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逝,他留给后继者是一个版图日臻丰满、国力日益强盛的大唐。唐高宗李治继位后,继续进行唐朝的开拓事业。以前很多史家认为,唐高宗是“中庸之君”。其实这并不很公道,恰恰在唐高宗时期唐朝的版图才臻于极盛。
651年,原先被唐朝封为瑶池都督的西突厥人阿史那贺鲁趁着唐朝新老君主交替之际造反了。他打败了忠于唐朝的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自封为沙钵罗可汗,与唐朝为敌。
唐高宗一看:这是看我爹刚去世,瞧不起我是吗?我爹留下的那些能征善战的猛将可还大有人在。于是,652年、655年,唐高宗派梁建方、契苾何力和程知节分别两次征伐并打败阿史那贺鲁别部。
657年,西突厥爆发内乱,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为总指挥向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本部发动全面进攻。苏定方亲自率唐军和回鹘军从北路出击,西突厥将军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率突厥旧部从南路策应唐军。
在薛仁贵的建议下,唐军实施招抚策略,所到之处西域各部纷纷归降,一起加入讨伐阿史那贺鲁的序列。结果,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本部10万大军被唐军打败,斩首数万。之后,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率残部向西逃窜。唐军穷追不舍,最终于658年全歼沙钵罗残部,苏定方副将萧嗣业在石国活捉阿史那贺鲁,押入长安。659年,唐军斩西突厥真珠叶护可汗于双河,西突厥彻底灭亡。
西突厥灭亡后,其地归于唐朝,唐朝版图延伸至咸海。唐高宗在这里分置了昆凌都护府和濛池都护府,分别由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担任都护,统归于安西大都护府。
660年,新罗被百济欺负的不行了,向大唐发出求救。于是,唐高宗又派苏定方挂帅,水陆两路大军东征百济,北路出高句丽,南路渡海,新罗也出兵夹击百济。结果只用了不到一个月,苏定方就灭掉了百济,斩首万余。百济灭亡后,其土地被唐朝和新罗瓜分,唐朝在这里设立熊津都督府管辖。
之后,苏定方回国,熊津都督王文度又突然去世。百济残部大将鬼室福信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发动叛乱,拥立前王子扶余丰为百济王,并向倭国乞师,企图消灭唐军,复辟百济。唐高宗收到驻百济的唐将刘仁愿的求助信后,派60岁的文臣刘仁轨渡海平叛。
662年,倭国出兵攻打新罗,救援百济。但不久百济发生内讧,鬼室福信因功高盖主被杀,扶余丰又向倭国求救。于是,663年,刘仁轨率唐朝水军与百济、倭国联军在白江村口打了一仗,结果百济、倭国联军大败,百济复辟的企图失败,倭国陆军也撤兵回国。至此,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正面对决,以日本的惨败告终。
然而,就在唐朝征伐高句丽、百济和与倭国激战期间,659-663年吐蕃趁机发兵攻取了吐谷浑。其实,当时唐高宗面临西突厥、吐谷浑、高句丽和百济三个方向上的战略抉择。为了西域核心利益,西突厥必须打;为了超越隋朝,选择了打高句丽和百济;却唯独忽视了吐谷浑这个看起来“不重要”的方向。
后来的事实证明,忽视吐谷浑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吐蕃由此冲破了唐朝包围,获得了前出和补给基地,对安西、河西走廊和陇右造成了极大威胁。670年,当唐朝反应过来,想收复吐谷浑时却以失败告终,悔之晚矣。
除了吐蕃,唐朝西部还面临着另一大威胁,就是新兴的阿拉伯帝国。661年,灭了波斯萨珊帝国的阿拉伯帝国已经与唐朝接壤,不断骚扰唐朝边境,打了就抢、抢了就跑。
同时,亡国的波斯王子卑路斯在波斯东北坚持抗击阿拉伯军队,并向唐朝求援。为此,唐朝设立月氏都督府、波斯都督府,由卑路斯为波斯都督,二大都督府统归安西都护府管辖。662年,卑路斯又被封为波斯王。但是,唐朝暂时并不想与阿拉伯帝国发生大规模冲突,波斯王子复国的愿望最终破灭,于677年客死长安。
667年,唐高宗派薛仁贵攻打高句丽,大破之,斩首5万余。668年,唐高宗又派李勣攻打高句丽,斩首3万余。同时,新罗也东面策应唐军,攻打高句丽。最终,盘踞东北亚数百年的高句丽在各路大军的联合攻击下灭亡。高句丽灭亡后,唐朝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进行管辖。669年,瀚海都护府改名为安北都护府。
至此,唐朝的版图臻于极盛,西起咸海,东至日本海,北起北海,南至南海,面积达到前所未有的1200多万平方公里。只可惜这个极盛版图维持了不到三年。
670年,吐谷浑丢失的恶果终于显现,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安西都护府沦陷。同年,唐朝为了收复吐谷浑,与吐蕃发生大非川之战,结果以惨败告终。从此,吐蕃时不时的就攻陷西域诸州甚至进逼长安,使唐朝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
就在唐朝对西线与吐蕃作战之时,新罗从背后捅了一刀。高句丽和百济灭亡之后,新罗的野心暴露出来,倾全国之力不断夺取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土地,又煽动原高句丽和百济人的叛乱,最终于671年吞并唐朝在半岛上的飞地熊津都督府以及安东都护府治所平壤。至此,朝鲜半岛大部分都归于新罗。
之后,唐朝收复了西域和平壤,但是安东都护府的驻地不能放在平壤了,过于危险,不断内迁辽城州、平州。679年,交州都督府改置为安南都护府,东西南北四大都护府并立局面形成。
683年,一直患病的唐高宗去世,终年56岁。之后,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先后继位,但实权仍然掌握在太后武则天手里,可以随意废立皇帝。其实,在高宗还活着的时候,武则天就已经开始执政了,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唐高宗去世前后,原先归顺唐朝的东突厥在吐屯啜骨咄禄带领下反了,建立后突厥政权。
在后突厥越来越壮大的同时,686年,吐蕃又一次攻陷西域安西四镇,原西突厥别部突骑施人也反叛唐朝,占据西突厥故地。由于武则天专权,继李敬业扬州起兵失败后,唐太宗的子孙越王李贞和琅邪王李冲,害怕武则天会如吕后第二大肆屠戮宗室,也相约起兵造反,不过很快失败。
690年,武则天干脆废掉睿宗李旦,自立为帝,号“大周圣神皇帝”,改国号“唐”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和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当政之初朝廷大乱,但是还好没有祸及全国,社会仍然保持安定,经济和人口持续增长,颇有贞观遗风。但是,武周面对吐蕃、后突厥的强势一开始措手不及,丧地失土,使唐朝的版图大幅缩水,少了近一半。
692年,武则天派熟悉吐蕃的王孝杰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与阿史那忠节一起征讨吐蕃,收复了自670年以来数次被吐藩攻占的安西四镇,并建议武则天派3万精兵长期驻守西域,加强了安西都护府的统治。但之后王孝杰因败于吐蕃名将论钦陵,被贬为庶人。
696年,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给李尽忠改名“李尽灭”,派大军讨伐并大败之。李尽忠死后,其妻兄孙万荣继续领导叛军,侵占河北,切断了武周与辽东的陆路联系。697年,武则天重新启用王孝杰为清边道行军总管起兵17万讨伐契丹。然而不幸地是,王孝杰率先锋精兵在河北东硖石谷与契丹大军遭遇,发生激战,但因后援不至,以少敌多,王孝杰坠崖身亡,以死殉国。
后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幽州都督,力保契丹降将李楷固,与后突厥一起平定了继续反周的契丹势力,契丹余众及奚、霫两族都归附后突厥。
面对后突厥连年侵犯边境,武周则力不从心,只能处于被动防守态势。698年,后突厥进犯武周河北地区劫掠百姓数万人。武则天派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率10万大军征讨后突厥,后突厥见周军势大,退回漠北,周军追击不上无所获。之后,狄仁杰又被任命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安抚河北百姓,恢复生产。
705年,忠于唐王室的宰相张柬之等老臣组织羽林军发动神龙政变,逼迫年老多病的武则天退位,恢复唐朝国号,让唐中宗李显复辟登位。
然而,中宗李显在位仅5年就被想当“武则天第二”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正做美梦时,李旦之子李隆基率羽林军发动政变,处死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后,李隆基的姑妈太平公主拥立李旦登上皇位。
但是,太平公主也想当“武则天第二”,大肆扩张势力,并千方百计阻挠李隆基当上太子。712年,李旦不堪忍受公主党和太子党的勾心斗争,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之后,太平公主想谋害唐玄宗,不料事情败露,被唐玄宗赐死,余党被连根拔起。至此,唐朝朝廷终于步入了稳定期。
唐玄宗继位后,任用武则天留下的姚崇、宋璟等为相,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唐朝蒸蒸日上。到了730年,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全国物价低廉,人民生活富足,社会治安良好,科技文化事业也获得大发展,史称“开元盛世”。正如杜甫在诗中写到的那样: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
当然,唐玄宗不仅追求文治,也喜欢追求武功,开拓唐朝版图,主要表现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在东北地区,713年,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震国君主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以其所统辖之地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震国从此改称为渤海国,成为唐朝羁縻的忽汗州都督府所辖地区。渤海国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国力比较强盛,被《新唐书》称作海东盛国。
725年,唐玄宗在东北的伯力设黑水军,置黑水州都督府,用以管辖归顺唐朝的黑水靺鞨等部,并派人勘查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此外,唐朝还在东北设置室韦都督府管辖室韦各部;沿续松漠都督府,管辖契丹各部。
另外在北方草原地区,唐朝联合回鹘于745年消灭后突厥,册封回鹘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奉义王”,回鹘归附唐朝,重设安北都护府,但位置有所变动。
在西南地区,为了减轻吐蕃对西南地区的压力,736-738年,唐朝支持和帮助一直忠于自己的蒙舍诏,又称南诏,统一六诏,在洱海地区建立政权,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不过以上的所谓版图扩张多少都是羁縻性质的,唐玄宗时期真正的版图扩张是对吐蕃的战争,双方为了争夺军事要地石堡城,多次发生激战。749年,唐军将领哥舒翰率兵夺取石堡城,并改名为神武军。754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唐朝以石堡城为据点,收复了一部分吐蕃占据的原属唐朝的吐谷浑故土,使吐蕃在与唐朝的对抗当中处于劣势。
751年,唐朝安西军3万人在高仙芝带领下与阿拉伯帝国10万大军在西域发生怛逻斯之战,但因葛逻禄这个二五仔临阵倒戈,导致唐军腹背受敌,损失惨重,只有几千人逃回。不过这场战役对于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变化没有什么影响。高仙芝回来之后,本打算重整安西军与阿拉伯帝国再战,不料安史之乱爆发。
然而,唐玄宗后期好大喜功,使唐朝处于连年战争之中,军队伤亡重大,却开土甚微。唐玄宗时期的版图扩张相对于唐太宗、唐高宗时期来说,根本没有可比性,已经大幅缩水,也就略强于武周时期。
更加遗憾的是,唐玄宗晚年也开始昏庸起来,宠幸杨贵妃,委政李林甫,信任和提拔胡人边将安禄山,给节度使以军政、财政、民政大权,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了祸根。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地区各族大军15万余众发动叛乱,向着洛阳、长安杀奔而来。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陷洛阳和长安,安禄山称帝建立大燕,唐玄宗匆忙逃往蜀地避难,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继位。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759年,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又杀死安庆绪,自立为帝,继续叛乱,割据一方。761年,史思明又被长子史朝义所杀。763年,史朝义被唐军擒获,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
安史之乱的平定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张巡、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等将领之功,又因安史叛军内讧不断、将领投诚的因素,亦是借助回纥兵平叛的作用。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是其造成的后果是极其惨重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死亡700多万,彻底打断了唐朝的脊梁骨。
安史之乱期间,吐蕃趁机收复了石堡城等失地,唐朝先前所做的努力付诸东流。南诏也趁机攻打唐朝,占领剑南道南部大片土地。
安史之乱后,唐朝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内有藩镇割据四起,外有吐蕃、南诏的侵扰,可谓内忧外患不断。真是“成也玄宗,败也玄宗”。
由于唐朝大量能征善战的边军内调平叛,在安史之乱中消耗殆尽,吐蕃王朝又一次迎来了春天。至763年,吐蕃已经攻占了唐朝河、陇地区数十州,一度攻陷长安。
764年,吐蕃攻陷了凉州等地,将唐朝的版图切为两块,使西域成为一块飞地。此后十余年,吐蕃不断东侵和西扩,东部唐军只能依靠陇山苦苦支撑,西部唐军不断西退,被逼入绝路。
面对吐蕃、南诏的侵袭,唐朝也并不是毫无作为。779年,唐朝名将李晟在川南一带数次大破吐蕃、南诏联军,使其损失惨重,死伤八九万之多。别看唐朝的中央军不怎么样,唐朝的藩镇兵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783年,由于唐德宗处置不当,唐朝的地方藩镇接连发生叛乱,陇西节度使朱沘甚至占领长安,自立为帝,唐德宗只得逃亡奉天即陕西乾县,并遭到围攻。后在李晟援军杀至,唐德宗才得以解围。此后数十年间,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地方节度使稍有不满就造反,唐朝只能依靠节度使去平定节度使,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790年,吐蕃攻陷安西都护府诸州,西域被葛逻禄、回鹘和吐蕃瓜分。到794年,唐朝的西部国土全部丢失,大部分控制在吐蕃手里。到820年,辽东也被渤海国占领,唐朝的版图已与秦朝差不多,而且遍布大小藩镇,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就在唐朝日趋衰落之时,吐蕃王朝也发生内讧,日趋分裂。851-861年,沙州豪门首富张议潮率归义军驱逐吐蕃,平定温末,接连收复了沙州、瓜州、伊州、西州、甘州、兰州、肃州、岷州、河州、鄯州、廓州等11州,使唐朝西部版图有所恢复。张议潮被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成为唐朝在西部最后的坚守者。
859年后,在藩镇割据的同时,裘甫、庞勋、王仙芝、黄巢起义先后爆发。880年,黄巢起义军迂回大半个唐朝后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882年,唐军在收买黄巢部将朱温,加上借来沙陀贵族李克用的“黑衣军”后,才于884年平定黄巢之乱。
黄巢之乱后,唐朝的根基被彻底动摇,名存实亡,奄奄一息。884年,朱温因平乱有功被赐名朱全忠,封为东平王,后又于901年改封梁王,兼任四镇节度使,权倾朝野。此时,党项、六谷部、回鹘等崛起,切断了唐朝与归义军节度使的联系,归义军也无法控制甘、凉一带。
904年,朱全忠杀唐昭宗。907年,朱温朱全忠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拉开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跌宕起伏的唐王朝正式灭亡。
#暑期创作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