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黄埔第一期出身的将领,说起黄埔一期,那是被誉为天子门生的一期,也是黄埔军校各期中将星云集的一期,而在第一期学生中首先介绍的范汉杰远没有像胡宗南、杜聿明、黄维等将领那样为人所熟悉,但在第一期学生中,范汉杰并不比这些同学逊色。
范汉杰是广东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人,出身清贫之家。幼年就读于梓里公学,后考进广州理工学堂、广东测绘学校。毕业后,在粤军第一军邓仲元部任参谋和连、营、团长等职。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是第一期毕业生。
范汉杰的父亲是当地的小学校长,范汉杰少年时就在父亲创办的梓里公学就读,后来考入广州理工学堂格致班。1911年,考入广东陆军测量学院第五期三角科天文测量班。1913年,毕业后在广东陆军测量局担任科员。1915年,转入陈炯明的粤军,历任排长、连长、少校参谋,援闽粤军第二支队营长等职务。1918年,从广东陆军测量学校第一期毕业,担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军事委员、兵站所长。1920年,调任桂军第三路支队长、司令。1921年,任粤军第2军第6团副团长,第1师代理团长。1923年,任粤军第六路上校司令兼三水县长。
1924年的时候黄埔军校开始招新生,此时范汉杰不仅年龄已经28岁,而且还是上校司令,可谓前程一片光明,但他出于革命热忱,还是毅然放弃上校司令报考黄埔军校,在黄埔第一期学生中,他和曾扩情、李仙洲三人年纪最大,被称为“三老”,但能拥有上校军衔的只有他一人,很多资料中说是少将司令是不确切的。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他丝毫没有上校司令的架子,虚心从头学起,认真参加各项训练。当时,黄埔军校教官不足,范汉杰因为测量学校毕业,精通地形和测量,所以被学校委派兼任地形学教官。
学校的教官有时候在教授课程的时候,都会为了确认无误会和范汉杰请教一下问一下是不是如此,而且学校还请他当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下,毕竟他的经验还有能力都是受到了大家认可。学校的学生都尊称他一声“老大哥”。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范汉杰回到粤军,由于他此前就是上校司令,所以是在粤军第1师第1旅担任中校参谋、营长。
1944年3月,范汉杰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此时,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败退,从东南亚到日本本土的海上通道已经被美军切断,因为决定在中国战区发动“一号作战”,打通大陆交通线,因此日军第12军进犯豫西,对第一战区展开猛烈攻势,范汉杰翊赞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以陆空军密切配合。
将日军阻止在豫西一带,在内乡、淅川、西峡口、重阳店、豆腐店、灵宝、卢氏关等战斗中,屡挫敌锋,歼敌逾万,粉碎了日军夺取西安、威胁重庆的企图。1945年3月,晋升陆军中将。1945年8月,日本投降,范汉杰和胡宗南一起到郑州接受日军驻河南司令官的投降。这是范汉杰继北伐之后军旅生涯中最光荣的时期,也是他人生历程中最辉煌的一段岁月。
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范汉杰调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率15万大军固守锦州。后来在东北野战军的围剿下,锦州被攻占,范汉杰乘着夜色带着太太和三名部下化妆逃出,第二天在锦州城东南10多公里的锦县娘娘宫镇大柳树村谷家窝铺的小路上被解放军拦下 ,随即被查明身份而被俘。后来在看管所进行劳动改造,1960年的时候被特赦。
1964年,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76年1月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后来,他在海外的子女回到北京,将安放在八宝山的骨灰取出一半,带往台湾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