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和凤雏,若能得到其中一位,天下便轻而易举。”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广受世人认可。
诸葛亮和庞统皆是声名显赫的智者,而同样备受瞩目的谋士司马懿也有类似的外号,那么,究竟用哪两个字才能恰如其分地形容这个老六呢?
卧龙和凤雏
“卧龙凤雏”这四个字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深厚的意义,既象征着智慧,也代表着对国家的坚定忠诚。
原本是个极具正面意义的词汇,如今在网络时代却演变成了一个带有恶意的用语。
如今“卧龙凤雏”多用来形容这两个人非常愚笨,果然是一对儿。
网络环境如同一把双刃剑,恶意言辞的传播速度极快,甚至让部分孩子误认为这是历史上两个臭名昭著的人物,实在不应如此。
网络既能够传播历史文化,也有可能对其造成破坏。
“卧龙”是指蜀汉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军师诸葛亮,他同时也是蜀汉的最后一根支柱。
尽管后来诸葛亮获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他的家庭环境始终不算理想。
诸葛亮在不到十岁时便失去了双亲,只剩下他和年幼的弟弟,此后两人被叔父收养。
在许多人心中,“诸葛村夫”是对诸葛亮最初的印象,但实际上他家以前的状况相当不错。
诸葛亮的家族在西汉时期就已开始从政,并且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他的父亲。
虽然官位不算很高,但至少生活上不愁吃喝,这已经足够了。接着,再让孩子们接受一些不错的教育,这也足够了。
可惜的是,诸葛亮在八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如果不是这样,他很可能在之后的生活中能获得一定的官职。那时,大家自然也不会称他为诸葛村夫了。
尽管诸葛亮是在村庄中长大的,这并没有阻碍他掌握帝王之道。此外,他还在村里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尽管诸葛亮日常不出门,但他仍然能够了解世间大事,这全赖于他的朋友们。
既然诸葛亮如此出色,那么他的朋友们自然也不逊色,开头提到的司马徽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当年,诸葛亮居住的地方附近有块区域名为卧龙冈,因此他后来自称为“卧龙”。如果是在唐朝,那大概就会被称作“卧龙居士”了。
“卧龙”的字面含义是躺着的龙,这恰好与诸葛亮当时的处境相符合。
尽管诸葛亮才华出众,但他却始终未能找到一个值得自己倾心投入一生的人,因此他此刻只能处于休息状态。
若他最终如愿以偿地见到了那个人,便会仰天长啸。随后,伴随着雷声,他的龙身缓缓升入天空,这便是“卧龙出山,一鸣惊人”。
既然龙已经出现了,那么与之常常同时出现的凤凰自然也不能缺少。因此,隔壁非常优秀的庞统被称为“凤雏”。如果他是个女孩,那这个外号就更加贴切了。
庞统实际上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尽管外表并不出众,似乎也不太聪明。然而,和他交谈过的人都明白,他是一位伟大的才华。
例如开头提到的司马徽,他与另一个人在桑树下聊了一整天一夜,这正是才华横溢的人之间交流的真实写照。他们甚至顾不上进食,也忘记了睡觉,比起当初学习知识时更显得渴望。
自从这次交谈结束后,司马徽表示:“纵观整个南州,没人能与之相提并论。”
随着诸葛亮和庞统的名声日益显赫,司马徽便提出了开头的那句名言。
司马徽同样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人,他与诸葛亮一样,都渴望能够遇到心中理想的人,遗憾的是,司马徽最终始终没有等到他所期待的那个人。
实际上,有人去寻找司马徽,目的是希望他能够出山相助,这位来者正是荆州的刘表。
刘表是个小心眼的人,司马徽对他并没有好感,因此故意表现得很平凡,以此让刘表打消了想要接近自己的念头。
最终,曹操曾去拜访司马徽,但不久之后,司马徽便去世了。
司马徽可谓生不逢时,事实上刘备最初是先找到他的。对司马徽而言,他是愿意支持刘备的。但或许因为年事已高,他最终还是婉拒了这个提议。
随后,司马徽向刘备引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刘备真是非常幸运,最终都得到了他们。
那年,刘备已经四十多岁了,漂泊创业多年,却依旧没有找到通往正道的分岔口。如今有这两位神人的相助,他终于迈上了那条最为正确的道路。
真是遗憾,诸葛亮最终存活下来,而庞统却提前去世了。
依照诸葛亮的策略,他们必须优先攻占荆州和益州这两块重要区域。
益州的守将是东汉宗室后裔刘璋,起初刘备并不想攻打他,因为两人都是刘邦的后代。然而,随着两人的关系逐渐紧张,刘备最终开始率领大军进攻益州城。
在攻占益州的过程中,庞统在指挥部队进攻时不幸被箭射中,最终不治而亡,这位奇才“凤雏”就此陨落。
对刘备而言,“凤雏”的离去就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臂膀。而对诸葛亮来说,他则失去了一位能够分担他压力的良友。
如果庞统能够始终陪伴在诸葛亮身边,那么诸葛亮最终也不会在五丈原累死。
“起初是一对,离去时却只剩一人,兴汉路上孤身一人,若问朋友身在何方?已在天际等待。”由此可见,诸葛亮与刘备的命运实在艰辛。
当然,刘备的艰辛只是在早期,而诸葛亮却是终生都在受苦。
冢虎的寓意
诸葛亮最初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君主,而在中后期的艰难,是因为他始终承担着蜀汉最大的压力。因此,诸葛亮一旦去世,蜀汉便失去了其主心骨。
与诸葛亮相比,曹魏的司马懿情况显得要好得多。后世根据他的一生经历,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冢虎”。
“卧龙”和“凤雏”在正史中都有详细记载,但“冢虎”则没有出现。作为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人物,若没有外号显然不合适。
“冢”是指古代的高大坟墓,因此“冢虎”就是指那些守护在坟墓旁的老虎。
从这个角度看,“冢虎”的含义显而易见,并且与司马懿的生平经历相互呼应。
首先,这个墓显然是指曹魏政权,而这只老虎则代表司马懿。这样一来,确实有点类似于曹操当年“挟天子令诸侯”的情形了。
老虎驻守在墓旁,首先是为了阻挡敌人,避免他们挖掘坟墓,导致里面的宝物被掠走。
显然,这只老虎心怀不轨,如果它能将所有盗墓者驱散,那么墓中的珍宝便会成為它的囊中之物。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冢虎”这个绰号确实非常契合司马懿的个性。
司马懿的才华确实非常出众,曹操对此深有了解。此外,曹操也敏锐地发现了司马懿的野心。
因此,那个时候的司马懿不是在任职就是在家中无所事事。这正是曹操对他的限制,以防他权力膨胀。
等到曹丕时期,情况与这里相似,但在曹丕去世之后,一切就发生了变化。
曹丕临终时召集了四位托孤的大臣,司马懿便是其中的一位。随后,面对诸葛亮的北方征伐计划,司马懿再次被委以重任。
经过这些经历,司马懿利用掌握的权力迅速扩展了自己的家族。
曹丕是一位短命的皇帝,他的儿子曹叡同样命途多舛。在临终之前,曹叡将司马懿托付为监护大臣。
这次负责托孤的臣子只有司马懿和曹爽。尽管曹爽对司马懿十分不满,但由于权力始终处于劣势,这为日后司马懿暴露真实面貌奠定了基础。
尽管许多人认为司马懿的才华不及诸葛亮和庞统,但实际上他在三国时期是最大的赢家。
曹操、曹丕和曹叡这三位祖孙实事求是地说,都非常出色,均为杰出的皇帝。虽然曹操并未正式称帝,但从本质上看,他实际上已经具备了那个地位。
在这三人存在的时期,司马懿可能还会有所顾忌。然而,随着曹叡去世,年仅八岁的曹芳登基,司马懿终于意识到这是他获取权力的良机,于是他便携带家族成员开始朝这个方向发展。
最终,司马懿及其部下发动了政变,成功地杀掉了曹爽,因此朝廷变成了司马懿独裁的局面。
实际上,从这一时刻起,曹魏的政权已经演变为司马政权。只是司马懿和当年的曹操一样,并没有直接将前朝的皇帝推翻,而是选择了不立即自立为皇帝。
司马懿在成功夺权的次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七十三岁仍算正常。然而在当时,这已经被视为非常长寿,几乎可以等同于现在的百岁老人,这就是所谓的年龄优势。
尽管司马懿曾协助后代夺取皇位,但正因如此,后世对他的看法并不十分正面。
如果诸葛亮能够活得如此长久,那他肯定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如果他真心想登基为皇帝,估计蜀汉早就会落入他的手中。
从某种角度来看,蜀汉的灭亡相较于曹魏来说要简单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诸葛亮的高度忠诚。
在权力的角度来看,司马懿无疑是最成功的角色;而在对君主的忠诚度上,诸葛亮则无疑是最杰出的。
拥有权力与长寿,却缺乏良好评价的人,和拥有权力、绝对忠诚以及良好评价,但却短命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有得必有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