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这一地域的命名源远流长。在秦汉时期,它指的是崤山以东的地区,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与灵宝县的函谷关一同被称为“崤函”。秦朝时,统称为“山东六国”,指的是崤山以东。然而,从春秋至隋唐时期,山东范围逐渐扩大,包括太行山以东,覆盖了今天的河北省、山东省和部分河南省。这也是如今“山东省”名称的由来。虽然由于行政区划的变迁,山东省和山西省之间隔了一个河北省,但山东的“山”确实源自“太行山”。
明代是山东省正式成为行政区划的开始。在明代设立的“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中,山东除了今天的山东省外,还包括了辽东。到了清朝,该布政使司演变为“省”,山东省的名称由此沿用至今,省会自明代起就一直是济南。
众所周知,山东省被誉为“齐鲁大地”,这源于春秋时期,在今天的山东省主要有两个诸侯国,即齐国和鲁国。齐国的国都是临淄,而鲁国的国都是曲阜。临淄现今是山东淄博市的一个区,昔日则是东方大都会。在汉代,临淄的政治地位与长安、洛阳、邯郸、宛(今南阳)、成都齐名,显示了其重要性。然而,西晋时期后,临淄失去了山东的政治中心地位,政府三级重新搬迁至青州。
曲阜在公元前249年失去国都地位,但作为孔子的故里,却因此而闻名于世。这是山东省历史中的一个关键时刻。
现代山东的政治中心何时迁至济南呢?这一变迁发生在我国政治重心东移的背景下。唐朝之后,长安、洛阳不再是全国政治中心,而南北关系变得更为重要。山东因其位于大运河的动脉位置上,连接政治和经济重心,因而地位举足轻重。1368年,朱元璋北伐攻占山东,成为大都的南面屏障。1399年的“靖难之役”中,山东成为金陵的北面屏障。这两次战争彰显了山东在南北争衡中的关键地位。
济南的名字起源于汉代,位于济水之南,南依泰山,北阻黄河,战略地位显要。随着铁路的出现,济南成为京沪线的交通要冲,地位更为显赫。
总的来说,山东省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中国历史中政治中心的迁移,从秦汉时期的崤山东地到明代的济南。这个过程中,山东在南北争衡和政治变迁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