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繇(151-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人(今河南长葛市)。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书法家。锺繇出身颍川钟氏。东汉时期,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封东武亭侯。后得到掌权的丞相曹操的信任,出任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被比为萧何。累迁前军师。曹操受封魏王时,任魏国大理卿、相国等职。曹魏建立后,拜廷尉卿,再迁升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明帝时晋升太傅,封定陵县侯,人称“锺太傅”,太和四年(230年)锺繇去世。锺繇书法学习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他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书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楷书笔法与结体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有“正书之祖”之誉。锺繇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又与王羲之并称“钟王”(摘录于百度)。
唐代柳公权中堂楷书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人(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唐中期官员、书法家、诗人。柳公权出身河东柳氏,为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状元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累官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世称“柳少师”。晚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享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柳公权工于辞赋,擅长书法。其书初学王羲之,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以楷书著称,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摘录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