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一位99岁老人的离去,让无数人泪目。
他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是让中国海军挺进“核时代”的功勋,也是那个30年不回家、被家人误解“不孝子”的普通人。
他叫黄旭华,一个名字里藏着“旭日”与“中华”的传奇。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一个医生世家。父母希望他继承衣钵,但命运的齿轮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悄然转动。
目睹同胞被侵略者蹂躏,他撕掉医学院录取通知书,转身考入上海交大造船系。没人想到,这个决定改写了中国海军的历史。
1958年,一纸密令将他召入北京。
任务:研制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条件:隐姓埋名,切断一切亲友联系。
从此,他成了家人眼中的“失踪者”。父亲病逝,他只能对着电报流泪;母亲30年不知儿子去向,直到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后,95岁的母亲才在病房见到62岁的他。
这一跪,道尽家国难两全的辛酸。
1988年,中国核潜艇首次挑战极限深潜。
试验风险极高,美国“长尾鲨号”曾因深潜失事,129人无人生还。参试人员中,有人写下遗书,有人哼起《血染的风采》。
64岁的黄旭华,成为全球首位参与深潜的核潜艇总师。
潜艇下沉时,钢板“咔嗒”作响,每一秒都像一辈子那么长。 当深度表定格在极限值,艇内爆发出欢呼与泪水。他提笔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这16个字,是他一生的缩影。
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竟是用算盘、磅秤和木头模型造出来的。
没有计算机,团队用算盘计算成千上万数据;没有精密仪器,他们用磅秤称量设备,确保潜艇重心平衡。甚至为验证船体结构,黄旭华带头用木头打造1:1模型,一寸寸调整设计。
1970年12月26日,中国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西方嘲讽“中国十年也搞不出”的预言,被彻底击碎。
功成名就后,黄旭华将国家奖励的2000多万元全部捐出。
1100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900万支持科普教育。“这些钱不属于我,它们属于核潜艇事业。”
直到离休,他仍每天准时到办公室,给青少年讲“核潜艇精神”。有人问他这辈子值不值,他答:
“我的人生就像潜艇,沉默却有力量。若再选一次,我还是选核潜艇,选祖国。”
黄旭华曾说:“核潜艇不是一个人搞出来的,它属于所有隐姓埋名的英雄。”
今天,我们缅怀他,也是在致敬一个时代的选择——
有人用“消失”换来国家的底气,有人用“不孝”诠释最大的忠诚。
他的一生,没有网红的光环,没有热搜的喧嚣,却让我们读懂:真正的偶像,从不需要流量。
黄老,深海的星火永不熄灭,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