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
广府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
与商人的脚步相伴随的
是各地林立的会馆
位于南雄浈江之畔的
南雄广州会馆
曾是广府商人在南雄的“打卡点”
南雄广州会馆
1
地处浈江之畔
南雄位于广东北部偏东,大庾岭南麓,北江干流浈江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境。据《南雄市志》(2011年版)记载,南雄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且“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
唐开元四年(716),一代名相、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奉旨开凿“大庾岭新路”(今称梅关古道)。这条穿越大庾岭的驿道南连浈江、北接赣江,将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联结了起来,是古代贯通南北的黄金通道。
自此,南雄成为中原与岭南之间重要的水陆枢纽,舟车辐辏、商贾云集。
南雄
明代以来,南雄作为商贸重镇的地位越发举足轻重。大量外地商贾设立会馆,以维护同乡商业利益。
往来于南雄的外地商人中,人数最多的就是来自广州府的商人。
旅雄广府商人以贩卖北方较稀罕的海盐、糖果、岭南佳果、咸鱼、海味、丝绸及洋货为主,财力十分雄厚。他们选定了浈江边上的埠前街,即今南雄市雄州街道青云东路,集资兴建了南雄广州会馆。
南雄广州会馆所在的青云东路,前身是埠前街
2
明清时期南雄四大会馆之一
南雄广州会馆,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光绪年间都有维修。
会馆坐北向南,主体为三进三路布局。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有廊庑连接;中厢和右厢面阔三间,左厢面阔一间,三路之间以青云巷相连。
南雄广州会馆建筑面积2086.6平方米,与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嘉应会馆并称为明清时期的南雄四大会馆。
南雄广州会馆为三进三路布局
南雄广州会馆为广府人提供沟通商情、联谊议事、寄物托事、中转暂住等便利,也会为有困难的同乡提供衣食救济、协商丧葬等服务。会馆的花销,主要靠旅雄广府商人自愿摊捐。
会馆的建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广府人来到埠前街开设店铺,从事纸业、食盐、杂货、糖果等经营。因此,当地人将这条街称为 “广州街”。
中路庭院与大厅
清代,广府人在南雄广府会馆兴办私塾,专门聘请广州府的老师教育子弟。
民国时期,各个同乡会都自筹资金在自家会馆办学校,如江西人办了豫德小学,福建人办了萃雄小学,嘉应人办了嘉修小学。旅雄广府商人于1935年在南雄广州会馆开办同乡会小学,后称广仁小学。广仁小学倡文明,尚新潮,设备为各小学之冠,非常引人注目。
新中国成立后,广仁小学由当地政府接办,一直到1999年迁址。
右路庭院与大厅
3
南北建筑文化兼容并蓄
2000年以来,南雄广府会馆经三期维修,基本恢复原貌,现存1465.1平方米。
南雄广州会馆的建材颇为讲究。
会馆中座大门大量使用“连州青”石,显得庄严大气。南雄本地石材以花岗石和红砂岩为主,耐磨度、色泽均无法与“连州青”相提并论,旅雄广府商人特意通过水路从连州运来这种上等石材。
采用“连州青”打造的梁柱、台阶
青云巷两边的山墙上,大多数青砖都有“广州馆”戳印,表明会馆建造时所用的青砖都是独家定制。
“广州馆”戳印
南雄广州会馆建筑风格别有特色。
会馆大量使用石雕、木雕、陶塑、瓷塑、壁画等装饰,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精巧的小品,雕刻精致、布局严密、立体感强。
会馆风火墙、中厢为江淮五岳朝天式,东西厢是岭南镬耳式。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造型,展现了旅雄广府商人对南北建筑文化的兼容并蓄。
岭南镬耳式风火墙(左)、江淮五岳朝天式风火墙(右)
南雄广州会馆人文气息浓厚。
会馆门额“广州会馆”四个大字,由晚清岭南大儒陈澧于清光绪七年(1881)题写。
门额“广州会馆”
中厅楹柱上,清咸丰年间探花李文田书所写的长联“灵迹遍区中览粤会东环拱极遥涵海国,雄州开岭表沔浈流南汇朝宗咸卫仙城”,道出了南雄与广州的深厚渊源。
中厅楹柱长联
会馆还保留着刻在石柱上的恩糖果行、昭隆福、兴发和、同怡源、源兴店等捐资商号名称,以及五块有关会馆修葺记录的碑刻。
2002年7月,南雄广州会馆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南雄广州会馆是人们了解南雄历史的场所,也是南雄开展采茶戏表演、非遗展演、道德讲堂等文化惠民活动的重要场地。
《广东印记》之《南雄广州会馆》
将带你走进南雄
仅存的明清会馆
以下视频来源于
方志广东
以下视频来源于
方志广东
图文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南雄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