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历经了太多的朝代更替,有些兴盛无比,也有些则是在衰败的路上越走越远,留给后人们赞叹与惋惜。那么,王朝的兴衰历史到底是怎么定义的呢?怎么样才能算是一个国家灭亡了?是以什么为分界线呢?
关于这样一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也很想知道,那么,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也了解一下,国家灭亡的相关判断标准。
有一大部分人认为都城被毁灭就是代表着一个朝代的消亡,这样一个说法,应该也是算是正确的。我们知道,在农业时代,每一国家都设有首都,而这个首都城市无疑就是整个国家中最为富庶的,各方面条件都是可圈可点的,而皇帝老子在这个作为首都的城市,在建造设计方面都是精心设计打造的,用心之程度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想象得到的,在这里不仅有着重兵把守着,而且地势上更是有着山川关隘来护卫。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首都城被攻破,意味着这个朝代也就走上了末路。
一个国家的都城,是统治者苦心经营的大本营,承载着几代统治者的心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百姓精气、神采、威严所凝聚的地方。在古代战争中,我们都知道攻城拔寨就是属于重中之重,一旦被攻破了,那么政权也就很难再维护下去了,开始出现了兵荒马乱,对于政权统治来说就是最致命的打击。
在秦朝末年,大秦帝国的威严可以说已经大打折扣了,往日的威风与神采再也看不到了,当刘邦攻入咸阳城,当时的秦国皇帝就出城投降了,都城没有了,就意味着政权没了,也意味朝代要被更改了,秦国皇帝子婴的投降,意味着大秦帝国的灭亡。
南宋王朝自从建朝以来,就是处于比较不稳定受威胁的状态,但其首都在,整个国家就在,但在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安被攻破,其政权也意味着陷落,最终元人统治天下。不只是这些,如洛阳、长安都城。这些依据,说明大部分人所认为 都城的被毁灭就是代表着一个朝代的消亡,不过当然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灭亡都是如此的,有些时候这样的依据也是说不通的。
在历史上也有着都城被攻破,但其国家还是一样屹立不倒,只是相对来说兴盛不如之前,比如:大唐。在历史的记载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大唐的国都先后被攻破两一次,一次是被黄巢的义军攻破,一次是安史之乱的时候被叛贼攻破过。因此说,王朝沦陷的依据并不只是唯一的。
还有一些人认为王朝的灭亡是和皇帝有关的,主要天子在,那么王朝就不能算作灭亡。所以说,又有人又把皇帝的存亡与否作为判断国家灭亡的标准。因为,在古代皇帝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所在,以他为首的,若九五之尊的皇帝被人诛杀、或自杀、亦是成为了俘虏,那么国家继续维持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南宋真正彻底灭亡,是在南宋小皇帝投海自尽后;隋政权的意味着灭亡,是在隋炀帝被手下的部将杀死后。不过,宋徽宗被俘虏,并没有导致大宋王朝的终结,南宋只是走下坡路而已,且南宋最终还是建立了起来。
从以上的了解与分析来看,一个皇朝灭亡是不能与任何一个抽象的个体的衰落或者是死亡作为判断标准的,一个国家是否真的灭亡,还是要看国家机器的运行情况上面,若是国家的官僚机构不能正式运转,一个国家的各种职能也完全不能运转,那么这个国家就也没办法再立足下去了,也就是到了灭亡的时间了。这样一个标准,才是最官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