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美籍德裔犹太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发现的相对论太过高深,以至于无法用实验来应证,因而与诺贝尔奖无缘,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更证明了他和相对论的伟大。
可是,爱因斯坦对中国的印象并不好,他曾经访问过中国,并在自己的日记里留下了颇为负面的记录:
中国人吃东西时不坐在椅子上,而是像欧洲人去树林解手时一样安静地蹲着。就连小朋友都无精打采,看起来呆板、愚钝……
一个牧群般的奇特民族……与其说是人类,他们更像是机器人……如果这些中国人取代了其他种族,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仅这一想法本身就令人感到难以言喻的沮丧。
爱因斯坦访华的时间是1922年,距离清朝退位已有十年,但中国人期望中的那个文明、自强的国家并没有到来,代表中央的北洋政府派系林立,互相争权夺利;孙中山在广东一心筹划着用武力统一国家。
今天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民国大师,基本上都集中在文史哲方面,实现工业化、现代化需要科学家和理工科人才少得可怜。为建国后“两弹一星”做过杰出贡献的那些科学家,此时还在读书深造,或干脆还没有出生。
那是一个充分尊重知识分子的年代,大学教授的工资可以高达几百大洋,而普通百姓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七、八块大洋,知识分子的地位比古代的进士、状元还要优越。
虽然国家政权被军阀们把持,但整个社会的气氛相对比较宽松,知识分子抨击一下弊政、点评一下时事、翻译一些外国作品,往往便能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
欧美的各种学术和思想正是在这个时期被纷纷引进到中国的,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后,大部分被淘汰和唾弃,只有极少数得到发扬广大,甚至将改变整个中国的面貌。
同知识分子们的盛宴相比,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方式与数千年来没有差别,种田纳粮服兵役。国家、民族这些概念对他们来说太过遥远,一个好年景就能让他们感到满足,当时的一切跟老百姓都没有什么很深的联系。
爱因斯坦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刚刚渡过沉沦的谷底,尚未找到奋进方向的民族,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努力的方向,更不知道努力的意义。麻木、自私,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最大特征。
可即使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依然无法完全掩盖中国人的聪明,爱因斯坦从数亿中国人当中发现了一位数学天才陈省身,想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团队,却遭到了拒绝,那是在爱因斯坦访华21年后的1943年。
陈省身1911年出生于浙江嘉兴,从小喜欢数学,也许这就是天赋,不需要别人强迫和灌输,自己会去钻研,找各种各样的数学书来看,他的数学水平很快超越了他的年龄。1922年,陈省身随家人迁到天津,爱因斯坦当年访华时,他还是个中学生,自然不可能任何交集。
陈省身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不但数学好,语文也很惊人,别人写一篇作文的工夫,他已经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好几篇,多出来全部送给别人。有趣的是,送给人的作文得分,比他自己那篇还要高。
在中学里,陈省身连跳两级,15岁便考入南开大学数学系,从此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1931年,他又从南开大学毕业转入清华大学攻读数学研究生,成为中国最早的数学硕士人才。直到这时,中国才刚刚培养出自己的数学硕士,与西方世界的距离有上百年之多。
幸好20世纪的科学发展速度已经远不如前两个世纪,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中国人也很容易与西方同行们并驾齐驱,陈省身年纪轻轻便达到了数学界的顶尖水平。
在清华大学期间,陈省身不但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奖学金,还确定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微分几何。除了自己的研究外,陈省身在清华大学任教,最有名的学生当属杨振宁。
1936年至1937年,陈省身先后到德国和法国留学,并得到法国几何学大师嘉当的教诲。嘉当对陈省身以后治学和研究的影响很大,被陈省身终身铭记,他后来经常对人说:“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
回国后,陈省身担任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抗战期间随学校迁往西南。1943年,数学家奥斯瓦尔德·维布伦邀请他,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研究员,陈省身在这里取得一生中的最高学术成就,同时也结识了爱因斯坦。
当时爱因斯坦已经64岁,陈省身只有32岁,正好相差一倍。他们俩在同一个研究所任职,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需要用到高等几何,恰好是陈省身的强项。因此,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学术,关系越来越亲近,爱因斯坦还多次请他到家里作客。
爱因斯坦正在研究全新的统一场理论,需要陈省身这样的合作伙伴,便向他发出了邀请。可陈省身拒绝了,他表示自己非常尊重爱因斯坦及他的学术水平,只是更希望独立进行研究。
陈省身可不是因为看到爱因斯坦对中国人的负面描述,日记要到爱因斯坦死后才公开,1943年时还没人知道。而且爱因斯坦平时对中国的现状颇为同情,家里还有一本《道德经》。
否则,爱因斯坦也不会与陈省身一同讨论学术,还邀请他加入自己的研究。毕竟那个年代充满着种族歧视和偏见,身为黄种人的陈省身不可能感受不到某些白人的异样眼光。
陈省身拒绝爱因斯坦的真正理由其实是年纪,科学界普遍认为搞科研要趁早,黄金期在五十来岁之前,再往后人的脑力和体力都会衰老,很难再出什么成果,而爱因斯坦64岁了,陈省身不太看好他。
爱因斯坦肯定不会想到陈省身会因为这个拒绝自己,作为科学家这是一个令人难受的事实,尽管他是世界最出名、最顶级的科学家,但同样得服从自然法则。
抗战胜利后,陈省身回到国内,开创了中央研究院的数学研究所,可以说是中国数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1949年,陈省身举家迁往美国。
1961年,陈省身荣获美国科学院院士,然后担任美国数学会副主席,并一直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院的数学教授。1980年退休时,全世界300多名数学家赶来向他致敬,以答谢他对人类数学发展的贡献。
陈省身一生获奖无数,美国、俄罗斯、德国、以色列等国有名的数学奖项都得到过。虽然由于加入了美国籍,而在国内名声不显,但他的数学成就确实是华人中的第一名。
陈省身退休后,正赶上中国改革开放,国内科学界与外部的交流也多了起来。邓小平多次接见和招待陈省身,请他在南开大学开办数学研究所,为国内培养数学人才。
1995年,陈省身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然后又设立“陈省身基金”资助年轻人。2000年后,他亲自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讲课,指导研究生。南开大学以陈省身的名义设立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使中国能够更好地与外国同行进行交流。
2004年12月,陈省身在天津病逝,享年93岁。临终前,他将部分遗产捐给南开数学院,还要求与妻子合葬在这所母校里,并且不立坟头和墓碑,只树起一块黑板,让世人记住他是教书育人的老师。
陈省身的科学成就似乎没有“两弹一星”那么直观,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却不亚于任何一位科学家。数学是科学之母,所有学科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持,一个科技强国必然是数学强国,连5G技术都是建立在数学算法基础上的。
陈省身的研究在旧中国没有用武之地,因此他选择前往美国,与最高水平的科学家交流合作。出于学术方面的考虑,他可以拒绝爱因斯坦的邀请,这才取得了领域的最高成就。
陈省身退休后,中国也正好迎来科学的春天,两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陈省身,给他提供优良的环境,以培养中国的数学人才。这既是陈省身的幸运,能投身祖国的复兴历程,同时也是中国的幸运,我们的人才最终仍然服务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陈省身用教学育人来服务祖国,使中国能够拥有更多、更好的数学人才,以及优良的培育体系。2002年时,他对大家说,中国已经是一个数学大国,更要争取做一个数学强国,中国人的数学天分是不需要证明的。
今天再来看爱因斯坦一百年前写下的日记,仿佛隔世一般,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已经彻底翻转过来,正在向各个领域的顶级水平冲刺。相信不用太久,我们必将重新站到世界之巅。