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应如杰出人物,逝去后同样要留名!”
大宋才女李清照在渡过乌江时,突发灵感联想到项羽,因对这位伟大英雄心生仰慕,便写下此诗以示怀念。
李清照被后世文人视作完美的女神,她崇拜项羽的原因在于他至今保持着三项世界第一。这三项分别是什么呢?
力气举世无双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八个字恰如其分地总结了项羽的一生。尽管最终的结果令人遗憾,但在军事能力上,刘邦并不及项羽。
当然,一个是每次战争都勇往直前的猛士,一个则是每次战斗都在后方观战的流氓首领,结果自然迥然不同。
提起项羽,他真的是个奇特的人物。年幼时,叔叔让他学习,但他认为只记住一些人名和地名毫无意义,于是便转而专注于剑术的练习。
此时他又找到了一个理由:“这剑法只适合对付一个人,如果一群人过来了该怎么办?”
项梁听后并未感到愤怒,反而十分高兴,随后转身给了项羽几本军事书籍。他对项羽说道:“只要你深入理解书中的理论,战胜成千上万的敌人将不再是梦想。”
项羽听完后十分高兴,立刻拿过来进行研究。
项羽起初确实非常专注地观看,并且也将内容全部读完。然而,他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只是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有所了解。
陈胜吴广的起义之后,项羽在其叔项梁的指引下踏上了称王之路。
经过项梁的努力,他们成功招募了8000名江东士兵,这正是项羽初期的全部财力。
霸王怒吼一声,那个男人终于出现了。
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项梁决定寻找一个实力较强的伙伴,以便于相互照应。因此,他带着项羽去寻找还不错的桓楚。
听闻只有八千人的项梁亲自来找自己,桓楚立刻感到被冒犯了。
桓楚认为自己毕竟是拥有一股相对强大势力的人,手下至少有六万士兵,然而项梁他们才只有八千人,这让桓楚感到自己被轻视了。
为了摆脱这份羞辱,桓楚下定决心要想出一个好主意,狠狠报复这些天真无知的人。
桓楚请人带来了一个重达千斤的鼎,尽管如今我们几乎见不到这种器具,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鼎是相当普遍的。
项梁来了之后,桓楚也十分果断,没多说什么:“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能把这口重达千斤的鼎抬起来,我就跟你们走。”
桓楚首先让一位壮汉尝试举起这口鼎,但结果显而易见,他并未成功。桓楚暗示道:“连我手下的大力士都无法将这尊大鼎举起,更何况你们。”
“如果聪明的话,就应该赶快收拾心情离开,不要在我们面前出丑,免得最后闹得不愉快。”
见大力士没能将鼎举起,项梁忍不住笑了,接着,力大无比的项羽缓缓走了过去。
项羽的两只手臂迅速将那尊重达千斤的鼎抬了起来,没过多久,他又将鼎放下后又再次举了起来。
项羽前后总共抬起了三次,就这样一举一放。
这便是项羽的第一个世界之最。简单来说,就是他的力量极为惊人,算得上是前所未有、后无来者吧,能够提起如此重的鼎,确实相当罕见。
即使在我们现在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能够做到这点的人依然屈指可数,从古至今都一直是凤毛麟角。
单兵作战无人可敌
从那以后,项羽便开启了他的征战生涯,也因此终于成为了当时战斗力最强的人。
首先,无论是项羽本人还是他所统领的楚军,在当时的世界中都是无可匹敌的存在。可以问问:“那时谁敢单挑项羽?”
“有多少军队能够在正面与项羽抗衡?”
从项羽的经历来看,他在战斗中总是处于杀敌的角色。如果有人能够对项羽造成伤害,那已经算得上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可以这么说,仅凭一个眼神,项羽便能令敌人战战兢兢,不敢轻举妄动,这样的情景在当时确实发生过。
当时,项羽与刘邦在广武对峙,刘邦真不愧是“大流氓”,他藏在城里不愿出战,还居高临下地在城墙上侮辱项羽的祖先。
项羽看到这种情况,也感到十分无奈:“如果你是个男人,就下来和我单挑,不要在那里啰嗦。”于是,他便派出了自己手下的力士。
刘邦同样不讲究武德,他迅速指派擅长射箭的楼烦将那个大力士射杀。
项羽派出了一位力大无比的勇士与敌人公平对决,没想到刘邦却暗中派人射冷箭。得知这一情况后,项羽怒不可遏,立刻提起武器,骑上战马直奔出发。
项羽在城墙下不停叫嚣,愤怒地注视着城上的敌人。看到这一幕,城墙上的士兵们不由得感到一阵寒意,连楼烦将也被吓得不轻,大家都不敢再开冷箭。
项羽不仅毫不畏惧敌人的冷箭,甚至仅凭一个眼神便令敌人感到恐惧。
如果在战场上遇到项羽,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避开他。否则,他的一枪下去,恐怕能从南方飞到北方。
虽然这样说有些过于夸大,但项羽的个人实力确实非常出色。每次作战时,他总是手持武器冲在最前方,边冲锋边高喊。
大家闭上眼睛,试着想象一下,如果你回到古代,化身为一名士兵。当你踏上战场,面对像项羽这样的英勇将领时,内心一定会感到无比的安心。
此外,个人的自信心和战斗力也将会获得显著提升。
因此,在那个时候,楚军作战时士气高涨。相比之下,刘邦他们的士兵往往是自己主动向前冲锋。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内心状态相当脆弱,因为缺少一个领袖来为他们提供安全感和鼓舞士气。
因此,汉军只能依靠战术才能击败楚军。如果不采用任何战术,两方仅凭武器在正面交锋,汉军又怎么可能战胜强大的楚军呢?
项羽对楚军的影响在于显著增强了己方的士气,同时让敌人感受到一种难以遏制的恐惧,这才是真正的“将”应具备的风范。
那边的首领带头奋勇向前,而我们这儿则只有小兵,士气的差距显而易见,因此可以说项羽是当时个人作战能力最强的人。
显然,单纯这样说可能说服力不足,例如彭城之战。在那场战役中,刘邦利用混乱,指挥约六十万兵力进攻楚国。
此时项羽正在外地镇压叛军,因此刘邦很容易就攻陷了楚国的都城。
项羽得知此事后,迅速带领三万人赶了回来。刘邦的庞大军队竟然没有能够阻挡项羽,他们的到来还导致刘邦各部队之间的混乱,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抗。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刘邦他们这么多人竟然被项羽围困了。
拥有三万士兵的项羽对六十万的刘邦说道:“你们要明白,你们已经被我们围住了。”这一幕确实很滑稽。
而且只包围一层的情况下,项羽立即命令士兵们将其包围三层。
还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那就是垓下之战的最后一役。
刘邦麾下的数十万大军包围了项羽,随后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场面,项羽带领八百骑兵成功突围,脱离了包围。
坦白说,即便有数十万大军,每个人只需随便吐一口唾沫,项羽也无法逃脱。
小小年纪就无敌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军的士兵简直像木偶一样。这也表明,刘邦能够掌控帝国绝非依赖士兵的战斗力,否则就不会发生后来的白登之围了。
项羽率领着这群骑兵逃到了乌江岸边。尽管队伍只剩下了二十八人,但他们依然重创了不少汉军。
因此,后人评价称当时项羽的军队几乎都是特种兵,而刘邦的士兵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通战士。
这也可以算是项羽的个人魅力,他凭借一己之力战胜了众多强敌。也许有人会觉得他最后输给刘邦实在太可惜了。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看,项羽并不是输给了刘邦,而是输给了自我。除了他自己,没人能够真正战胜项羽。
因此,有人提到:“项羽才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刘邦远未达到这个水平。”
除了这两个世界第一,项羽也是称霸者中最年轻的。
项羽去世时年仅30岁,此前他已成功消灭了大秦王朝,并在各地封立了诸侯。
此时,西楚霸王便应运而生。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凭借自身能力称王称霸的人,这样的成就也是极为罕见的。
项羽征战多年,很少遵从他人的意见,总是依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与之相比,刘邦的情况则大相径庭,他主要依赖于自己麾下的将领。如果手下们表现出色,刘邦也能因此受益;但如果他们不尽力,刘邦只能带着亲信偷偷逃跑。
与项羽相比,刘邦显得更加圆滑。项羽冲动鲁莽,而刘邦则擅长使用计策,甚至毫不犹豫地采取偷袭敌人这样的做法。
项羽一生正直无私,勇于表达真情,绝未做过刘邦所为的那些卑鄙行径,他的最终结局实在让人感到惋惜。
古代的霸主,项羽自称为第二,想必没有人敢自认是第一。
项羽虽然最终失败,但这场败局是他自己造成的。直到现在,他仍然受到后人的敬仰,而胜利者刘邦的名声却显得有些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