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严司空见示与成都武相公唱和,因命同作
刘禹锡
南荆西蜀大行台,幕府旌门相对开。
名重三司平水土,威雄八阵役风雷。
彩云朝望青城起,锦浪秋经白帝来。
不是郢中清唱发,谁当丞相掞天才。
诗歌解析:《江陵严司空见示与成都武相公唱和,因命同作》刘禹锡
一、题目解析
- 江陵严司空:指严绶,时任江陵府尹兼御史大夫,故称严司空。司空为古代官职名,唐代为三公之一,主管工程建设等事务。
- 见示与成都武相公唱和:严司空向刘禹锡展示了他与成都的武元衡(武相公)之间的唱和诗作。武元衡在唐德宗时为宰相,故称武相公。
- 因命同作:因此命令(或邀请)刘禹锡也参与这次唱和,共同创作诗作。
二、诗句解析
- 首联:“南荆西蜀大行台,幕府旌门相对开。”
- 南荆西蜀:分别指江陵(荆州地区)和成都(蜀地),这里用来形容两位高官的管辖范围。
- 大行台:唐代时指尚书省在外的行署,这里用来形容两位高官的权势和地位。
- 幕府旌门:指两位高官的幕府(即官署)和旌旗高悬的大门,形容其威严和庄重。
- 颔联:“名重三司平水土,威雄八阵役风雷。”
- 名重三司:指严司空和武相公在朝廷中的地位显赫,名声重于三司(唐代指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
- 平水土:可能指两位高官在治理水土、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
- 威雄八阵:用“八阵”来比喻两位高官的军事才能和威望,如诸葛亮所创的八阵图一样威猛。
- 颈联:“彩云朝望青城起,锦浪秋经白帝来。”
- 彩云朝望青城起:描绘成都地区的美丽景象,早晨的彩云映衬着青城山(位于四川都江堰市),显得格外壮观。
- 锦浪秋经白帝来:形容江陵地区的秋景,长江的波浪如同锦绣般绚烂,经过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流来。
- 尾联:“不是郢中清唱发,谁当丞相掞天才。”
- 郢中清唱:用“郢中歌”的典故,形容高雅的诗歌或音乐。这里用来比喻严司空和武相公的唱和诗作。
- 丞相掞天才:“掞”意为焕发、显露,“丞相”指武元衡,“天才”则指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这句诗表达了对武元衡文学才华的赞美。
三、诗歌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绘严司空和武相公的权势、威望、功绩以及他们之间的唱和诗作,表达了刘禹锡对两位高官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两位高官所在地区的美丽景色的描绘和赞美。
四、艺术特色
- 对比映衬:诗中通过对比南荆和西蜀、彩云和锦浪等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用典贴切:诗中运用了“八阵”、“郢中歌”等典故,贴切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 意象生动:通过描绘彩云、青城、锦浪、白帝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两位高官所在地区的美丽景色。
- 语言精炼:全诗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每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挑选和锤炼,使得整首诗歌既简洁又富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