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告老还乡之后,与地方县令相比谁的权力更大?别说你还有可能真不知道
如果说,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在朝廷中谁的权力更大、地位更高,一定是皇帝。
那么谁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就是宰相。
在我国古代时期不仅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官僚体制,而且还将宰相制度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但是,每一个官职都是有任期的,宰相也不例外。
历史上,在这个职位工作时间最长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宰相祭仲。
还有唐朝时期,玄宗一朝在位时间最久的宰相李林甫,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接替名相张九龄开始,一直到天宝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病逝,在相位十九年把持朝纲,唐朝国运由此转衰。
当然历史还有被罢免宰相一职的不在少数,能够体面或是年龄到了离开的通常也都会选择“告老还乡”。
地方县令与宰相相比,无论是从品级、待遇还是权力来讲,根本不在一个量级,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通常已经卸任的官员则可以说,已经完全没有任何权力可言。
但是面对离任还乡的宰相,通常地方县令的做法都是十分客气,不只是在节日生辰的时候,平日里也是会表现得十分殷勤。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即使离任手中依然掌控权力?那么卸任的宰相与地方县令谁的权力更大?
探究这些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就先要明白宰相的职权都有哪些。
宰相的职权与风险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宰相一职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并直接对皇帝负责,是在皇帝的支持下开展工作的。
所拥有的权力,首先是议政权,就是对于国家政务有过问讨论、向皇帝建议的权力。
其中包括有国家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部分任免建议等。
其中也包含了,宰相有竭尽之力帮助皇帝对于国家政务正确处理的义务。
虽然有时候宰相对于事情的看法与皇帝会有异议,但是还是会以君主意见为主要的执行方向,因为古代封建制度的根本就是封建君主专制,俗话说:金口玉言,一言九鼎。
但是,宰相也有区分和善于分辨的能力,即使冒着顶撞皇帝的风险,只要利于国家社稷还是要敢于谏言相劝。
这类的代表人物比如唐朝贞观年间的魏征,当然他也幸运地遇见了李世民,否则换个皇帝不只有杀头,只怕抄家灭门都有可能。
再有就是监察百官的权力,所有官员的好坏、品行以及工作能力,宰相需要第一手掌握,也是为了各个行政机构更好地执行决策,对于犯错的官员有纠察弹劾的权力。
有时特殊或突发事务为了不因为时间紧迫而出纰漏,这种情况宰相是可以先机做出一些安排,有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命令各部执行。
比如出现重大灾患,调粮筹措都可以先行办理,之后再请旨意汇报。
但是如果出现边关告急,这种事件只能先汇报,然后在皇帝的授意下执行——因为往往军权就是皇帝的逆鳞,擅自调动军队在历朝历代都是为人臣子的大忌讳。
上述提到的两个权利,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与皇帝商议后,从交谈的话语中得知方向以及指导精神,也就是俗话常说的“圣意”。
之后才能有效地指挥下属官员执行并监督,再将事情的反馈上报皇帝,从而与君主议事时给出合理的建议,最终成功地辅佐君主治理国家。
如果宰相不能有效的,并且适当的运用权力,便会面临将被免职的风险。
除此以外,在这个职位上所要面临的风险还有很多,比如还是古代皇帝“甩锅”的对象,有时皇帝不想做的某些不好的事情,会交由宰相来做。
因为这样做既达到了皇帝的目的,也可以在必要时把自己“摘出来”,此类最为形象的代表就是:宋高宗赵构与“奸相”秦桧。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最著名的冤狱罪名“莫须有”,这是在抗金名将岳飞被抓之后,同为“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质问秦桧时,秦桧给岳飞定的罪名。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秦桧杀得了岳飞吗?好,就算杀得了岳飞,不经过一个人的同意他就不怕被秋后算账吗?
这个人就是皇帝,高宗赵构。
虽然没有历史文献中明确记载,赵构授意秦桧罗织罪名最终杀死岳飞,但这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有时候皇帝出于自己的利益,有些“脏活儿”不能留下自己的名字。
赵构要岳飞死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迎回二圣”,一但岳家军直捣黄龙打败金国,接回来赵构的父亲和哥哥,赵构怎么办?无论是退位还是让位都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与其到时候难题出现,不如先处理了做题人来得更好一些。
第二个就是“十二道金牌”,赵构召回所有北伐的军队,韩世忠等将都撤军了,只有岳飞的岳家军没有回来,一天十二道金牌下到岳飞大帐,命令其务必马上撤军。
但当时的情况是,已经打到朱仙镇,眼看收复故土有望,这一撤就错失战机。
再有当地百姓害怕金兵会来报复,岳家军安排群众转移需要时间。
但是,在宋高宗赵构的眼中这就是抗命,再有宋朝本就对武将多有忌惮,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就是武将起兵立的国,所以对于不受节制的武将能有多大伤害,他们心知肚明。
即使是这件事武将是为了皇帝,那也不行,谁知道下一次是为皇帝还是天下。
所以说,至此两条,赵构是下了决心要除去岳飞,但是岳飞的民间以及朝中的威望是很高的,这么做自己也可能会被诟病,以至于被后世唾骂。
于是乎,赵构就看向了秦桧。
秦桧也明白皇帝的心意,不仅与金国串通勾结,而且和议文书中还写着:乃杀飞,始可和。
秦桧这顶“残害忠良”的帽子,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他都会带上。
也没有人能为他洗白,因为后面还有一个宋高宗赵构。
他们二人在历史上留下的这一笔,可以说是把皇帝与宰相的反面教材,演绎得淋漓尽致。
那么又没有宰相不愿意做皇帝的“白手套”?
这个一定是有的,有一些身居高位内心依旧明辨是非的人,是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即使换了人皇帝依旧还是要继续,那至少自己做到了劝解和一个为人臣子的本分。
那么这种局面的结局,就会有两个,一个是一起被杀或秘密处死,另外一个就是告老还乡远离京城这个政治旋涡,以及是非之地。
宰相卸任为什么要告老还乡
那么作为古代职场顶尖人才的个人“退休时间”,能否自己掌控?
答案是不能,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简单来讲,只要皇帝觉得自己任命的宰相年岁大了,已经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了,就可以让宰相告老归田。
尤其赶上改朝换代,先皇驾崩新皇登基,这时候,宰相的位置虽然不会是第一个做出调整的,但是也已经是在调动名单上了的。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我国的明朝时期是相权的开端,因为胡惟庸案牵连甚广,一度让洪武皇帝朱元璋感觉自己的皇帝权威受到了挑战,甚至于不顾大臣的劝阻,改组中枢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废除宰相的职权。
到了清朝时因为沿用明朝制度,从名义上也就没有设置宰相的职务,但是我们常见的清宫剧中的中堂实际上也就相当于宰相。
一般情况下,宰相在离任之后,必须要告老还乡,并且回归本籍安享晚年,除了有还乡前的赏赐外,并没有任何特权。
但是,地方官吏在对待时,却往往十分地谨慎小心,那么,宰相告老还乡之后的权利又有多大呢?
宰相与县令的品级差异在古代官僚体系中,一直存在着十分悬殊的差异,从九品开始往上数,到一品是多少古代“职场人”一辈子都在攀爬的天梯,县令一般的品级大概是在五品。
至于大家常听说的七品县令、九品芝麻官,因为根据所管辖的地域大小的不同,品级也会有所不同,一个县令的品级基本上是在五品到九品之间。
而宰相在任何一个朝代,宰相的级别都是相当地高,有些朝代的品级是在三品,最高也有定为一品大员。
所以在官职级别上,县令是完全没有办法与宰相相提并论的。
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宰相与县令之间隔着好几个级别。
由于宰相在朝中权力大,所以导致关系网错综复杂,有很多人都是县令的直属上级或者是他的上级直管。
即便是宰相离开了朝廷的权力中枢,退休开始养老的生活,但是曾经的门生故吏组成的关系网依然还在朝堂或是某个关键的位置上,所以,此时的宰相在朝廷里面的影响力还是存在的。
因此,特别是一些在朝廷担任历经几朝宰相的人,那这种影响力就更大了,在整个官僚体系中依旧有着一些话语权。
所以这个时候的宰相即使是告老还乡,县令还是只能够依附于他,这样也是为了自己以后的仕途考虑。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宰相只要告老还乡即可获得当地还会有一系列相应的优待待遇:比如给他们准备一些粮食及其他生活用品、还可以免除一部分赋税等等。
如果当地官员实在无法应付这一些额外应对时,也可以选择辞职去别的地方任职。
宰相“退休”还有哪些权利
比如宰相的下人或者亲属,甚至是其本人犯了法,县令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按照有利的方向去转移,也就是包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然了,也有刚直不阿的,直接对于犯事人员进行缉拿、审判的,不过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一厢情愿而已。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退休后的宰相和县令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他们相互维护,相互勾结在一起,欺压乡民、鱼肉老百姓,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在古代威严至上,皇权下生活工作的所有官员,宰相与县令并没有什么矛盾更不要说结仇,而数千年皇帝与宰相的争斗,却是比比皆是。
实际上不论是宰相也好,还是县令也罢,都只是古代皇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工具而已。
县令大多数时候还是站在宰相一边的,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尖锐对立的矛盾,除非是某些县令是皇帝特意安插的心腹,他们的职权中有一项使命就是对,已经离任退休的宰相进行监视,或是一种制约关系。
就像电视剧《李卫当官》中,李卫去赋闲在家的相爷高士奇的家乡去做县令,一方面说是为了赈济受灾的百姓,另一方面也是皇帝对曾经的臂膀的制约。
这个时候的宰相当然要处在县令的管控之下,毕竟此时的县令可能有很多的想法和做法,都是皇帝的直接意志。
在古代是任何人都不能违犯的,只要宰相或者是其亲眷,甚至是家中的下人在地方上犯下了事,县令都有办法依照国家法律去处理,毕竟他代表的是国家在地方一级的权力机构。
当然了,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出现的次数并不多,绝大多数情况下,县令和退休后的宰相都是同一战线上的“战友”,利益关系是相互的,也没有必要直接发生冲突。
一个是想要得到更加舒适的退休生活环境,一个是还希望有机会借力,更上一层楼。
以至于在古代还会出现联手欺压百姓,更有甚者在金钱或其他利益面前,欺瞒皇帝,成为地方上的一大危害势力,成为整个王朝坍塌的蛀虫,在我国明代时期的表现最为突出。
结语
实际上,虽然宰相在位时权力是非常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并不是说,当时的宰相可以为所欲为。
相反,他们还需要看皇帝的脸色行事。
而相权也依托于皇权的授予。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封建王朝的建立,虽然说统治者对于皇权还是非常重视的;但毕竟很多事情并不可能亲力亲为。
因此,很多的事务与问题也都使得统治者不得不将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交给宰相来处理。
而宰相和县令之间,虽然曾经是天差地别的地位关系,但即使宰相退休回到家乡,当地县令通常还是会以礼相待,甚至于还会视同其在那个位置上一样。
毕竟古代的官场,讲究的就是人情世故。
参考资料:
《汉典》
《宋史》
《明史》
《通典卷三十三职官十五》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