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最为混乱的一段历史了。
自从八王之乱以后,大一统的西晋王朝顷刻间走向了覆灭的末路。
北方的胡族趁机南下入侵中原,给华夏土地上的汉人带来了“五胡乱华”的黑暗和惨痛。
从此之后,中华大地开始陷入将近300年的动乱分裂的时代。
频繁的战乱让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然而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碰撞。
在这一时期,古典文学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之后数百年的变化趋势。
而随着割据政权带来的波动,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局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文学的发展。
比如代表官僚向皇帝进言的“奏事文”,在这一时期便有着极为鲜明的展现。
随时代而变化的奏事方式
古代当中的“奏事”大多包含三种含义。
第一是向皇帝陈述事情。
“时诸奏事及公卿较议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辄分解趣理,各得其情。”——《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
第二是向皇帝奏陈的事情。
“宦者辄从輼凉车中可其奏事。”——《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三是向丞相陈述事情。
“魏丞相‘相者’,济阴人也。以文吏至丞相。其人好武,皆令诸吏带剑,带剑前奏事。”——《史记·张丞相列传》
仅仅从这里就能够看出,在封建社会早期,皇权和相权之间的斗争还是较为激烈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奏事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汉唐时期,朝堂之上的三公宰相坐而论道,不管是向皇帝启奏国事,还是同僚之间奏论政事,都是有座位能够坐在椅子上进行。
而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要求大臣们在向皇帝启奏政事的时候要站着汇报。
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更是设置了“省院台大臣奏闻,一律下跪”的条例。
只有个别得到特许的人才能得到“赐座”的待遇,否则一律跪着说话。
从奏事的方式演变中就可以分析出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发展趋势。
奏事方式在不断变化,其呈现形式自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商周时期,大臣向上司或者君主进言,只需要通过语言进行阐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慢慢开始出现了竹简奏文的形式。
到了汉朝之后,随着国家的统一,政局开始稳定下来,这种奏文的要求也越来越规范,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应用型的文学形式。
那便是“奏事文”。
而在文化激烈碰撞、文学发展极为猛烈的南北朝,“奏事文”也产生了较为独特的变化。
人才辈出推动奏事文学
早在魏晋时期,奏事文学就初现萌芽。
当时以曹操、曹植父子为代表,创作了包括《修学令》、《选举令》、《魏主奏事》、《典论·论文》等诸多兼具政治文学的佳作。
后来依附于曹魏的名士陈琳、阮瑜等人,又利用自己的文采将这种文学形式的影响扩大。
使其流传于后世之中。
南北朝时期,华夏大地分裂为许多割据政权。
北方被民风彪悍的胡族所占据,汉人“衣冠南渡”前往山水秀丽的南方发展。
在不同的环境对于文学自然有着不同的体会。
南方文人面对着秀丽的风景,在文章创作上更加追求华丽精致的形式美。
这种追求在诗、赋、文等各种文学创作中都有所体现,也映衬到了日常应用的奏事文当中。
南朝奏事文的变化兴起于刘宋时期。
刘宋创立的时候,由于战乱的影响,政局频繁的变动,使得文人在文章创作时,喜欢夹杂一些个人的感慨和情绪。
这让原本属于实用主义的奏事文开始融合浪漫主义。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为刘宋开国功臣
傅亮
。
其著有《演慎论》《感物赋》等文章,《隋书·经籍志》则载其有《傅亮集》三十一卷流传。
《诗品》评傅亮之诗:
“季友文,余常忽而不察。今沈特进撰诗,载其数首,亦复平美。”
由于傅亮博览群书,善于灵活运用历史典故,所以能够轻易赋予奏事文抒情特质。
这让他的文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许梿对此叹赏不已:
“以深婉之思,写悲凉之态,低回百折,直令人一读一击节也。”
傅亮之后,南朝又出现了
任昉、徐陵
等大家。
任昉擅长将诗文当中的声律糅杂进文章当中,形成音韵和谐、铿锵有力的声律行文。
而在撰写奏事文的时候,任昉又以傅亮当做榜样,喜欢融合一些典故。(“尤长为笔,颇慕傅亮”——《南史·任昉传》)
这再次推动了奏事文的艺术性发展,使其逐渐与南北朝时期所盛行的“骈文”联系了起来。
到了梁陈两朝的时候,南北朝的文学达到了一个完全成熟的阶段。
当时的文学大家徐陵,将前朝所流传下来的行文手法加以整理,把骈文的用典、声律、辞藻、对偶等技法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承宫体新变之风,故文笔仍侧重轻蒨,而时以新意出之”
其所创作的奏事文《劝进元帝表》,成为了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一个经典之作。
秀丽的风景搭配汉族士人的风雅,使得南朝文坛人才济济,而民族融合剧烈、胡风与汉风杂糅的北朝也不遑多让。
从北魏开始,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统治,北朝逐渐重视汉族文化。
相比于南朝的秀气,北朝奏事文在骈体化发展的时候,典雅中又不乏粗狂豪迈之意。
这让北朝的奏事文逐渐有了“新奇”之韵味。骈体奏事文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到了各个阶层。
滕王宇文逌在《庾信集序》中评价南北朝最后一位骈文大家庾信的时候说道:
“齿虽耆旧,文更新奇。才子词人,莫不师教;王公名贵,尽为虚襟。”
由此可见,当时就连王公贵族,都十分痴迷于这种文学形式。
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骈体奏事文在南北朝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对后世文学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隋朝完成统一之后,奏事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启用着这种形式。
北周时期担任过中书舍人的李谔,在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曾经写过一篇《上隋高祖革文华书》,建议隋文帝对奏事文这种政治类的实用性文学进行改革。
隋文帝接受了李谔的建议,修改了南北朝时期文章中所负有的华绮之意,使其重新贴合实用性方面。
不过在总体上,仍然是追求骈体的形式。
后来到了唐朝,韩愈、李商隐、柳宗元等文学大家同样对骈体奏事文倍加推崇。
其先后创作了《为韦相公让官表》、《为裴相公让官表》、《为柳公绰谢表》等流传于世的佳作。
而继承于令狐楚的李商隐,更是当时将骈体文学运用到极致的文学宗师。
甚至在文章创作方面,李商隐的能力超过了他自己的诗文水平。
据传,只要李商隐下笔开始撰写骈体文,中途决不会停息片刻,洋洋洒洒一笔而成,挥毫之间便是传世经典。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休。”
在盛唐百花齐放的文学界,骈体奏事文的影响瞬间扩张开来,如今流传下来的许多唐诗当中,都能够看到南北朝骈体文学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