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诸葛亮,后有姜伯约。”
在许多人看来,蜀汉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多年,主要是因为有这两位强者在为其续命。
这个看法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但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位扮演关键角色的老将军,他不仅间接为关羽复仇,还为诸葛亮解了气。
这位老将军到底是什么人呢?
刘备的眼光
从我们现代的观点来看,刘备可以被视为一个无能的角色。如果不是因为他成功地邀请了诸葛亮,蜀汉的建立根本不可能实现。
这种观点相当有道理,如果没有诸葛亮,可能我们根本不知道刘备这个人。“织席贩履之辈,谁又能认得?”
基于这样的看法,很多人觉得刘备缺乏智谋,然而这种观点其实是有失偏颇的。毕竟,能够成为大老板,说明刘备还是具备一定的智慧。
刘备明白自己并没有超凡的能力,因此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因此,刘备在他前半生的岁月里,一直在竭力寻求聪明才智的谋士,而徐庶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徐庶认为自己不及卧龙诸葛亮,实际上两人之间并没有太大差距。
徐庶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人,曹操得知后对此赞不绝口。
刘备还未能充分发挥徐庶的作用,徐庶便被狡猾的曹操强行挖走了。
幸得上天眷顾,徐庶在前期将诸葛亮引荐给刘备,正是这一次的推荐使得三国的命运之轮终于开始转动。
在成功将诸葛亮通过三次造访的方式争取到手后,刘备每天都感到如履薄冰,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投入。
刘备深知,要实现自己的伟大事业,必须依赖更多的人才,否则诸葛亮终究会因为过度劳累而不堪重负。
此外,手下的能人增多了,能够相互制衡,防止出现某个人独揽权力的局面,实际上是在对诸葛亮保持警惕。
没有哪个老板愿意让自己的事业被经理所接管,特别是那些业绩突出的经理,更是需要特别关注。
然而,要想让公司获得可观的利润,依赖于那些业绩突出的经理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不能对他们不好。
为了解决这种局面,刘备只能寻求更多的人才来协助自己。
实际上,在寻找人才方面,刘备的眼光远胜于诸葛亮。
当年,荆州刺史刘表麾下有不少才能出众的猛将,而刘备却看中了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魏延。
在诸葛亮眼中,这个人的面相并不令人信服,似乎暗示着他的不良品性。此外,他似乎还蕴藏着极大的叛逆之气,一旦刘备去世,很可能会选择背叛。
因此,诸葛亮始终与魏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尽量减少与他的交往。
然而,刘备却有所不同,他直接赋予了重任。汉中无疑是蜀汉的一个关键地区,当年刘备离开汉中前往成都时,他思考着要让哪位将领来负责守卫。
很多人认为,守卫的人应该是三弟张飞。
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张飞都具备充足的条件来胜任这个职务。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备竟然破格提升魏延负责镇守汉中,张飞听后也愣住了。
魏延没有辜负刘备的期待,他在汉中的防守相当稳固,至少没有失去城池。
镇北大将军王平
除了魏延,刘备还重用了一位看似普通的将领,他名为王平,是蜀汉后期的重要支柱和资深将军。
王平虽然会认字,但却不擅长书写。此外,他在少年时期对军事也有相当的研究。
后来,王平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便直接投身于曹操的麾下任职。
然而,曹操手下聚集了众多杰出的人才,像王平这样沉稳且默默无闻做事的老实人,注定难以获得重用。
后来,王平在随曹操出征对抗刘备时,因战败而选择投靠同样诚实的刘备。
见到王平的那一刻,刘备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
别去问刘备是如何察觉的,他只是凭直觉判断出来的。
王平在向刘备投降后不久,就被任命为牙门将等职务,赵云对此不禁有些羡慕。
当年赵云取得了许多战绩,并且对刘备和刘禅等人的保护工作也做得相当出色。经过多年的奋斗,他才获得了这些职位,而王平到来时却直接就得到了。
诸葛亮看到刘备如此懂得识别人才,便将自己十分看重的马谡推荐给了刘备。
然而,刘备对这个人并不看好。他认为此人整天只会夸夸其谈,实际上没有什么真本事。此外,这种狂妄自大的人将来很难有所建树,因此刘备建议诸葛亮最好与他保持距离。
此刻,诸葛亮心中多少有些不平,他认为马谡能够与自己进行深入交流,说明这个人确实具备相当的才能。
因此,诸葛亮选择不听从刘备的建议,而是继续与马谡进行交流。同时,出于长远考虑,诸葛亮还希望将马谡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马谡请求负责守卫刚刚夺得的街亭,诸葛亮听后十分高兴。为了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诸葛亮还特意让稳重的王平随同前往。
其实诸葛亮对王平特别赞赏,这位老将军不仅冷静稳重,而且在防守方面非常出色。
然而,王平并非主要指挥,真正的权力掌握在马谡手里。
临行之前,诸葛亮特意提醒大家,务必不要将大军安置在荒山野岭,但马谡却偏偏不听,结果军队直接驻扎在了野山。
王平看到这种情况,虽然拼命劝阻,但马谡却依然不以为意,最终导致魏军将其击溃。
在魏军猛烈进攻之后,王平并未被眼前的情景所惊吓,他亲自带领士兵们一起击鼓迎敌。
魏军的主帅张郃听到猛烈的鼓声,误以为附近潜伏着大量敌军,于是他决定暂时停止攻击。
王平见情况紧急,迅速将剩余的蜀军召集到一处,最终带领大军安全撤退。
街亭之战的失败令诸葛亮感到极为心痛,他此前付出的所有努力化为泡影。
尽管诸葛亮对马谡十分器重,但仍然依照军法对他进行了处理。而王平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因其劝谏和保护军队在归来时功劳显著而得以晋升,直接负责无当飞军的指挥。
无当飞军是一支十分擅长进行野战的特种部队。在蜀汉后期,王平所指挥的无当飞军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王平是一位极为忠诚且顺从的将领,经过第一次北伐后,诸葛亮对他的信任也与日俱增。
因此,在一些关键的地方,诸葛亮会安排王平进行防守。
例如,诸葛亮在围困祁山期间,指派王平负责守卫南围这一重要战略位置。
因为之前攻占街亭立下了赫赫战功,司马懿于是决定让张郃再次会见王平。对此次行动,诸葛亮明确指出:“王将军只需坚守阵地,无需外出与敌军交战。”
王平一听,心里明白这个正是他最拿手的。
张郃抵达南围后,无论蜀军如何挑衅,王平始终保持坚守,不曾出战。
如果魏军对南围城发起强攻,王平将指挥蜀军进行顽强抵抗,连续数日战斗却未见成效,反而导致魏军损失惨重。最终,张郃只能无奈地发出撤退命令。
后来在五丈原,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杨仪发生了争执,甚至一度动员军队,险些开战。
王平看到这一情况,迅速带领军队前去阻止,最终双方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冲突,因为王平将魏延的部队全部遣散,真是令人感到惊讶。
失去了大军的支持,魏延很快陷入孤立,最终被马超的弟弟马岱所斩。
诸葛亮去世后,王平逐步承担起重任。尽管他不具备诸葛亮那样的非凡聪明才智,也没有“五虎上将”那样的卓越武功,但他拥有独特的智慧,这是无可替代的。
蜀汉的“希望之光”诸葛亮去世了,曹魏得知这一消息后都忍不住大笑,于是他们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对蜀汉展开猛烈攻势,即使无法攻陷也要从中获得一些利益。
蜀汉自然也了解曹魏的意图,因此王平带着三万蜀军驻守在极为关键的汉中。
曹魏派来的则是大将军曹爽,他是那个极其傲慢,自认为是皇帝的愚蠢之人。
实际上,很多人并不推荐在这个时候进攻蜀汉。虽然诸葛亮已经去世,但沉浸在悲痛中的蜀军士兵斗志昂扬,简单来说,他们正愁没有地方发泄情绪呢。
曹爽的心思在于通过进攻蜀汉来成就一番事业,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然而他不幸遇到了王平。
尽管敌我力量悬殊,只有三万多人,但在王平的顽强防守下,汉中依然保持着坚固的形势。
随着蜀汉援军的到来,曹爽最终惨败而归。
这场战斗不仅未能取得成就,反而加速了曹爽的死亡进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平大多留守在汉中,魏军对此毫无战斗的兴趣。
后来,王平因在汉中镇守有功,被任命为镇北大将军。此时,平安三侯的局面开始形成。
王平负责守卫北部的汉中以抵御魏军,而镇南的大将军马忠则在南方负责防御少数民族。
随后,车骑将军邓芝负责守卫江东的年轻一代,他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的后裔。
这三位将军各自驻守在三个极为重要的位置,而邓芝正是由王平提名前去的。
王平亲自驻守北方以防备曹魏的军队,这注定是一项伟大的功绩。
既是为了防止曹魏军队的进攻,也是为了协助诸葛亮击败魏延,这也算是为诸葛亮出了一口恶气。
提议邓芝去守卫东边,抵御江东年轻武将的军队,也算是为二爷关羽复仇。
尽管身处北方,王平始终关心着其他地区的安全情况。
王平在汉中过了超过二十年的镇守生涯,这段时间里几乎没有出现过重大问题。他是刘备生前特别提拔的将领。
王平凭借自己的奋斗,坚决延续了蜀国超过20年的生命,否则蜀国的历史可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