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前,一个男婴降生在科西嘉岛上,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个男婴,会成为整个欧洲难以忘记的历史,会被后人称为——战神。
这位欧洲的战神的一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国家的骄傲。他被称之为欧洲第一将、世界四大名将,五十场多场的战役,仅有三场战败,连挫五次反法联盟,共歼敌千万之众,柏林、罗马、马德里甚至在莫斯科也有他的脚印。在不到十年之内,他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册封了五个君主,灭亡了三个国家。那么,这样的一个人历史会给他怎样的定位呢?
建筑,是历史的记忆。有一些人,一些事,应该被所有人铭记,但是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过去,我们无法通过铺天盖地的报道来彰显一件值得被记忆的事情,所以,一些特定的建筑就成了人们承载历史的载体。
众所周知,凯旋门是法国的标志性建筑,而这座工艺精湛、气势恢宏的高大建筑正是为了纪念拿破仑领导胜利的奥斯特里茨战役而建立的。这座建筑正好表现了法国人对拿破仑的尊敬与崇拜。
而在德国也有一座高大的建筑--民族大会战纪念碑。事实上,这座丰碑比凯旋门还要高大,它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德意志国家在莱比锡战争中击败了拿破仑。从这座建筑中我们也能看出德国人对于击败拿破仑的激动与自豪。
暂时抛开战争对德国造成的伤害不谈,我们能客观地看出拿破仑的侵略战争在某些程度上是推动了德意志帝国的解放的,拿破仑的侵略也只是侵略了土地而并未进行民族渗透。但是,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民族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拿破仑的侵略正好成了阻碍民族团结统一,限制人们自由的“典例”,德国人开始仇视他,痛恨他,民族大会战纪念碑的建立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一些方面看,拿破仑真的是“民族公敌”,因为具有相同意义的建筑不仅仅出现在德国,比利时、英国、俄国等国家都有这样的建筑,尽管它们形态各异,但都表示着相同的意义:战胜拿破仑。建造大型建筑纪念战争胜利,以此增强人民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方法屡见不鲜。而且这种方法很有效果,人们牢牢记住了拿破仑,记住了自己民族的胜利。
比较,是最明显的结果。时至今日,拿破仑的年代早已过去,法德最终和解,欧洲大陆上空弥漫的战争硝烟被和平的祥云替代,那么现在的德国人怎么看待曾经的敌国呢?有关机构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拿破仑以328票高居第二位,仅次于法国的国旗三色旗。同样被列入调查问卷的还有圣女贞德、路易十四等,甚至包括一些动漫人物!调查选项包罗万象,拿破仑又是凭借什么力战群雄,位居第二的呢?
有些德国学者认为,德国青少年之所以认为拿破仑是法国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的原因可能是德国相关教材中对法国大革命的描写较为重视,着墨较多,引导了青少年的历史观。但是这种说法很牵强,因为法国大革命中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包括罗伯斯庇尔和玛丽安托瓦内特,他们都是欧洲人耳熟能详的风云人物,为什么他们的票数与拿破仑相距甚远呢?
通过比较我们就能知道,在德国青少年眼中拿破仑是法国的一个代表形象。
改变,是思想的转换。那么,在德国人心中,拿破仑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在德国,老师在教授历史知识时往往是将德国史和世界历史融合在一起,而拿破仑正好处在德国、法国和欧洲整体的交叉口,这就让这段历史充满了趣味。现代的学生有时被老师要求理解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有时被要求知道拿破仑的政策对德国解放的推进作用······这些问题,并不是单纯的将拿破仑看作一个法国人或者是德国的敌人,而是将他上升到了整个欧洲的范围。
当然,不仅仅是教育上发生了转变,德国的媒体也开始转变看待拿破仑的视角。
像德国的《明镜周刊》,曾刊登过多篇和拿破仑有关的文章。但是内容并不是关于战争与仇恨的而大多数是像拿破仑的花边新闻等的奇闻轶事。这从一个方面已经说明了德国对拿破仑敌视态度的转变。
就连德国的博物馆也转变了对待拿破仑的态度。德国多所博物馆都曾举办过关于拿破仑的展览,而这些展览无一例外的都开始从更加全面的,多元化的视角来评论拿破仑。
时代在变,历史在前进,最终只与一座小岛上共度余生的他,如果是在100多年前,那么这位被称之为“法国人的皇帝”的拿破仑肯定是实打实的民族公敌,但是,当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以一种理性、全面的方法来看拿破仑,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拿破仑就会成为一个欧洲的英雄!
文|峰揽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