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从眼里,王爷应该是一个养尊处优的身份,既不需要像皇帝那样辛苦操劳,又可以享受无尽的荣耀和财富。然而并不是每个朝代的王爷都如此幸福,比如明朝的王爷,几乎可以称为“高级囚徒”,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从一出生,就被圈养在自己的封地上,无事不可踏出半步,和今天的“软禁”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王爷,就算拥有再多的财富,又有什么意义呢?
明朝的王爷们被禁锢得很厉害,原因与明朝前期的两次小宗取代大宗事件有关。
第一次就是著名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成功地击败正统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夺得帝位。
数代之后,土木堡之变又再次上演小宗取代大宗的故事,不过这一次朱祁镇运气好,被囚十几年后还能回来再次称帝,成功地将皇位又从小宗手中夺回。
这两次事件,对大明的藩王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皇帝身为大宗,担心小宗的藩王们危及帝位,就不得不限制他们的权力,并不停地削弱他们的实力,以至于让藩王们变成了奇葩的“高级囚徒”。
到了后期,明朝的那些王爷们,甚至连进京面圣的机会都没有了。比如先帝的儿子,一旦被分封出去,就意味着与自己仍然活着的母亲永别,因为他们只要一之国,就再也无法回京了,而他们的母亲,作为后妃,自然又是无法出宫的。
明朝不让王爷进京,清朝则不让王爷出京
明朝的藩王制度可以说是奇葩,有意思的是,紧接而后的清朝,也同样有着奇葩的藩王制度。清朝的王爷与明朝的王爷正好相反,不是不能回京,而是不得出京。
所以清朝时期,整个北京城到处都是王府,大街上随便来一队车马,可能就是某某王爷。由于王爷们身处京城,也就有更多的机会见到皇帝,其中的一些,就会被皇帝任命重要职务,故而清朝经常会有亲王辅政。比如晚清的恭亲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清朝的特殊藩王制度,究竟因何而起?
明朝藩王制度的成因,开头已经分析过了。那么清朝的这种奇葩藩王制度,又是因何而起呢?这恐怕与满清外族统治的现状有关。明朝帝王最担心的事,就是王爷造反,可清朝却没有太多这方面的顾虑。
因为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而天下子民则以汉族居多,让一帮汉族人死心塌地地跟随一位异族藩王造反,是不太可能的事。故而在防范藩王方面,清朝就会相对放松警惕,反倒是防汉,才是它的主旋律。
明清迥异的藩王制度,究竟哪一种更好?
两朝完全不同的藩王制度,从结果上来说,究竟哪一种更好呢?很显然,是清朝的更好一些。明末之时,由于藩王们都被禁锢在自己的封地上,以至于被民间义军以及清军大肆屠杀。而且由于明朝的王爷养尊处优,没有从政经历,见识短浅,关键时候也没法被扶起来重振朝纲。所以南明小朝廷,就一直没有起色。
可以说,大明的迅速灭亡,就多少与它那奇葩的藩王制度有关系。否则的话,以明末十多万宗室的存在,出一两个刘秀般的人物,恐怕亦非难事吧。如果是那样,明朝是否又可再续几百年呢?
相比之下,清朝行将就木的时候,就有宗室站出来把持朝政,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位恭亲王。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即便皇帝失势,天下大权也不容易旁落到外姓手中,仍然还是爱新觉罗家的。
事实上,宗室藩王们的参政,对于皇权来说,还等于是起到了拱卫的作用,天下有变之时,皇帝也敢放心地将军权交给他们,一来他们是自家人,二来这些人的家人也都留在京城,相当于人质。
当然了,说清朝的藩王制度优于明朝,也不等于说这套制度就是好的,否则的话,岂非应该延续到今天?
社会在发展,古代的那一套以血缘传承为基础的统治制度,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就算清朝的藩王们对皇权的拱卫之力再大,也无法保证满清的统治持久地延续下去。
事实上,就算宗室内部,“看空”大清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前些年名噪一时的“庆亲王”,不就将自己的财产拼命地往国外转移吗,甚至还被评为晚清第一“裸官”。如果他真得看好大清王朝,又何必这样做呢?
参考资料:
《清史稿》《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