟珙的声誉日益提升,这份信任渐渐被猜忌所替代。
朝廷之中有人开始散布传言,称孟珙怀有“谋逆之心” 。
尽管孟珙不断表露自己的忠诚之心,然而宋理宗的态度却愈发冷漠。
最终,孟珙心灰意懒,自行请求辞去职务。
他于辞呈里这般表述:“三十载一心想着收复中原,可当下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山河破碎,根本没有机会施展自身的抱负。”辞去官职后没过多久,他就身染重病,最终年纪轻轻便离世了 。
孟珙离世,致使南宋丧失了最后一面可用来抵御蒙古人的旗帜。
尽管其防御体系在后续的战事里依旧产生了作用,然而没了核心人物的统领,这一切说到底不过是勉强维持罢了 。
十几年过后,蒙古人再度杀回,南宋于崖山海战里惨遭彻底覆亡。
孟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曾赋诗:“踢翻玉昆仑,夜半红日升。”或许,他内心依旧满含期望,然而历史并未给予南宋这样的契机 。
有人讲,孟珙堪称南宋最后的救星,其一生充分展现了何为“独木难支” 。
遗憾的是,在那个结局已然注定的时代里,哪怕是最为杰出的英雄,也终究难以扭转乾坤。
时光的巨轮不断前行,所留存的唯有英雄远去的身姿以及后世之人的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