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备的爱子刘禅,人们立刻联想到的便是“乐不思蜀”这句话,以及“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通过这些软弱的言辞,成功地令司马昭放下了警惕。
然而我们并不知晓,刘禅曾经留下了三个字,让司马昭未能杀他。大臣们看了却不明其意,实际上只需倒过来阅读便能理解,那究竟是哪三字呢?
前人栽树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刘备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搭档之一。
一位是汉朝宗室的后裔,从事编织和销售鞋子的生意;另一位则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乡村农夫。
一个已经搭建好的平台却无人使用,一个拥有巨大才能却缺乏展示机会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和刘备最初的命运并不理想。然而,经过三顾茅庐的事情后,他们的命运出现了显著的转机,前景也变得光明起来。
两人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刘备虽然拥有平台,但缺乏能力,而诸葛亮则具备能力,却没有平台。
两人互相成就,才形成了后来的蜀汉。诸葛亮辅佐刘备,刘备则对诸葛亮十分尊重。
或许,刘备一生中做过的最明智的决定就是将诸葛亮请回,而诸葛亮选择追随刘备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就当时的曹魏和东吴而言,诸葛亮也能够在他们那里任职,但与刘备的情况不同的是,权力的性质有所差异。
自从加入后,诸葛亮的地位可以说仅次于刘备,甚至比关羽和张飞两人还要稍微高一些,但蜀汉与东吴的情况则未必如此。
当时曹操作为首领,麾下拥有郭嘉、程昱、荀彧等杰出人才。在曹操的视角中,郭嘉可谓是他的“诸葛亮”,可惜这位谋士英年早逝。
当时东吴有张昭、周瑜等杰出人才。因此,诸葛亮在他们的统治之下工作,并不是完全由他来做主。虽然他有时的意见可能会被采纳,但并不总是受到重视。
从诸葛亮的内心来看,他并不特别喜爱孙权和曹操。尤其是对曹操,诸葛亮当时对他的做法感到非常厌恶。
因此,诸葛亮当初决定支持刘备,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明智的决定!结果也证明了他的选择并没有错误。
刘备不仅怀有“匡扶汉室”的宏伟理想,同时也渴望自己成为皇帝。因此,随着曹丕的自立为帝,刘备也在成都顺利建立了蜀汉。
尽管刘备在获得诸葛亮后改变了他的命运,并且还成为了皇帝,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刘备的命运依然艰辛。
在蜀汉成立之际,关羽恰巧遭到东吴小人的陷害。刘备对此感到非常愤怒,于是决定亲自率军征讨东吴,最终却惨遭失败。
刘备对东吴的征战以惨败告终,这给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不过还好有诸葛亮在,要不然蜀汉可能会更早灭亡。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特别将重任交给了诸葛亮和李严。
在临终之际,刘备对他心爱的儿子刘禅说了很多话,其中包括要他一定要传承自己的血脉。刘禅对此铭记于心。
刘备走后,诸葛亮全力以赴,面对先帝留下的混乱局面,他着手进行整顿。
要想消灭强敌,首先必须增强自身实力。因此,诸葛亮着手处理蜀汉内部的混乱局面。叛乱基本上已经平息,同时也需要与东吴保持和平交流,以便为未来的北伐做好准备。
刘备当初那场战斗可以说是对敌方造成了八百的伤害,却让自己损失了一千。虽然东吴最终赢得了胜利,但他们自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因此,对于诸葛亮提出的继续和平发展的方案,他们当然是欣然接受的。
在一切事务基本准备就绪时,曹丕去世了。
得知曹丕去世的消息,诸葛亮立刻意识到北伐的良机到来了,因此写下了著名的感人之作《出师表》。此时的刘禅眼泪汪汪,然而他内心更多的是喜悦,因为诸葛亮已经为他处理了许多事务,今后他可以轻松一些。
实际上,诸葛亮也因刘备的情感而失去了理智。刘备当初立誓要消灭曹氏势力,实现中原统一,但他终其一生没有机会,因此将这个使命托付给了诸葛亮。
正是因为这几次北伐,最终导致了诸葛亮的身体彻底垮掉。
如果没有北伐的平稳发展,诸葛亮可能还可以再活几年。
逐渐走向灭亡
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后,北伐事业也因此阶段性停止。
当时,诸葛亮所治理的蜀汉确实表现良好,但后来的几次北伐却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此外,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蜀汉内部的杰出人才几乎寥寥可数。
费祎、董允和姜维等人可谓是蜀汉的最后几位支柱。在诸葛亮去世后,费祎承担了他的主要职责。
费祎的能力虽然比不上诸葛亮的神奇,但已相当出色。而且最重要的是,他非常忠诚,像他这样的人如今越来越少见了。
费祎去世后,蒋琬接任了他的职位,但这个人让人很无奈。他的能力平平,而且还常常妨碍董允等人的工作。
毫不夸张地讲,蒋琬简直就像是曹魏派来的间谍。
当诸葛亮和费祎相继去世时,刘禅的状态还算正常,对国政也较为关注。
随着两人的相继离去,刘禅可能感到自己的国家前途渺茫,或者经历多年亲政的疲惫,使他逐渐对朝政开始松懈。
后来,刘禅开始更加倚重宦官黄皓。一个皇帝如果开始频繁使用宦官,这无疑是个坏兆头。
姜维意识到这一点后,便劝告刘禅不要再过度信任他,结果不会有所好转。
然而,刘禅却觉得一个微不足道的宦官能引发多大的动荡。此时此刻,刘备曾对刘禅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恰恰合适,显然刘禅已经将刘备的教诲抛诸脑后。
随着刘禅对朝政的逐渐松懈,蜀汉的状况日益恶化,这为司马政权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司马昭的眼中,必须抓住这个绝佳时机迅速南下征讨蜀汉。待这边的战争基本告一段落后,再去进攻东吴,如此便能一统天下!
在参与攻打蜀汉的将领中,邓艾和钟会等人表现得相当出色。
听说司马政权大举出兵攻向自己,刘禅立即开始部署兵员。然而,细看他手下这一群人,实在没有一个能够承担重任的。
最终,刘禅无可奈何,只得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请到了身边。
诸葛瞻当时未满30岁,虽有才干,但过于自负。
当时姜维指挥着大军将敌军阻挡在剑阁之外,这里如同天然屏障般,易于防守却难以攻克。邓艾清楚,如果采取强攻的方式,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而结果也未必能攻下敌方阵地。
于是邓艾决定带领他的军队通过一条小径绕到剑阁的后方。
在穿越了数百里的荒凉地带后,邓艾与诸葛瞻在绵竹展开了一场斗争,最终因轻敌,诸葛瞻失去了城池,并遭到杀害。
在成功攻占绵竹后,邓艾率领军队一路南进,直逼蜀汉的都城成都,这让刘禅感到十分恐慌。
中山寨
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刘禅做出了投降的决定,并且还促使驻守剑阁的姜维也选择了投降。
即使姜维选择不投降,蜀汉最终也无法避免灭亡,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宿命。
自从投降的那一刻起,刘禅终于释然,放下了心中的一切负担。
在抓回刘禅后,司马昭并没有对刘禅和姜维等人下手,反而以丰盛的饮食款待他们,并为他们提供了寝宫居住。
司马昭之所以采取这种做法,是为了平息他们的情绪,防止他们暗中叛逃,实际上就是通过给予安逸来麻痹他们的警觉。
刘禅十分赞同司马昭的这一决定。每天享受美食佳酿,无需应对政务,生活得闲适无忧,简直如同人间仙境。
尽管刘禅的日常生活十分悠闲,但司马昭天生多疑,他始终觉得刘禅的这种行为是在欺骗他。
因此,司马昭常常故意考验刘禅,“乐不思蜀”这四个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司马政权虽然阴险狡诈,但对待俘虏至少还显露出一些人性,至少没有杀掉刘禅。
有观点认为,司马政权此举是为了稳定川蜀地区的民众。无论如何,能避免大规模的屠杀,这总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日子愈发安逸,刘禅也变得愈加清闲,因此他写下了“中山寨”这三个字,随后刘禅指示人们将这三个字悬挂在了自己的门前。
没过多久,负责监视刘禅的人发现了这三个字,迅速向司马昭报告了情况。
众臣一听到“中山寨”这三个字,脸上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满满的疑惑。司马昭瞧着这几个字也沉思了很久,随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要想彻底理解这三个字的含义其实很容易,只需反向阅读即可。“寨中山”指的就是自己的住所位于深山密林之中。
既然都生活在深山幽谷中,怎会对朝廷的生活有所眷恋,又怎可能会动手反抗呢?
实际上,这正是刘禅的真实想法。在蜀汉的最后阶段,他都没有好好管理国家,又怎能筹划起兵反抗呢?即便他心中有意,也已无力挽回局势。
刘禅作为蜀汉的末代皇帝,难辞其咎。然而,他的能力实在过于逊色,亲自毁掉了诸葛亮倾尽心血所建立的一切。
不过刘禅这样做,既能保住他们刘家的血脉,也算是听了父亲刘备的一番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