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十,距离元宵越来越近了,年就快过完了,今天咱就来盘点下各个朝代是如何过春节的。
据史料记载,春节在先秦时期就已具雏形。
在这个时期,春节被称为 “上日”“元日” 等。
人们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的描述。
意思是说,大伙聚在一起,喝着成对的美酒,宰杀肥美的羔羊。然后一同登上那宽敞的公堂,高高举起牛角杯,齐声高呼万寿无疆!
可见当时人们在春节期间会相聚饮酒,宰杀羔羊,共同庆祝。
02 秦汉时期
到了秦汉时期,春节的日期逐渐固定下来。
秦朝以十月为岁首,汉朝则采用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
在这个时期,春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进行祭祀祖先、驱邪避灾等活动。
据《后汉书》记载,“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其仪: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百官贺正月。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举觞御坐前。司空奉羹,大司农奉饭,奏食举之乐。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
也就是说,每年正月初一,皇帝要举行大朝会接受群臣朝贺。
朝会的仪式如下:夜漏还没滴完七刻的时候,钟声响起,开始接受朝贺。百官进宫祝贺新年。
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上殿,向皇帝高呼万岁。
然后在皇帝御座前举杯敬酒。
接着,司空进献肉羹,大司农进献饭食,同时奏响进食时的音乐。之后,百官接受皇帝赏赐,一同宴饮,殿中奏响盛大的音乐。
可见当时皇帝和百官在春节期间都要起个大早进宫互相祝贺新年,而且还有丰盛的宴席和音乐表演。
0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春节的习俗在继承秦汉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在春节期间贴春联、挂桃符,以驱邪避灾。
据《晋书・礼志上》记载,“魏明帝青龙元年,诏群臣议祀宗庙礼仪,尚书卢毓奏曰:‘今之正月,古之元日也。今之正朔,古之正月也。正朔者,一岁之始也。王者受命于天,必改正朔,易服色,以应天统。”
意思是说,魏明帝青龙元年,明帝下诏让群臣商议祭祀宗庙的礼仪。尚书卢毓上奏说:“现在的正月,就是古代的元日。如今的正月初一,等同于古代的正月。所谓正朔,就是一年的开始。君王接受天命统治天下,必定要更改正朔,变换所崇尚的服色,以此顺应天命。”
可见当时人们已经非常重视春节这个节日,并且将其与国家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
04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春节的庆祝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春节不仅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也是一个社交和娱乐的节日。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举行各种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活动。
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元正、冬至,大朝会,陈乐设庭,如元会之仪。皇帝服衮冕,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中书令、侍中以下夹侍,太仆奉车,千牛将军执刀陪乘。至太极殿,南面坐。皇太子以下王公百官入就列位。典仪赞拜,在位皆再拜。中书令承旨宣制,在位皆再拜。侍中进御座前,北面跪奏称:‘具官臣某言,请延诸王公等升殿。’俯伏,兴。侍中承旨称:‘制曰可。’侍中退,复位。典仪赞拜,在位皆再拜。皇太子以下王公百官以次升殿,各就座。太乐令引乐作,九成止。”
也就是说,正月初一和冬至这两个日子,要举行盛大的朝会,在庭院中陈设乐器,其仪式如同元旦朝会的礼仪。
皇帝身着绣有龙纹的礼服、头戴冕冠,乘坐御舆出行,曲盖和直盖的华盖相随,警卫清道、侍从护卫都依照平常的仪式进行。
中书令、侍中以下官员在两旁侍奉,太仆进奉车辆,千牛将军手持长刀陪乘。
皇帝到达太极殿后,面向南方就座。
皇太子以及王公百官依次进入殿内,各就各位。
典仪官高呼行礼,在场众人都行两次叩拜之礼。中书令秉承皇帝旨意宣读诏令,在场众人再次行两次叩拜之礼。
侍中走到皇帝御座前,面朝北跪着上奏说:“担任某官职的臣子某某启奏,请皇上恩准各位王公等上殿。”
说完伏地叩拜,然后起身。
侍中又秉承皇帝旨意说:“皇帝下令,准奏。” 侍中退回原位。
典仪官高呼行礼,在场众人又行两次叩拜之礼。皇太子以下的王公百官按顺序上殿,各自入座。太乐令带领乐队奏响音乐,演奏九次后停止。
可见当时的春节大朝会非常隆重,皇帝和王公百官都会参加,并且还有音乐表演和礼仪程序。
05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春节的习俗更加丰富多彩。
在这个时期,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向晚,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至寒食、冬至三日亦如此。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
翻译过来就是说,正月初一春节,开封府开放关扑活动,为期三天。
从一大清早开始,不论官员还是百姓,都互相登门祝贺新年。
大街小巷里,人们叫卖着食物、日用器具、水果、柴炭等各类物品,同时吆喝着进行关扑游戏。
像马行街、潘楼街,州城东边宋门外,州城西边梁门外的大道,州城北边封丘门外,以及州城南边一带,都搭建起了彩色的棚子,摆满了帽子、梳子、珍珠、翡翠、头饰、衣服、花朵、领巾、靴子、鞋子以及各种好玩的物件。
其间还错落分布着舞场和歌馆,车马往来如穿梭一般热闹。
到了傍晚,富贵人家的女子也尽情地出来观赏游玩、参与关扑赌博,进入场地观看表演,到店铺中饮酒吃饭,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风气,大家都见怪不怪。
不仅春节如此,到寒食节、冬至时的三天,也是这般热闹景象。即便是家境贫寒的普通百姓,也一定会穿上干净的新衣,相互举杯敬酒,共贺节日。
可见当时的春节非常热闹,人们会在街头巷尾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而且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
06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春节的习俗基本定型。
在这个时期,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贴春联、挂年画、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活动。
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趋朝,贺元旦也。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
也就是说除夕的夜晚,当子夜刚刚来临,门外的火炬光彩夺目,交相辉映,佩戴在马上的玉珂也叮当作响。
一顶顶轿子簇拥在一起,一辆辆马车络绎不绝。此时,百官都忙着赶往朝廷,去恭贺元旦佳节。
耳边传来的爆竹声,犹如波涛汹涌、雷声轰鸣,整个朝野上下,处处都能听到,而且彻夜响个不停。
可见当时的春节非常热闹,人们会在除夕之夜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并且在新年第一天会早早起床,去朝廷拜年。
结语: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历经千年的传承和演变,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各个朝代春节习俗的探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传承和发扬春节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