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概述
“吐”,一般认为是大的意思。“蕃”有两层含义:一、遇险时呼救发出的声音。二、位于高原牧区和地底农区之间的从事农业的区域。这与吐蕃之前是高原农业中心有关,到了松赞干布时期,才将此称呼延伸到全部辖区。就如中原政权称作大唐、大宋一般,吐蕃自称“大蕃”。
在藏族传说中,藏民是猕猴和岩魔女生出的后代,而且对此深信不疑,这一点显得很传奇。还有一种说法,藏族形成于古羌人西迁,同青藏高原土著结合而成。
吐蕃在唐朝之前是以一个个部落的形式存在。直到公元633年(贞观七年),松赞干布才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第一次实现各部落统一。
唐朝在各个时期和吐蕃的纠葛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这段时期应该算是唐朝和吐蕃的“蜜月期”,但中间也出了些小岔子。松赞干布曾请求唐朝赐婚,但当时唐朝只对周边邦国势力表示臣服时,才以赐婚的形式加强双方关系,因此拒绝了这个请求。
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图
没有得逞的松赞干布,发起了对唐朝的战争,史称“松州之战”(今松潘地区)。吐蕃先是轻松击败臣服唐朝的吐谷浑、党项等势力,然后挥兵二十万向松州进发。此地是唐朝进入吐谷浑的交通要道,唐朝派遣侯君集、牛进达率军五万应战,结果是唐军战胜。此战吐蕃军队人数存有疑虑,据考证新兴的吐蕃全国军力也不过五万左右,因此松州之战唐朝吐蕃兵力应当相仿。
松赞干布意识到了唐朝实力的强大,于是遣使谢罪,之后唐太宗赐婚宗室之女文成公主,之后双方进入紧密联系,友好往来的阶段,太宗时期再无一战。
唐朝赐婚图
说到唐朝时的赐婚,和西汉初的和亲有很大不同,唐朝的赐婚是处于优势时采取的行为,而汉初的和亲是因实力不济,具有无奈意味的政策。太宗时的文成公主,中宗时的金城公主,由此在吐蕃的地位是很高的,均被授予“赞普”尊号,娘家的强大很重要啊!
唐墓壁画
唐高宗至安史之乱前
这一时期唐朝和吐蕃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主战场有两个,一是河陇地区(甘肃西及青海)二是西域。较著名有大非川之战、青海之战和安西争夺战。战役较多,总体上在甘肃、青海战场,吐蕃占优,西域战场,唐朝居于上风。
唐玄宗时期直到安史之乱前,唐在河陇战场采用以“军镇”为依托,集中兵力打运动战的方略。此一时期,无论在河陇、西域战场,唐朝都取得了全面胜利。但也有一大败笔,由于唐朝地方大员鲜于仲通和张虔陀的蛮横苛刻,逼反了藩属南诏国,南诏国王不得已投靠吐蕃势力,唐军两次攻打均告失败,兵士死亡高达二十万人。
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的巨大灾难
755年安禄山反叛后,唐朝将河陇、西域等大量精锐边军调回平叛,这给吐蕃造成了可趁之机,兵力空虚的防线被吐蕃全面突破,吐蕃一度攻取长安十五天,后被名将郭子仪所驱。
河西陇右大片土地被吐蕃所占据。此后相当一段时间,每逢秋季吐蕃必袭,而每年此时唐都长安全城戒严,形成惯例,称为“防秋”。
此后双方互有交战争夺,时战时和,持续到唐宪宗时期,吐蕃由于连年战争,内部国政也出现混乱,走向衰落。原本的盛唐也不复当年盛况,国势一路下滑。两国也自顾不暇,无力发起大规模的战争,唐吐之战进入收官阶段。
唐朝907年灭亡,而吐蕃也由一个统一的强大政权,重新陷入分裂状态。
吐蕃极盛时疆域
唐朝对于周边势力都极占优势,为何对吐蕃却显得束手无策?
一、地形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
吐蕃地处青藏高原,对于这块区域,我们应该有着直观的了解。地势高、缺氧、补给不便、交通困难。以如今的条件进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唐时更是难上加难。吐蕃攻唐,居高临下,一马平川,唐攻吐蕃则登高仰攻,呼吸困难。在实战中,这就是一种“势”,唐朝在“势”上就落于下风。
以“大非川之战”为例,名将薛仁贵带五万兵力攻吐蕃四十万兵力(这个数字本人表示存疑)。而唐军远征,战斗部队和辎重部队比例是十比三,区区五万还得分出一万多人负责运输补给。即使双方兵力相仿,这仗也不好打。一方是劳师远征,一方是家门口作战。一方是水土不服,一方是如鱼得水。太难了…
除了近代,古时没有一个中原政权以武力征服过这个区域。
二、吐蕃民风彪悍崇尚武力,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一次形成统一政权的时期
生长在寒冷缺氧的地方,身体素质极佳,落实到单兵战斗力上,也不会差,这么一群人又被组织在一起,真的不容易对付。吐蕃下到平地,还可一战。吐蕃攻取长安后,也是由于天气酷热水土不服,兵士大批患病。但在高原上,他们越高越有优势。
三、唐朝对这块偏远贫瘠之地也没什么征服的欲望
不止是唐朝,历代王朝实控青藏高原的也不多,能够的到的有元明清吧。对于这种粮食都种不了,人口稀少的地方,耗尽力量去征服意义不大,起码在古代是这样的。站着喘气都累,拿来做什么呢?能给王朝带来人口、财富之地,才是各朝统治者所热衷的。
以上是对唐朝和吐蕃关系的分析,不足之处欢迎指正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