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明朝末年崇祯初期,丝毫没有亡国迹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央牢牢控制住了边军和地方,领兵大将都是一等一的大才名将,放到元朝灭亡明朝开国时期,绝对能封荫子孙,袭爵后代,家族荣华富贵个几百年。孙承宗、卢象升、毛文龙、袁崇焕、洪承畴、孙传庭等名将,哪一位是现代史学爱好者没听说过的将军。崇祯后期情势糜烂至亡国,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其中发生的一件后世看来有点小的事:袁崇焕杀毛文龙。到底该不该杀呢?
毛文龙是浙江杭州钱塘人,从南边温暖的城市跑到北方严寒的苦地当兵入伍了。和很多名将一样,毛文龙不安本分,剑走偏锋,正当读书学习、养家糊口的时候,他却在街上四处溜达,游手好闲,典型一副无赖姿态。毛文龙在北上抗金的过程中,因辽东失陷而困守海岛。
该海岛名为皮岛,史书上一贯记载称呼它为“东江岛”。毛文龙被擢升至左都督,挂将军印,有尚方宝剑可先斩后奏,在东江岛上设立军镇。东江岛说来奇特,它深居后金大后方,八旗军想跨海打打不到,岛上没草木生长,毛文龙却将其经营的有声有色,一点不差于边疆重地的锦州、宁远等坚城。毛文龙麾下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皆是在毛文龙死后为清朝南征北战的悍将。
毛文龙能打仗搞事是真的,大大牵制住了后金军,迫使其无法倾巢而动,若精兵尽出攻打明朝防线,老巢会被毛文龙给端了,那真是欲哭无泪。毛文龙的东江军不似正规明军,当时毛文龙落脚辽东的时候手下就没几个识字的人,什么军法规矩之类的毛文龙一知半解,得过且过的来。东江岛上,毛文龙就是天,说的话比京城的皇帝还管用,因此有人称他是“海外天子”。这可犯了大忌讳,可是天高皇帝远,没人管得着,并且在那种战火纷飞的乱世,谁有心思追究这种有的没的东西。
东江军是匪军,毛文龙是匪军头子,孤悬海外干什么营生好呢?种地肯定是不行的,打家劫舍吧,顺便整整后金。毛文龙还做起了低风险高回报的走私生意,东江他最大,谁会查他?不仅如此,毛文龙上报自己的军队兵额是十五万到二十万,差不多把整个岛上的老弱病残全算进去的数,跟朝廷要军饷。经过核查,东江军实际上兵士人数才两万八,愣是要了这么多空饷,朝廷肯定不能全给啊,但也不能不给,多多少少给了一些,但绝对够毛文龙部用的。毛文龙有没有卖粮给后金呢?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这个实在说不清。
袁崇焕两万大军据有宁远顶住六万八旗军的围攻,而号称有“二十万”大军的东江军(实际仅有两万三)只能在后金后方打打游击,以多打少,根本不敢和八旗军硬碰硬。要敢硬碰硬,早和关宁铁骑联动荡平后金收复辽东。毛文龙和他的东江军有能力有作用,但没有后世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毛文龙提兵索饷是史料记载的,血洗明境登州就不一定了。毛文龙不忠于皇帝崇祯,更不忠于无名无份、只有个辽东的皇太极。袁崇焕实在该杀毛文龙,因为这是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说不准哪天就降清海路突袭明军了。但是袁崇焕在朝廷没掌控住东江军和东江岛、没得到军心民心拥护的时候杀了毛文龙,太不该了,杀的时机太不对,很容易引起哗变。果不其然,袁崇焕本以为安抚好了毛文龙旧部,没多久其旧部就兵变的兵变,出走的出走,完全成一盘散沙,难以威胁到后金。
据传毛文龙有七封所谓的“通敌书信”,有一封的的确确是真的,崇祯元年七月,与毛文龙私会的后金密使被抓到北京城,一起来的还有毛文龙的降金信,里面有一个“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的军事计划。后金密使供认不讳,朝廷上下炸开了锅,纷纷上书控诉指责毛文龙通敌卖国,要求惩治。这事的可信度还是很高,有鼻子有眼,有理有据的。差不多坐实了毛文龙欲降清的事实,明朝君臣也彻底相信了这事。
后话:到这一步,毛文龙的存在,已经不为大明所有统治者所允许,杀他只是早晚的事。恰逢关键时候,杀与不杀,不杀要怎样安抚拉拢,这些都是难题,困扰明朝君臣。历史证明袁崇焕杀毛文龙是错的,但贸不贸然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