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8年,汉武帝刘彻70岁大寿,百官们争相为他贺寿。没想到,刘彻却下诏说:“我无德于天下,无恩于人民,狂妄一生,不要再提祝寿之事,我连饭都吃不下去。”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不断开疆拓土,征伐匈奴,建立了规模强大的汉帝国。
但到了晚年,汉武帝却以下发罪己诏的方式,深刻反省自己这一生所犯下的罪孽,向天下苍生谢罪。
汉武帝究竟做错了什么?
1.
汉武帝刘彻刚即位时,可谓抓得一手好牌。他的爷爷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开创的“文景之治”,使得汉朝出现了盛世景象。
当时,西汉的人口成倍增加,各地粮仓堆得满满的,房间里放不下,只好露天堆放,搞得粮食都发了霉;
皇家马苑的马多达30万匹,百姓家里的马也是遍布大街小巷;
钱库里因为钱太多,导致串钱的绳子都生了虫,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前,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
这样的国力给了刘彻充沛的底气,他16岁登基后,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削弱各地诸侯的势力。
经济上将盐业、酒业、冶铁业等生意收归国有,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强了统治。
外交方面,刘彻也是以开疆拓土为核心目标,匈奴、朝鲜百越、大宛,一个都不放过,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疆域版图,开创了“汉武盛世”。
但是万事皆有两面性,从统治者的业绩来看,刘彻是极为能干的,可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刘彻简直是和秦始皇不相上下的“暴君”。
2.
刘彻的残暴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刘彻长年对边境各族用兵,耗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加上西汉朝廷安置流民和汉武帝个人的挥霍都需要巨大的开支,使得西汉王朝长期储蓄的财富趋于枯竭,引发了财政危机,最终为此埋单的,都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汉书》记载,汉武帝“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老百姓不是战死沙场,曝尸荒野,就是忍受着饥荒,饿殍千里。
为了活下去,很多百姓不得不落草为寇,或者揭竿而起。刘彻对此从不手软,他经常对着起义军大开杀戒,一杀就是上万人。
为了督促地方官员缉捕盗贼,刘彻还颁布了《沉命法》,规定小吏对盗贼抓捕不力者,都要判处死刑。
地方官员怕得要死,经常发现了盗贼也不上报,甚至故意让起义的事态扩大,以便推给上级官员来处理。
这也导致盗贼不断增多,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变得越发混乱。
第二,汉武帝任用了一大批残酷无情的酷吏去各地审理告缗专案,用雷厉风行和严刑峻法,搜刮了数以亿计的民间财富。
这一行为,导致民间中等人家纷纷破产,老百姓从此再也不敢进行储蓄和投资,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
第三,刘彻晚年迷信鬼神,干了不少糊涂事儿。比如巫蛊之乱就是因为刘彻的疑心太盛,导致宽厚温和的太子刘据蒙受了不白之冤,最后不得不通过叛变来自保。
叛变过程中,两方军队在长安城混战多日,死者数万人,刘据兵败后自尽身亡,其家人也被悉数处死。
刘据死后,刘彻意识到刘锯是被冤枉的,于是又开始为太子报仇,杀了一大帮陷害太子的人。
这样一来,巫蛊之祸进一步扩大开来,造成了更加严重的政治动荡,西汉王朝一度出现亡国的迹象。
3.
晚年的刘彻,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终于开始反思和忏悔自己的罪过,他修建了“思子宫”,发布了罪己诏。
他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屯兵的建议,将治国路线由“尚武尚功”调整为“守文”,让社会和百姓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通过这一调整和转变,西汉王朝总算逃过了一次生死劫,避免了亡秦悲剧的重演。
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是励精图治、建功立业的一生。他的努力,结束了西汉成立以来对匈奴等少数民族以安抚、和亲为主的被动局面,拥有了俯视天下的底气。
他奠定了中华2000年的帝制格局,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国崛起,让“汉人”成为了华夏族的象征。
但也正因为刘彻太过穷兵黩武,苛责四方,导致西汉建国以来几代帝王积攒下来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让底层百姓深受其害,亦险些让西汉提前亡国。
难能可贵的是,刘彻最终能够思过、悔过,能够公开承认自己的愚蠢和残忍,向百姓致歉。
这种勇气和底气,在封建社会实属罕见。
从这种反思、反省的精神上来看,刘彻也算是一位敢作敢当的封建帝王。
你怎么看待汉武帝刘彻?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