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10:李广(下)
李广-- 飞将军的觉悟(下)
汉武帝主动出击
武帝登基,宣示要把战策改成主动出击(野战、游击战)。李广早就习惯守城(防御战)了,现在年过半百,没办法适应大幅度的调整。
他已经捍卫同胞四十年,本来可以急流勇退、申请退休的,后人会多么感激啊。但「拼命三郎」怎么甘心在几次迷路、受罚的状况下,为作战生涯划下屈辱的休止符呢?
而且英雄没有退休的权利,国家的大患还没根除,捍卫同胞舍我其谁。他继续担负起这份天职-- 生命的最后一个节拍应该是胜利,起码也是战死。
李广也确实兢兢业业、把身心维持在最佳状态。六十岁那年寡不敌众,部队溃散了。单于久仰飞将军的威名,下令活抓。李广受伤了,匈奴战士为他敷药包扎,把他放在两匹马当中的绳编吊床上,准备运送到单于大营。
平躺十几里路,力气逐渐恢复了。李广瞄准身边的马背,纵身跳上去,摘掉匈奴骑士的弓箭,把他推下去,策马扬鞭向南方奔驰。几百个匈奴骑兵在惊讶之下石化了,不过很快回过神,紧紧地追赶。
李广在马上射杀追兵,摆脱了那批年轻人。沿路收集残余的战士,回京师报到。
调到东路
卫青、霍去病大举出征匈奴,李广几次请求随行。武帝认为他已经六十多岁,而且曾经几次迷路或落后,没有答应。最后拗不过了,勉强任命他当前将军,但私下命令卫青把他调成侧翼。
李广被调到东路,声嘶力竭地向卫青申请:「我的部队是前锋,大将军却把我迁调到东路。我从年纪轻轻就跟匈奴作战,现在终于靠近单于了,愿意当前锋,死在单于面前。」
卫青感触很深,也能体会老将军的心情;然而这场决战关系汉匈的成败和同胞的命运,怎能考虑个人的际遇或想法呢?他咬咬牙,拒绝了李广的请求。
卫青替李广规划的任务是,从东路攻击匈奴右翼。如果火力太猛,就赶紧走避;如果能胜任,就牵制甚至消灭它,并且阻挡援军。这项任务可进可退,压力不顶沉重,却同样能杀敌建功,对大战造成全面性的影响。
失去最后的机会
李广自认为不受重用,因此心情涣散,又不懂得跟向导配合,果然在沙漠里迷路了。大战结束之后,卫青没有责备他,只派长史送去干粮和酒食,并且询问迷路的原因和经过,李广拒绝回答。
长史催促李广的幕府人员,去大将军处听候传讯,李广不答应:「部属没有犯错,是我一个人的过失。」
迷路这种失误并不构成死罪,顶多贬成平民。然而这应该是老将军的最后一战了,匈奴畏惧的「飞将军」不能在沙场牺牲,终局反而得负分,走进失败和处罚。
李广认为卫青恶意打压他,愤然告诉部下:「我跟匈奴作战七十几次,现在有幸直接挑战单于,大将军却把我调到遥远而迂回的东路,果然迷路了。天意要灭亡我啊!我已经六十几岁,没办法面对那些刀笔小吏。」说完就拔刀自刎。
老将军用死向命运、向不公平抗议。全体部属痛哭起来,百姓也难过地叹气。
飞将军的觉悟
空有才干和努力,却落到这种下场,真是天地不仁哪。李广在临终昏昏沉沉地做了一个梦-- 他气呼呼地往下冲,地府门口冒出一股火焰,差点把他烫伤。那种灼热跟他心里的怒火一模一样。
李广开始沈思。老子李耳的后人渐渐失去那份开阔,不能大鹏展翅、跟造物同游,反倒陷进形式主义的狭隘,以为优秀必须用胜利、出人头地来证明。他终身跟人争、跟老天争,渴望能出人头地,是不是搞错了?
李广经过一生的奋斗和挫折,在临终这场梦里,找回老子的开放-- 他的名字叫广(宽阔),真正的宽阔能超越个人的层次,为同胞谋求利益,这才是人生的正道啊!何必争强好胜、自认为是大英雄呢?只要在机会(任务)出现时当仁不让就行了。
李广的怒气消散了,整个人轻松下来,往天上腾升。
人生像战场
你放不下分数或业绩,得高分惧高,得低分有点自卑?李广终身豁出命追逐「结果」,最后发现成功的定义不在结果,而在内涵-- 活得踏不踏实、诚不诚恳?内在质量是不是出现突破了?在一次次竞争里,有没有培养出耐力、应变和情绪管理能力?
李广努力一辈子,虽然得到最坏的结果(形式),但最后终于掌握重点,靠近了智慧和力量的源头(实质)。
霍去病复仇
李敢在霍去病麾下担任副将,决定豁出性命为父亲报仇。但他绝不能杀人,株连整个家族;他动手打伤卫青,这举动只会让他自己丧命罢了。
卫青当初基于整体考虑,剥夺了李广的机会。他能体谅李敢,因此没有追究,也严禁左右走漏风声。
霍去病崇拜舅舅;他静静等候了一整年,李敢始终没有后悔或道歉。因此霍去病在随同汉武帝去甘泉宫狩猎那天,当众把李敢射死,为舅舅报仇。
汉武帝
霍去病和李敢都光明磊落,不愿意秘密地报仇或掩饰什么。但武帝告诉在场的人:「李敢是被一头鹿撞死的,不要随便讲话!」霍去病在离开甘泉宫之后病倒了,一年后离开人世。
李敢的觉悟
李敢在奄奄一息当中觉悟了。他是个敢作敢当的人,然而个人的勇敢容易流于肤浅或冲动;反复地报复来、报复去,怎能有大作为呢?真正的勇敢能超越个人的层次,为同胞谋求利益。
李敢的心情平静下来了。他想,去天上应该能拜见父亲,继续为同胞拼搏吧。希望能训练一批顶级射手,而且要独立作战,说什么都不跟卫青他们混和编组!
上帝主持公道
李广求好心切、求胜心切,终身跟自己、跟人、跟命运拼搏;但目的只在捍卫同胞,为他们除害。他争取的不是利益,而是同胞的休养生息。即使在解释上有些僵硬、执行上有些急躁,仍然是一个英雄。
拼过头了,在退休年龄不肯退休,以致于表现和情绪管理渐渐落后。但上帝重视一个人的用心,不计较细节;只看正确的部分,不看错误。上帝为李广主持公道,让他的名声流传下去。
如果国家提早十年改变战策,李广一定可以适应并且胜任愉快,或许他就是偷袭龙城的那个人吧。卫青奇袭龙城,给汉朝带来第一次捷报;但是在后人心里,李广才是「龙城飞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朝王昌龄)
另两首怀念李广的诗文,也世世代代回荡到现在: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朝卢纶)
(寒风飕飕,树林草丛出现一个阴影、一阵惊竦,将军张弓射箭了。
天亮寻不着老虎,只看到白羽强弩哪,穿进石头边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唐朝高适)
(在白刃战里厮杀,在沙场洒下鲜血;
走到最后关头,只想付出年轻的生命,哪会顾念功勋?
与风抗衡,与火并搏,征战是多么煎熬啊!
从汉到唐,再也看不到怀念的李将军,再也看不到那个勇敢而体恤的背影。)
神射手的代名词
李广成为「神射手」的代名词,直到元朝仍然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塑造了一个讲义气、敢作敢当敢表现的「小李广」花荣。
「小李广」花荣
「小李广」是清风寨副知寨,耍「雪山飞龙长枪」,拿着「天地日月弓」和「北斗七星箭」,用高超的箭法百步穿杨。
清风寨正知寨刘高陷害宋江,花荣只好造反,跟一群好汉连手大闹青州道,跟黄信、秦明激战,把宋江抢救出来,并且追随他投奔梁山。
多次率领麾下的十二队「银枪手」,跟随宋江出征。这样的箭法,注定要建立彪炳的战功。在「三打祝家庄」战役,花荣让指挥灯崩溃。祝家庄部队顿时掉进混乱里,就这样灰头土脸地战败了。
不愧是「小李广」,在梁山泊排行第九,是帅气爆棚的将军,跟排名十二的「金枪手」徐宁合称「风流威猛二将」。
后来宋江接受招安,花荣不管这个决策正不正确,决定继续追随,就任应天府(南京)兵马统制 。不久宋江被毒死,消息还没发布呢,花荣却在梦里见到他,因此赶去楚州探望,并且在墓前自杀-- 无论如何都要追随到底!
结论
轰轰烈烈地活在我们心里
「小李广」花荣
李广是个优秀而认真的人,争强好胜一辈子,怎奈人间的统帅不懂得他。惨烈地走到尽头,终于找到聪明而开放的统帅,开始发挥才干、出人头地,并且轰轰烈烈地活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