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个充满魔幻的国家,而古印度的孔雀王朝,也留下了许多未知和历史。
这个始建于公元前的奴隶制王朝,对整个印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这个王朝的灭亡,完美的诠释了何谓“盛极必衰”的原理。
关于孔雀王朝的灭亡,在归纳原因上,有以下几个重点因素:阿育王之死、王子分权割裂、涣散的人心、臣子夺权和经济命脉被掐喉。
1、阿育王之死
阿育王被许多人誉为“印度最伟大的帝王”,这一英勇的称谓在前,足可见他在整个古印度历史的影响力。
这样的帝王,对于孔雀王朝而言,是最大的幸运,而他的死亡,则成为了孔雀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阿育王在位期间,扩张了整个王朝的版图,他英勇的征服了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关于他的政绩,不胜枚举,他也成功让印度的佛教,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但这样的帝王,并不仁慈,相反,为了自己的政权,他曾经四处征战,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兄长。
大约在公元前261年左右,阿育王征服了羯陵伽国。
短短一句话的功绩,但换来的是15万人被俘虏,10万人被杀死,以及死亡之人数十万计算。
而在这场战役当中,阿育王浩浩荡荡率领了100000步兵,50000骑兵,以及400架战车和500头战斗所用的大象。
这样的伤亡背后,是阿育王的丰功伟绩,以及之后的统一了迈索尔地区之外的印度全境。
作为他的孩子们,在这样能力卓越的父亲手下,只有妥协和屈从,才是唯一的出路。
世间英才少有,阿育王可以有能力掌握如此庞大的国家,但在公元前232年,其辉煌的一生,终于走到了尽头,属于阿育王的时代,彻底落幕。
帝王更迭,本来是正常的权利交接,但阿育王死后,那些担任着各个要职的儿子们,心思就活泛起来了。
对于王权,觊觎的人何止一二,所以,在阿育王死后,时任西北地区总督的阿育王之子的心思,便很好猜测了。
其实,盛大的孔雀王朝背后,有太多的隐患,幅员辽阔的背面,就是鞭策莫急。
一个靠着四处征战统一起来的王朝,背后是旧邦实力的盘踞和蛰伏,以及新型势力的野心和谋划。
2、王子分权割裂
一个国家,由整体走向毁灭,自然少不了地方势力的割裂。
阿育王死后,他的儿子们,开始了自己的如意算盘。
他的两个儿子迅速做出了反应,于是,就有了北印度东、西两部分的分裂统治。
那么,睿智的阿育王难道没有预料到这个局面?或许未必。
可是,当时的阿育王已经没有更好的王权属意人选。
关于这段历史,其实我国的也是有记载的。
阿育王一开始定立的太子,名唤鸠那罗,对于这个儿子,他是寄予了厚望的。
只可惜,这位太子容貌俊秀,导致阿育王的第一夫人征沙落起多对其生出色心,太子自然是不愿做出如此有违伦常的事情的。
为了报复鸠那罗,征沙落起多就起了挑唆之心,用尽办法让阿育王同意了太子去征讨别国的叛乱。
远离阿育王之后,鸠那罗根本不是第一夫人的对手,然后就有了下令夺去其双目的“惊奇操作”,而被夺了双目之后,鸠那罗一路刘旺又回到了王城,夜夜击打着箜篌悲伤叹息。
最后,阿育王发现了真相,征沙落起多得到了惩罚,但鸠那罗的眼睛,已经无力回天。
太子没了,阿育王最终选择被王位传给了孙子达沙拉沙。
这令阿育王其他的子嗣感到不满,偌大的王朝,越过了儿子,传到了孙辈手中,并且,这位帝王十分短寿,公元前232年即位,公元前224年就过世了。
达沙拉沙过世之后,鸠那罗的儿子三钵罗底登上了王位,但这个孙子,注定是没有爷爷阿育王的能力的,这个孔雀王朝的分裂,已成定局。
而且,一个国家的强大,必然因素之一就是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政权,可在阿育王之后的几任国王,在位时间都不长。
短则两年,长则十三年,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这样频繁的统治者更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3、涣散的人心
阿育王的四处征战虽然让其统一了大部分的印度,但实际上,印度一直存在一个问题——相对独立。
所谓的相对独立,是指各地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独立性,这样的独立性,到如今的印度,还是有很深的痕迹。
包括宗教信仰在内,如今的印度也是不胜枚举的。
而一个靠武力碾压才得以统一的王朝版图,内里的独立性,自然是更加强大的。
没有足够的归属感,很多被征服的人心中并不认为自己就属于孔雀王朝,人心的涣散,也成了后期割裂的开始。
无法把彼此作为一个整体,也就酿成了最终的结果。
公元前230年,在阿育王死后的两年,位于孔雀王朝南部的安度罗宣布独立。
这片区域本来就出于一个半独立的状态当中,而当他们视为强敌的阿育王死后,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于是,纷争开始。
4、臣子夺权
孔雀王朝的政权,并没有因为这些而彻底没落,在阿育王之后,几轮王位交叠,还是统治了将近五十年。
只是这将近五十年的岁月当中,孔雀王朝内战不断,而阿育王打下的江山,最终他们也只能勉强守住包括恒河在内的小部分地区。
这段时间内,相对较为稳定的政权,竟然处在印度的次大陆南端地区,因为那里有阿育王未曾征服的国家存在。
几经轮转,那个强盛一时,令周遭闻之色变的孔雀王朝,已经沦为一副空壳子。
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任国王布利哈德罗陀继位,他没能享受太多的荣华富贵。
在两年后,作为孔雀王朝部将的普士亚密多罗·巽伽谋朝篡位,杀死了这位末代国王。
就此,孔雀王朝彻底覆灭,普士亚密多罗·巽伽建立了巽伽王朝。
而这个王朝,经历了112年的统治,最终也成为历史。
5、经济命脉被掐喉
其实,孔雀王朝的覆灭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问题,肯定与经济挂钩。
孔雀王朝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准参差不齐,阿育王之后,频繁的王位更迭让整个帝国缺少一个长期统一的基础,也逐渐形成了松散的帝国。
无法有利的监管调度,但索取从未曾停止,这就好比只知道索取,但没有付出,注定自然是供给枯竭的。
相对独立的地区治理背景前提下,又有整个孔雀王朝的经济政策在前面“掌舵”,过多和过于死板的控制、管理,也严重的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经济产出出现问题,但供求上从没停止。
作为一个武力统治作为开山基石的国家,整个王朝对于军事开支的需求,是非常高昂的,加之为了管理这个庞大国家所产生的臃肿的管理机构的费用,经年累月,自然就超过了国力的实际承受范围。
不过,对于军事的掌控,孔雀王朝是继承先辈的;根据罗马史家普林尼的记载,作为孔雀王朝开过皇帝的旃陀罗笈多统治时期,整个王朝已经有600000步兵,30000骑兵,9000头战斗大象,依旧运输部队和水师六个。
至于这个国家的管理机构有多么臃肿,一个最简单直观的数据,孔雀王朝的管理中,是由中央官员管理城市,地方官员管理农村,而仅仅是这样的管理,也拥有着庞大的机构,仅仅是高级官员就有32种类之多。
国力不够,作为统治者“薅羊毛”的对象就成为了被统治者们。
人民承受着巨大的税赋压力,日日耕作也只是为了让上层的统治者“吸血”。
但这并不足以填报孔雀王朝统治者们的胃口,所以到了后期,就出现了大量的印刷货币,这样造成的结果,显而易见——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整个孔雀王朝的经济,已经处在了一个崩溃的节点,民不聊生的背后,是无数涌现后被放大的矛盾。
但这一切,在孔雀王朝的统治者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他们全身心的喜悦并欣赏着自己的“强大王国”,却始终忽视了一套高强度的中央集权官僚统治制度下的弊端,早就暴露无遗。
权利过度集中在君王手上,最后的结果,就是毁灭。
当然,这绝不是全部。
其实,孔雀王朝的强大,和古代丝绸之路,有着莫大的关联。
华氏城作为孔雀王朝的都城,在整个王朝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这座王城的西北方位,有一条通往古代丝绸之路的关键商道。
作为佐证,在2009年的事实,成都曾经收到了一批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钱币。
而孔雀王朝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地理位置,在当时也注定了它连接亚欧大陆的关键性作用。
兴,源于古代丝绸之路;亡,也和它有着密切的关联。
根据现有的关于孔雀王朝的记载,其实当时对于商品出售就已经有了非常严格的监督,而海外贸易,更是由国家直接经营。
孔雀王朝当时即刑的贷款年利率,公认的数值是15%,如果涉及到了长途海运这些不够稳定安全的情况的话,就高达60%,这样可怕却没有管制的贷款利率,对于经济,必然产生阻碍。
而中亚这片土地的纷争,始终频繁,所以,连带着这条重要的商道,也被战火影响。
最终,这条商道因为战乱彻底被阻绝,孔雀王朝最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随之消失。
被掐住了经济咽喉的孔雀王朝,灭亡成为了必然。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国家财政吃紧,后续的统治昏聩,民不聊生,都造成了最终的覆灭结局。
参考文献:
林葳,达日玛扎布编著. 你不可不知的2500条历史常识[M]. 2011
培伦主编;高兴等撰稿,印度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03,第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